科研产出
荔枝LcBES1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荔枝花穗RNA-seq数据,克隆荔枝BR信号途径的LcBES1,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特点、基因功能及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方法】利用qRT-PCR对LcBES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利用MEGA 6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通过转基因分析其在拟南芥中的基因功能,利用烟草瞬时转化系统分析其亚细胞定位。【结果】荔枝LcBES1 ORF长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具有经典的BES1N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LcBES1在果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果皮、根和茎,而在花、花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低。转基因实验表明,LcBES1能够部分恢复拟南芥BR受体功能缺失突变体bri1的矮小表型,且可在细胞核位置观察到荧光信号。【结论】LcBES1是一个典型的BES1编码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LcBES1在荔枝果肉中高表达,LcBES1是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的正调控因子。
关键词: 荔枝 LcBES1 油菜素内酯 表达模式 植物激素


茶角盲蝽对不同可可种质果实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该虫对2份特异种质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选择性试验显示2-7种质表现出对茶角盲蝽相对易感,STS-17、BGL44-64和15-9种质表现出对该虫的相对抗性,其中STS-17果实上的取食斑数量最少。"Y"型选择试验显示茶角盲蝽对2-7种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STS-17,对STS-17和空白对照无选择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特异性。2-7和STS-17种质果实中共检测出6类18种挥发物,但二者挥发物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二者共有成分为1-己醇、反-α-香柠檬烯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茶角盲蝽对不同浓度的挥发物有不同趋性,β-石竹烯表现为在高浓度(100 mg/mL)下驱避、中浓度(10 mg/mL)下引诱、低浓度(1 mg/mL)下无影响;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则在低浓度下有引诱作用;而丁酸顺式-3-己烯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高浓度下驱避、其余浓度下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STS-17为茶角盲蝽相对抗性种质,2-7为相对易感种质,挥发物成分在茶角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


桑小头木虱对不同颜色的趋性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利用趋光性精准诱杀桑小头木虱成虫,并最大限度降低对天敌的影响,对其成虫最具吸引力的颜色及其虚拟波长、最佳悬挂方式及对天敌昆虫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法]在田间对10种颜色色板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将Dan Bruton的虚拟波长与RGB值的函数关系转换,进一步细化最具吸引力的颜色及其虚拟波长(565、570、575、580、585、590、595 nm),制作色卡,采用八面体盒开展室内趋性试验和田间悬挂诱集试验.[结果]1)桑小头木虱成虫对黄色色板的趋性最强;2)羽化3d后的雌、雄成虫趋光性增强,对7种细化波长色卡的室内、外趋性最强波长为570 nm和595 nm,且雄高于雌;3)595 nm波长色卡诱集到的天敌昆虫数量较少;4)与桑树顶端平齐和高出20 cm,以及色卡长边与桑树种植行平行悬挂,可诱集到的桑小头木虱成虫数量最多.[结论]综合考虑,595 nm(RGB值255,207,0)波长色卡,与桑树顶端平齐或高出20 cm,与行平行悬挂可使桑小头木虱成虫的诱集效果最优.
关键词: 桑树;桑小头木虱;色板;趋色性;RGB值;虚拟波长


剑麻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剑麻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纤维作物,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纤维发育机制尚未明确。苯丙氨酸裂解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是纤维重要组分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起始酶,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使开展剑麻PAL基因相关研究更为便利。本文根据已报道转录组数据成功鉴定出2个含完整编码序列的剑麻PAL基因,其在剑麻叶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前人报道的PAL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的活性变化规律一致,表明其与木质素生物合成密切相关。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剑麻和番麻PAL基因进化关系更近,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剑麻和番麻PAL基因序列选择压力一致且高于太匮龙舌兰PAL基因,这一现象可能由剑麻和番麻纤维性状的趋同进化引起。此外,剑麻PAL基因在铜铅胁迫后差异表达不显著,其可能在重金属胁迫后受到转录后调控。值得一提的是,在烟草疫霉侵染后,剑麻PAL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倍数较高,其可能同时参与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抗病相关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细胞壁介导的免疫机制。因此开展剑麻PAL基因功能解析可加深对剑麻纤维发育机制和抗病机制的理解,对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剑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剑麻 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 遗传进化 选择压力 表达模式 逆境胁迫


木薯V型几丁质酶MeCHITVb基因克隆及其表达载体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丁质酶在生物逆境环境和非生物逆境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木薯几丁质酶在响应低温胁迫下的分子作用机制,利用RT-PCR技术,从木薯耐低温品种SC124中克隆到CHITVb基因,利用平末端连接技术构建pEASY-MeCHITVb克隆载体,用于测序确定目标基因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结果表明,成功克隆木薯CHITVb基因,命名为MeCHITVb。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全长1 050 bp,编码349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量为38.08 kD,理论等电点为4.53,是一种稳定蛋白。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eCHITVb基因与烟草、拟南芥V型几丁质酶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用pEASYMeCHITVb与植物表达载体pISV2678构建重组子pISV-MeCHITVb,利用"Golden Gate"克隆方法构建基因编辑载体CRISPR/Cas9-MeCHITVb。将植物过表达的pISV-MeCHITVb和CRISPR/Cas9-MeCHITVb载体成功转化为根状杆菌LBA4404。本研究为后续MeCHITVb基因功能研究、木薯抗寒、抗病品种的选育及木薯北移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V型几丁质酶 植物表达载体 抗寒性


芒果HMGR家族基因的鉴定、系统进化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甲羟戊酸(MVA)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为了探索HMGR家族基因在芒果中的作用,本研究鉴定了芒果HMGR家族基因,并对HMGR家族基因的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及在芒果中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芒果HMGR家族蛋白序列均包含完整的HMG-CoAred结构域,且HMGR家族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系统发育树显示,HMGR家族基因是从苔藓植物开始形成的,且芒果HMGR家族基因均聚在双子叶植物的分支,与物种进化历程一致。HMGR家族基因在芒果品种‘贵妃’和‘台农’成熟果果肉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Mi15g11840.1和Mi19g11720.1基因在‘贵妃’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台农’,Mi18g12500.1基因在‘贵妃’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台农’,而Mi04g11220.1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芒果HMGR家族基因在MVA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芒果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甲羟戊酸 系统进化 表达分析


橡胶树胶乳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橡胶树胶乳中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 PAP)与乙烯刺激增产关联情况。从橡胶树胶乳中鉴定得到9条具有完整保守序列的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序列,具紫色酸性磷酸酶保守结构域特征。9条序列与木薯、白杨亲缘关系较近,分别属于三类PAP家族,除HbPAP3外均属于高分子量蛋白,蛋白预测定位在多种细胞器中。荧光定量PCR分析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HbPAP3基因在胶乳中表达显著高。在乙烯刺激下,HbPAP26、HbPAP3和HbPAP23基因伴随刺激强度增强在胶乳中基因表达增强3倍以上,推测与乙烯刺激增产和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


氨基酸影响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厚垣孢子的形成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已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病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是香蕉枯萎病的初侵染源。本研究通过氨基酸添加试验,证明添加甘氨酸可抑制厚垣孢子的形成;通过对该病菌厚垣孢子形成前期、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氨基酸合成通路中有9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In silico分析表明其中10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的氨基酸合成,11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生长发育和产孢,19个基因参与调控真菌种的致病性和毒素产生。由此推测,氨基酸合成通路不仅与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厚垣孢子的形成相关,其有可能参与调控该病菌的致病性。


杧果新品种'金苹芒'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苹芒’杧果是从实生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杧果新品种。其树势较强、枝条柔软,表现出明显的矮化性状。果实近圆球形,外观似苹果,果皮橙黄色、皮薄易剥,果肉橙黄色、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平均单果质量380 g,可食率83.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6.7%,总糖含量11.2%,总酸含量4.26 g·kg-1,维生素C含量234 mg·kg-1,粗纤维含量0.2%。潮州地区果实发育期110~130 d,晚熟,成熟期为8月中旬到9月上旬。高接树第2年结果,避雨设施栽培条件下平均每666.7 m2产量可达608 kg。该品种品质优良,适宜在广东杧果产区种植,因花果期易受多雨天气影响,宜避雨栽培。


国产人工打洞沉香中一个新的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国产人工打洞法所结沉香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3′,3′′′-dihydroxy-4′,4′′′-dimethoxyaquisinenone G (1)和aquilasinenone F (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化合物2的IC50值为(64.6±1.6)mol/L,阳性对照为L(+)-抗坏血酸。
关键词: 国产人工打洞沉香 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 DPPH 分离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