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展茶叶“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措施
《福建茶叶 》 1993
摘要:我国自1990年由农业部农垦系统首次推出“绿色食品”(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以来,全国已有数十种茶叶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生产者通过发展茶叶“绿色食品” 的生产,提高了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建具备发展茶叶“绿色食


加速发展国优无性系茶树良种
《福建茶叶 》 1993
摘要:我国茶区广阔,茶类繁多,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多彩,每区域或每种茶类都各有适宜或适制的高产、优质良种,是提高单产、品质与效益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高优型的国家级无性系良种,更是发展我国茶叶生产的巨大优势。我国目前已有52个国家级茶树良


茶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初报——茶废弃物栽培毛木耳、黑木耳、香菇试验
《福建茶叶 》 1993
摘要:本试验通过茶屑、茶粉代替木屑、麸皮栽培食用菌的结果表明:1、利用茶屑代替木屑栽培毛木耳、黑木耳、香菇是可行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随着茶屑用量的增加,产量呈递度增长,而且产品内质也有所提高。2、茶粉代替麸皮栽培毛木耳、黑木耳是可行的、适量的比例对产量有促进作用;茶粉对香菇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是不适宜的。


配合饲料饲养赤点石斑鱼研究
《中国饲料 》 1993
摘要: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rra)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海水网箱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目前,国内外养殖石斑鱼的饵料主要是小杂鱼和虾蟹等。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减少,作为饵料的新鲜小杂鱼数量越来越少,满足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92年8月在福建霞浦进行了配合饲料饲养赤点石斑鱼的研究。


茶叶植物分类的演变与发展
《福建茶叶 》 1993
摘要:植物分类是一种专门学科,而且是一种国际性的学术活动领域,各物种的分类与命名都要按国际统一法规进行。这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笔者只能是出于关心与兴趣,参与茶树的分类讨论,凭着主观的感觉与从事茶树形态研究的心得,对过去若干不切实际的分类提出一些看法,裨能有益于结合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真实情况,推进更完善、更科学的分类工作。


茶叶游离氨基酸测定前处理方法探讨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 1993
摘要:本文在萃取法基础上,采取加大样品量,调整去除干扰物质的程序和浸提水温等三项改进措施,从而提出茶叶游离氨基酸测定的一种新的前处理方法——改进萃取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得率高、重现性好、干扰少并适用于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莆田县忠门旱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综合研究Ⅰ.——几种种植制度增产效益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 1993
摘要:生态农业研究从宏观着眼,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长期以来,种植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作物品种老化、退化,饲料作物没有引起重视。为了改变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单产低的局面,通过更换薯、麦、稻诸作物良种,改革耕作制度和进行不同类型吨粮田开发等研究,取得显著增产增收的效果,粮食单产增加34.8%,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41.2%,人均收入增加1.6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