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乳胶质量一致性调控的研究
《应用化工 》 2021 CSCD
摘要:对鲜胶乳进行熟化处理,探索生胶在贮存过程中门尼粘度(Mv)、塑性初值(P0)、塑性保持率(PRI)变化,及熟化过程中非胶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鲜胶乳熟化3~5 d制成生胶贮存3个月之后,P0值变化在2以内、PRI值变化在2.5以内、Mv值变化在5以内,表明鲜胶乳熟化能够促进天然橡胶质量一致性调控。机理分析表明,鲜胶乳熟化对非胶组分的影响不大,丙酮溶物含量及氮含量变化很小,可能促进了分子链之间的提前交联,达到质量一致性要求。正硫化时间、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变化较为平稳,满足生产需求。


饥饿胁迫对澳洲坚果早期果实及果柄能量代谢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饥饿胁迫下澳洲坚果果实脱落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以‘H2’澳洲坚果为试材,在果实发育早期对结果母枝进行环剥+去叶处理,定期测定果柄及果实不同组织中能量物质(ATP、ADP与AMP)含量、能荷(EC)水平和能量代谢关键酶(H+-ATPase与Ca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环剥+去叶处理明显促进了澳洲坚果早期果实脱落。自处理起至果实开始剧烈脱落时(处理后0~3 d),果皮的AMP与ADP、种子的ATP与ADP以及果柄的ATP、ADP与AMP含量均显著增加,果皮与种子的H+-ATPase以及果柄的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明显增强,果柄与种子的EC水平显著升高,但果皮的EC值明显下降。在处理后期(处理后4~5 d),随着果实脱落加剧,果柄的Ca2+-ATPase以及果皮与种子的H+-ATPase及Ca2+-ATPase活性均显著增加,果柄和果皮的ATP以及果皮与种子的AMP含量均明显升高,而EC水平仅在果柄中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说明,饥饿胁迫可能通过影响澳洲坚果果柄及果实的能量代谢特性来影响早期果实脱落。


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变化,为优化荔枝体胚发生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苏木精整体染色法、GC-MS法研究了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多胺代谢变化。【结果】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日增殖量前期增殖缓慢,后期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最大日增殖量出现在继代后第15天。愈伤组织快速增殖阶段颗粒明显,细胞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浓厚,染色深。在体胚发生培养基上约10 d时愈伤组织出现明显的厚壁细胞形成生殖隔离,分化原胚,在原胚发生及子叶胚时期有大量淀粉积累。腐胺(Put)和精胺(Spm)是荔枝愈伤组织中多胺(PAs)的主要组分,亚精胺(Spd)含量较低。Put在愈伤组织中维持在较高水平,Put与Spd含量在愈伤组织胚性较强(继代第6天及体胚发生第10天)时都达到最高,体胚发生时愈伤组织中的Spm含量远低于继代时含量。多胺氧化酶(PAO)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与Put及PAs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愈伤组织继代约第15天时日增殖量最大,体胚发生过程中约在第10天分化体胚。高的PAO活性与PAs含量有利于荔枝体胚高频发生。


构型转换法制备赤式紫胶桐酸及反应机理分析
《精细化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苏式紫胶桐酸为原料,通过构型转换法制备赤式紫胶桐酸。采用FTIR、质谱、核磁(1HNMR/13CNMR)、TG、DSC、XRD、手性拆分、比旋光度等表征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分析确证。对紫胶桐酸苏式到赤式构型的转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FTIR、质谱、核磁显示,产物与苏式紫胶桐酸结构一致;XRD、DSC、TG结果表明,苏式紫胶桐酸与产物具有相同晶型,但产物熔点更高,晶胞尺寸更小;手性拆分结果显示,产物为紫胶桐酸的光学异构体,从而确定产物为赤式紫胶桐酸。对中间产物的结构表征表明,苏式紫胶桐酸到赤式紫胶桐酸构型转换的机理为卤素和羟基之间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和双分子消除反应(E2)同时发生的反应,羟基和卤素间的两次SN2反应是发生构型转换反应(Walden转换)的关键;羟基/卤素间的E2反应是苏式紫胶桐酸能够彻底转化为赤式紫胶桐酸的原因。


木薯中lncRNA-CRR5在低温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胁迫严重影响木薯的生长、产量以及块根品质。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作为关键的调节因子,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然而,lncRNAs在木薯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尚无报道。因此,为了研究木薯lncRNAs在低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木薯主栽品种’60444’为材料,利用低温处理前后的叶片转录组数据,鉴定到一个受低温胁迫调控的lncRNA(cold-responsive lncRNA5,CRR5)。通过对其序列比对进行同源性分析,RNA二级结构预测和共表达分析鉴定来分析lncRNA-CRR5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功能。并根据基因的共表达分析推测CRR5的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靶基因。这些结果为更进一步研究CRR5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 低温胁迫 lncRNA 功能分析 同源性分析 RNA二级结构预测 共表达基因分析 靶基因


10个玉米ZmbZIP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10个玉米ZmbZIP基因应答逆境胁迫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bZIP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或者抵御各类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等提供科学数据。【方法】设置200 mmol·L-1的NaCl溶液、20%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 6 000)、4℃低温和硝态氮或铵态氮缺乏胁迫试验,选取10个ZmbZIP基因,探测其应答响应表达模式。【结果】进化分析结果揭示10个ZmbZIP可以细分为5个亚组,其保守区域分布在碱性结构域和亮氨酸拉链结构域等部分。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0个ZmbZIP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预示着在玉米生长进程中的不同功能。人为模拟盐、干旱、低温和氮缺乏胁迫等逆境,结果表明不同的胁迫处理下10个ZmbZIP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预示着在应对逆境胁迫途径中广泛的作用。【结论】10个ZmbZIP基因在玉米扬花期不同组织中,以及应答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不同,预示着ZmbZIP基因广泛参与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逆境胁迫响应调控途径。


菠萝蜜不同颜色果肉中类黄酮物质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色泽菠萝蜜果肉中类黄酮物质的差异,以红色和黄色菠萝蜜果肉为材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平台,定性和定量分析类黄酮物质。结果表明:菠萝蜜果肉中共鉴定出82种类黄酮物质,包括27种黄酮、24种黄酮醇、12种黄烷酮、11种黄酮碳糖苷以及8种其他类型类黄酮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整体结果表明,红色果肉中类黄酮物质的种类和总含量要明显优于黄色果肉;红色果肉和黄色果肉之间差异组分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红色果肉中优势积累的类黄酮物质有19个,仅3个黄酮碳糖苷在黄色果肉中优势积累。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色果肉中类黄酮总含量和种类的优势,为菠萝蜜品种选育提供了数据和材料参考。


中国豆科1个新记录种-沼生田菁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海南岛发现的豆科(Fabaceae)田菁属(Sesbania Scop.)新记录种1个,沼生田菁(Sesbania javanica Miq.)。在海南东方和昌江临海沼泽湿地中分别发现沼生田菁3个种群,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现予以报道。


吊罗山薹草开花生物学特征及繁育系统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花生物学特征和繁育系统在生殖生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吊罗山薹草(Carexdiaoluoshanica)的开花生物学特征和繁育特性开展定点观测研究,发现吊罗山薹草的小穗呈两性,但顶生小穗的雌花完全退化,而基部侧生小穗的雄花虽高度退化但仍有1~2朵匿藏的雄花发挥自交作用;开花物候和开花动态观测中发现,吊罗山薹草开花同步指数为0.16,顶生雄小穗的花期约5 d,侧生两性小穗的花期约6 d,而群体花期为26 d;在散粉后1 h时花粉活力达到最大,为85%,随后几小时内快速下降;柱头在散粉前1 d已经达到成熟状态,在散粉时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可授性,到散粉第5天时,柱头不再具有可授性;根据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检测,吊罗山薹草的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进一步的套袋试验验证发现,其繁育系统是以自交为主,兼有异交的混合型交配系统。
关键词: 吊罗山薹草 开花物候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繁育系统


外源多胺对荔枝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发生的作用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对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的作用,为揭示多胺在荔枝离体再生中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在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过程中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环己胺(Cha)],比较不同处理下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差异。【结果】低浓度多胺或高浓度多胺合成抑制剂促进愈伤组织增殖,愈伤组织增殖量达显著水平,胚性愈伤组织(EC)与非胚性愈伤组织(NEC)颜色状态界限更加明显。与对照相比,经过多胺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均降低,而多胺合成抑制剂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随着多胺合成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升高,当Cha质量浓度为200 mg·L-1时,乳白胚数量最多,达960个·g-1,萌发率29.41%;当D-Arg质量浓度为700 mg·L-1时,乳白胚萌发率最高,为32.35%,胚数量为450个·g-1。体胚诱导培养基上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体胚诱导作用差异较大,Spd促进体胚发生作用较明显,当Spd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乳白胚数量为590个·g-1,萌发率为30.30%。体胚发生培养基上添加Cha或高浓度D-Arg抑制体胚发生,而添加低浓度D-Arg则促进体胚发生。【结论】在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添加3种多胺可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并保持胚性,且抑制原胚发生,而Cha及高浓度D-Arg促进原胚发生。体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Spd促进体胚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