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和2012年期间两个夏季(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他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6大类36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年较大),与对照区相比,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通过对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类群与对照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两个类群,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典型两个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VI)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虾暴露和恢复期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水体中Cr(VI)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通过Cr(VI)的暴露(15 d)和清水恢复实验(15 d),研究了Cr(VI)对脊尾白虾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15 d的暴露,5 mg·L-1(高浓度)、0.5 mg·L-1(低浓度)实验组肝胰脏的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MDA在暴露阶段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15 d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5 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0.5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通过15 d的暴露,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前景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为102.84万t,年增长6.66%[1],品种达80余种。养殖模式方面,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展养殖的前景
《热带海洋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这一特性使得砗磲生长速度极快。砗磲的单位面积保有量可达400t·hm-2,使得它们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养殖意义。不仅如此,砗磲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珊瑚礁修复价值以及碳汇渔业价值对于海洋开发和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南海拥有环境优越的广阔热带海域,可开展砗磲养殖的面积达3000km2以上。结合以上认识,作者认为砗磲养殖具有形成热带海洋贝类养殖重大产业的潜力,可以为我国南海珊瑚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供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抑制山女鳟源水霉菌菌丝及游动孢子生长的药物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研究了药物对山女鳟水霉病病原的抑制及杀灭效果,即中草药抑制水霉菌丝生长和抗水霉制剂抑制孢子的生长。实验选用过氧化氢、甲醛等6种常用抗水霉制剂及地肤子、蛇床子等16种中草药单方和2种复方(T1、T2)分别采用孢子计数法和琼脂平板扩散法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的体外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和甲醛抑孢子的效果优于孔雀石绿,而检科Ⅰ号、亚硝酸钠和过氧乙酸的抑制效果不及孔雀石绿。石榴皮和复方T1能有效抑制菌株SN的菌丝生长;地肤子、肉桂、柠檬、苦参、大蒜、黄精、茴香和菖蒲对菌株几乎无抑菌作用;黄芩、虎杖、金银花、苦楝皮、复方T2、蛇床子、土槿皮和大黄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实验为合理的筛选有效抑山女鳟水霉菌药物及制定科学有效地抗霉剂使用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10年间广东省3个典型海湾海岸线变迁的遥感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汕头湾、大亚湾和湛江湾是分别位于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海的3个重要海湾,分析它们近10 a来的海岸线变迁情况,可以为广东省现阶段海岸带开发管理和整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本文采用Landsat卫星数据,在Arcgis平台下,根据不同岸相类型的图像特征,通过人工解译方法提取岸线,利用叠加分析方法分析近10 a来3个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情况。结果表明:近10 a来,汕头湾、大亚湾和湛江湾分别有约5 680 m、16 100 m和22 440 m长的海岸线发生变迁,分别占广东省海岸线总长的0.67%、0.48%和0.17%,其中,有31 840 m的海岸线被用于工业和城镇建设,有8040 m的海岸线由于围海养殖活动发生变迁,3个海湾的海岸线平均向海最大推进距离约为397 m、792 m和535 m。可见,近10 a来广东省海岸带变迁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特定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物种年际及季节变化
《海洋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8及1992年浮游动物月度海上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0和2007-2009年已报道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分析发现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1988年至1992及2000年表现出下降的年际变化,其生物量的峰值模式呈由冬季向夏春季的转变趋势;桡足类的生物量和丰度在1988年和2007-2009年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生物量峰值发生了由冬季向夏春季的转变;冬春季典型优势种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的优势地位表现不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方式实验中,哲罗鱼稚鱼体长、体质量均以室内静水组为最高,室内流水组其次,室外流水组最低。存活率以室内流水组为最高,室外流水组次之,室内静水组最低。统计分析表明养殖方式对哲罗鱼稚鱼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以及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光照实验中,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哲罗鱼稚鱼室内培育阶段,适当地增加部分光照有利于其存活、摄食与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哲罗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