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镜鲤多家系体长和体质量QTL定位分析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服单个家系数量性状位点(QTL)检测效率低、假阳性高等缺点,实验利用250对微卫星(SSR)标记对镜鲤8个全同胞家系的522尾子代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半同胞家系的分析策略对镜鲤体长(SL)和体质量(BW)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父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QTL区间,其中,3个体长的QTL中,1个为95%基因组水平(genome-wide)显著性,位于LG24,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20.3%;其余2个均为95%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wide)显著性,分别位于LG6和LG3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1.9%和11.6%。1个体质量的QTL达到99%基因组水平,位于LG24,可解释表型变异率达到38.3%,且与体长QTL区间重叠。基于母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区间,其中,5个体长的QTL中,1个为99%染色体水平,位于LG8,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6.6%;其余4个均为95%染色体水平,分别位于LG24、LG30、LG31和LG4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9.6%~14.2%,且位于LG24和LG30上的QTL为父母本共有;3个体质量的QTL均与体长QTL区间重叠,1个为95%染色体水平,位于LG24,其余2个均为99%染色体水平,位于LG30和LG45,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4.1%和13.6%。进一步分析发现,位于LG24上的体长和体质量QTL区间重叠且均为父母本共有,体质量的3个QTL均与体长QTL存在重叠区域且呈现成簇分布的特点。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鲤分子育种提供更可靠的标记,而且为家系和品种间QTL变异规律的探索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 号”夏季高产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在天津地区批量养殖大口黑鲈、丰富养殖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2013年在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大口黑鲈的成鱼养殖。春季投放经过温室越冬的"优鲈1号"一龄鱼种,夏季高温季节陆续出池,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土池,长方形,面积22亩,保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福瑞鲤苗种规模化早期繁育技术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宁夏水产研究所自2010年引进福瑞鲤苗种开展养殖试验示范,2011年引进两个家系受精卵,在成功培育形成可繁育亲本群体的基础上,近年来致力于良种亲本培育、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现已具备年配套培育8000组良种亲本、年繁育10亿尾苗种的能力,良种亲本示范推广覆盖本省区主要水产良种苗种繁育场点,早繁苗种推广辐射至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等地,有力地解决了北方地区鲤鱼良种苗种供应不足的局面,延长了养殖周期,提升了养殖经济效益,有力促进了福瑞鲤这一良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营养素配比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及肌肉组成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金字塔"设计法,用蛋白质、脂肪、糖作为饲料组成变量配制21组饲料,对不同配比饲料影响平均体重(6.43±0.17)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的生长效果进行研究,确定点篮子鱼幼鱼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最佳拟合比例。各试验组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的范围分别设为27%~45%、3%~18%和15%~24%,实验共持续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鱼体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影响最大,脂肪水平的降低对鱼体生长有利,糖水平对鱼体生长的影响较小。低蛋白水平下,即饲料蛋白质水平低于40.38%时,饲料中脂肪水平和糖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均不利于鱼体的生长;蛋白质水平高于43.75%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饲料不能明显提高鱼体生长性能。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为40.38%~42.49%、脂肪水平为6.33%~7.87%、糖水平为19.52%~21.14%时,鱼体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为理想。肌肉测定结果表明,点篮子鱼这种杂食性鱼类,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大于38.44%时,蛋白质就能在点篮子鱼肌肉中较好地沉积,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饲料不会显著提高肌肉中蛋白质的沉积,却会使脂肪和糖原的沉积量增加。综合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组成的研究结果,确定点篮子鱼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最佳拟合比例为42.49%、6.33%和21.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除鱼类土腥味养殖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水产养殖 》 2014
摘要:以团头鲂、鲫鱼为试验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人工生态系统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底层陶粒吸附细菌、流水养鱼加快鱼类的代谢、湿地去除氨氮提高鱼的活性、生化箱培养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来调控水质并起到控制水流速度的作用等技术手段来去除鱼类土腥味,同时研究不同盐度对其调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养殖系统对水体中的藻类和放线菌以及鱼体中的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把(土池)池塘内养殖的鱼放入系统中暂养,一个月后土腥味显著降低,3个月后土腥味几乎消失;且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效果越加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常用萃取剂对罗非鱼组织中两种磺胺类药物的萃取效果比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乙酸乙酯、乙腈和二氯甲烷是动物组织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常用萃取剂,但对于三者对磺胺类药物的回收效果,现有文献报道差异较大。本研究以磺胺嘧啶(SD)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两种国标水产磺胺类药物为实验对象,分别在罗非鱼组织中(肌肉和血浆)加标0.5μg/g(m L),并分别使用乙酸乙酯、乙腈和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HPLC紫外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乙腈萃取法的回收率最高,沉淀效果也最为理想,肌肉中SD和SMM的回收率分别为84%和87%,血浆中SD和SMM的回收率分别为88%和96%;乙酸乙酯萃取的回收率次之,分别为肌肉中78%和79%和血浆中89%和95%;二氯甲烷回收率最低,分别为肌肉中61%和67%和血浆中77%和80%。比较上述三种萃取剂的萃取结果,乙腈与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各有优劣,乙腈具有回收率高,对于血浆样品处理简便的优点,但提取液浓缩耗时较长,且毒性较大,成本较高;乙酸乙酯具有回收率高、杂质少和浓缩快速的优点;二氯甲烷回收率最低,且存在样品沉淀不完全的缺点。综合操作便捷程度及回收率,建议肌肉组织中的磺胺类药物使用10倍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并使用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而血浆中的磺胺类药物,使用3倍体积的乙腈萃取可以达到理想的回收率。本研究比较了三种常用萃取剂对两种磺胺类药物的萃取效果,提出了适用不同样品(血浆和肌肉)的萃取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和浓缩快捷的优点。该方法适用于药物残留检测及相关研究中使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22-26]
关键词: 乙酸乙酯 乙腈 二氯甲烷 磺胺嘧啶 磺胺间甲氧嘧啶 罗非鱼 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和黑龙江野鲤自交以及正反交子代生长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建鲤和黑龙江野鲤为亲本,建立黑龙江野鲤自交群体(HH)、建鲤自交群体(JJ)、黑龙江野鲤♀×建鲤♂群体(HJ)以及建鲤♀×黑龙江野鲤♂群体(JH)。于养殖198 d和588 d时测量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4个生长参数。对生长性状、增重率、肥满度以及生长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交配组合在这些指标上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养殖198 d和588 d时,4个群体体重和体长大小顺序均为JH>HH>HJ>JJ。4个群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均随养殖时间而减小。4个群体中,HJ在不同养殖时间内,特定增重率均为最大,JJ群体均为最小;而JH在不同养殖时间内,绝对增重率均为最大,198 d时JJ群体最小,588 d时HH群体最小,说明杂种群体生长性能优于自交群体。在不同的养殖时间内,JJ群体的肥满度均大于其他群体,随养殖时间增加,HH、JJ及HJ群体肥满度不断增大,而JH群体恰恰相反。4个群体的生长指数随养殖时间而增大,并均以JH群体生长指数最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HJ群体体型介于黑龙江野鲤和建鲤中间,并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体型逐渐接近黑龙江野鲤。JH群体在养殖第588天时体高和体厚超黑龙江野鲤杂种优势出现了负值,其余数值均为正值,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不同养殖时间,4个群体588 d与198 d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JH群体558 d体长和198 d体长、558 d体高和198 d体高;HH群体558 d体厚和198 d体厚间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