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外光度法间接测定脱脂乳中的芽孢数量
《分析化学 》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乳制品生产过程、保证质量,克服芽孢杆菌传统计数方法周期长的缺点,本实验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芽孢中特异性物质2,6-吡啶二羧酸(DPA)。根据DPA浓度与芽孢数量的关系,建立了快速检测脱脂乳中芽孢数量的方法。本研究对脱脂乳及其芽孢处理、DPA释放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做了研究。通过准确度和加标回收率检验,建立DPA含量与芽孢数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2084x-0.9363,r=0.6998,经验证可有效估测脱脂乳中芽孢数量(P<0.05)。


变电所并联补偿电容器组的配置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 2007
摘要: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电容器制造厂只生产电容器,其他设备均需外购,在成套设计成套供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便用单位必须对电容器及配套设备进行选型.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电容器组的设备选型、安装布置上差别很大,该文就此提出一些分析意见.


奶牛产犊初期与产奶相关代谢紊乱的探讨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07
摘要:奶牛在生产周期中,随着产奶量逐日增加,每天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满足泌乳的需要。这一时期奶牛对氨基酸、脂肪、葡萄糖以及钙磷的需求量均大增。奶牛可以动员体内积存的脂肪和降解体内蛋白质来补充对脂肪和氨基酸快速增加的需求,但很难动员体内物质提供葡萄糖和钙。体内葡萄糖大量缺乏会导致酮血症,急性缺钙则会造成产后瘫痪。奶牛不能及时补充由于突然产奶所需要的营养,奶牛会发生代谢疾病。


民猪的SLA-DRB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生命科学研究 》 2007 CSCD
摘要:采用克隆测序和PCR-RFLP相结合的方法,对民猪的SLA-DRB基因的整个编码区进行了扫描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第2外显子是整个基因的高变区,突变率达到5.6%,其中80%为有效突变,但没有发现新的等位基因;PCR-RFLP结果表明外显子1用内切酶AluⅠ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外显子2用内切酶TaqⅠ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外显子3用内切酶BcnⅠ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外显子4用内切酶MboⅠ酶切可获得2种基因型;外显子5用内切酶Hin1Ⅰ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表明民猪在AluⅠ和Hin1Ⅰ处于平衡状态(P>0.05),在TaqⅠ、BcnⅠ和MboⅠ处于不平衡状态.


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于普通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微卫星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对引物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小麦的A,B,D3个基因组多态性引物所占比率分别为34.6%,36.9%和42.2%;说明普通小麦SSR引物在中间偃麦草之间具有通用性,小麦D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亲缘关系要远于A,B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关系,表明小麦的A,B,D基因组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


施用根腐病生防颗粒剂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木霉菌等多种生防菌结合的生防颗粒剂为材料,探讨施于大豆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中施入生防颗粒剂后未明显引起微生物区系变化,也没有使某些微生物明显地上升或下降。在大豆生育期间多数生防颗粒剂组合的真菌数量低于种衣剂拌种处理区;在大豆生育期间生防颗粒剂组合的放线菌数量都高于种衣剂拌种,在分枝期1号和4号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高于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开花期(R1)到成熟期(R8)多数生防颗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也高于种衣剂处理和对照。生防颗粒剂在分枝期和开花期使土壤中木霉菌数量增加,生防颗粒剂组合、种衣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在分枝期镰孢菌数量较低,除生防颗粒剂组合1号外葡萄孢菌数量在出苗期、结荚盛期都低于空白对照。除结荚期外,其它时期生防颗粒剂处理较空白对照区青霉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