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韦伯虫座孢菌及其在防治黑剌粉虱上的应用
《中国茶叶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黑刺粉虱是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曾多次猖獗为害,给茶叶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目前,黑刺粉虱的防治一般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尽管短期内也能奏效,但连续使用农药会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再度猖獗以及破坏茶园生态平衡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展生物防治。90年代初,在福建、浙江茶园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黑刺粉虱寄生真菌,对黑刺粉虱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从1992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功地分离和繁殖了这种真菌,经鉴定为韦伯虫座孢菌(Aegerita Webberi Faweett),之后,进行了该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黑刺粉虱防治效果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室内试验 1.将灭菌后的PDA培养基倒入9cm内径的培养皿内,每皿20mL,待冷却凝固后,接入菌丝少许,置于4、8、12、16、20、24、28和32℃(5次重复)培养箱内培养,每隔1天测量菌落生长直径,直至30天止,比较各种温度条件下该菌的生长量。 2.先将PDA培养基、HCl、NaOH及KH_2P0_4置于高压消毒锅中灭菌,然后在灭菌条件下,用上述酸、碱和缓冲剂将培养基调节成pH2、4、6、8、10和12,再接入菌丝,置于24±1℃恒温箱中培养(每处理5次重复),观察不同pH值对该菌生长的影响。
台湾茶叶多样化加工技术及其开发前景
《台湾农业情况 》 1994
摘要:台湾茶叶多样化加工技术及其开发前景翁伯琦,丁中文,江喜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是我国主要产茶区之一,十八世纪就已经有家庭制茶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耕作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台湾的茶叶生产不仅致力于茶叶产量的提高,而且更注重其品质的改良和产后加...


福建省地方优良果蔗染色体分带的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 1994
摘要:应用改进的F-BSG法,对福建省地方优良果蔗同安果蔗、马鞍果蔗、浦城果蔗和崇安果蔗的根尖染色体进行分带处理。它们的染色体数2n均为80,属热带种(SaccharumofficinarumL.)。除马鞍果蔗染色体的基本带型为6C/CT+74C/C以外,其余三个果蔗品种的基本带型均为5C/CT+75C/C。
关键词: 果蔗;染色体分带


“三江”种群形态性状演化趋势分析
《茶叶科学简报 》 1994
摘要:本文根据已有研究资料,着重对茶树器官外表茸毛、花器雌雄两性结构,心皮数目、花型与花被数目等主要遗传性状的演化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三江”种群及其直接后裔──云南大叶栽培类群,在系统发育上的原始特性与演化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系统分类与遗传选种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指出:云南“三江”区域所保存的野生原始种群及其后裔,既含有众多原始或较原始的野生种型,也含有某些性状演化程度较高的野生种或地方群体,组成了古老、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区系大群落,其中滇西以无毛或少毛为主体而与“川、黔”种群相近,滇南以多毛和全毛种型为主体而与“南岭”种群连系密切。


灵芝浸膏粉微量元素与氨基酸测试分析简报
《中国中药杂志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灵芝浸膏粉微量元素与氨基酸测试分析简报陈体强,李开本,何修金,陈莎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州350013)陈则树,庄运河(中国科学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350002)灵芝是我国传统补益类中药,它的祛病延年、滋补强壮等功效已受国内外医药...


我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抗蔓刈病鉴定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 1994
摘要:本文报道用接种鉴定技术研究我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对蔓刈病抗性的结果,完成了443份品种的盆苗接种鉴定,表现高抗(HR)的品种2份,抗病(R)的品种30份,中抗(MR)的品种49份,中感(MS)的品种96份,感病(S)的品种62份,高感(HS)的品种204份。对筛选出具有抗病以上水平的31份品种进行重复鉴定,结果与初筛选对比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还进行田间接种鉴定试验,多数品种的发病程度低于盆苗接种鉴定试验,其中有12份品种表现高抗。并初步探讨了甘薯品种对蔓刈病抗性与薯块产量的关系,发现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接种后对薯块形成和膨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甘薯;蔓刈病;接种;抗病性;病情指数


福建省茶树害虫名录(续)
《华东昆虫学报 》 1993
摘要:鞘翅目 COLEOPTERA芫菁科 Meloidae204.红头芫菁 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杨秀元等,1981)福建.成虫害茶叶片.205.红头褐斑芫菁 Epicauta sp.福建崇安(桐木).成虫害茶叶片。叩甲科 Elateridae206.茶锥尾叩甲(茶叩头虫)Agriotes sericotus Schwarz福建.为害茶树叶.207.


花茶的吸附特性和水分作用
《福建茶叶 》 1993
摘要:通过对茶叶单分子层含水量的测定,进而计算得出茶叶的比表面积>100米~2/克,这是茶叶成为较强吸附质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茶叶的吸附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在温度30℃,相对湿度为92%的实验环境中,当含水量>5.35%时,茶叶中的水分已具有溶剂性质。适量的水分有利于茶叶的吸香固香,而干燥过程含水量的控制应掌握在7%左右为好,花茶的吸附与水分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