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植物谷胱甘肽的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谷胱甘肽在植物代谢,特别是抵御氧伤害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早熟大果型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

中国果树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早钟6号"枇杷新品种系1981年以超大果型品种"解放钟"为母本,特早熟的日本枇杷"森尾早生"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表现特早熟(在福州地区果实4月上中旬成熟,比一般枇杷早上市15—20d(天)]、果实大(平均单果重52.7g)、外观美、品质优、丰产、抗逆性强,其综合经济性状明显优于我国的早黄、头早、早黄白沙等早熟品种,果实明显大于森尾早生枇杷,深受果农和生产等有关部门的欢迎。目前该品种扩大繁殖近万株,已在福建枇杷主产区和四川成都等地进行区试和推广。

关键词: 枇杷 品种 早钟6号 早熟性 大果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蔗渣生料袋式栽培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本文研究用杀菌剂消毒蔗渣培养料的香菇生料袋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蔗渣培养料中加入MD908杀菌剂(由苯甲酸、水杨酸和柠檬酸等组成)适量可代替培养料热能灭菌。从12个香菇菌株中筛选出L11和L12两个适宜生料袋栽的菌株,其菌种菌龄以40天左右为宜。在适合熟料袋栽的季节(25—28℃)里,进行生料制袋接种和发菌,L11和L12的菌棒污染率分别为2.45%和2.40%;生物效率分别为78.97%和69.15%。干菇中MD908残留量测定结果,只含有0.0015%的苯甲酸,远低于食品允许的用量。

关键词: 生料袋栽 香菇 杀菌剂 蔗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鸡新城疫

中国兽医科技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以鸡新城疫病毒 (NDV)单抗荧光抗体 标记物(FNZ_(29)-FITC) 为试剂,以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测了各种弱毒株疫苗接种、强毒株人工感染和野外病例鸡组织器官切片的新城疫抗原。实验结果证实了DF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直观等优点,可适用于ND野外病例的快速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遗传距离在籼稻杂交亲本选配中的应用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本试验采用近年来我省推广品种(优良品系)和淘汰组合的亲本作试验材料,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遗传距离较大程度地反映了亲本间遗传差异。聚类分析发现,凡推广品种(优良品系)的双亲均分布在不同类群;淘汰组合的双亲半数以上在同一类群。类间杂交是育成品种的重要条件。2.推广品种(优良品系)双亲的遗传距离值大多数分布在(?)+S至(?)+3S范围,而淘汰组合双亲遗传距离值小于(?)。3.遗传距离与亲本的熟期类型具有密切的关系。熟期差异大的亲本间遗传距离都较大,聚类结果均分布在不同类群;熟期相同或相近的亲本易归入同一类。

关键词: 籼稻 亲本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红萍育种概况及其展望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红萍养殖、品种引进及红萍种质改良等方面的先期研究。较详细介绍了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在红萍种质改良与育种方面(包括有性杂交育种、萍藻重建共生体、辐射诱变育种、回交育种等)所作出的努力。对回交萍优良株系MH3—1的种性特征作了描述。未来红萍育种应注意选育饲饵料型、耐盐型、高富集型的红萍品种,在上述已采用的红萍育种方法基础上再结合抗虫基因导入、原生质体杂交融合以及基因电击法等技术,可望使红萍育种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关键词: 红萍育种 种质资源改良 概况与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束顶病毒的提纯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应用液氮冷冻香蕉束顶病组织,高速粉碎,氯仿—正丁醇澄清,差速离心,沉淀悬浮后经蔗糖垫部分纯化病毒,收集的蔗糖垫浓缩后经0—40%连续蔗糖梯度离心4小时,在离心管上半部形成一个明显的含有大量等径病毒的紫外吸收峰。再经不连续硫酸铯梯度离心6小时,形成一狭窄的乳白色带,含有高度纯化的直径约18nm的香蕉束顶病毒(BBTV)。用台湾提供的BBTV单克隆抗体,ELISA法可检测到提纯过程中病毒的存在,ISEM法可从粗提物中捕获大量等径病毒。ELISA法也用于检测田间及组织培养原种苗的带毒情况。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提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IMWR—1空心菜白锈病流行模拟模型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空心菜白锈病流行模型与8个气象因子有关,决定因素是菌量、雨情、雨夜温度和潜育升温。模型由8个子程序组装。本软件可提供后7天发生白锈病指数。短期预测数据,无雨时为零;台风夜温低于23℃,病指数明显上升;梅雨当菌量>0.1孢子堆/株时,病指迅速增大。芥蓝霜霉病和一些蔬菜疫病可跟随本模型预测。它的数据可靠,灵敏度高。

关键词: 空心菜白锈病 系统模型 BASIC语言 测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台稻作生产及科技进步比较与评述

台湾农业情况 1993

摘要:闽台隔海相望,历史上稻作生产基本相同,但因日本据台50年后又人为隔绝40余年,造成了稻作发展各具特色。本文谨就闽台稻作制、生态环境、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改进及稻米供需概况等的发展轨迹作粗略的比较与阐述,冀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启发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误漏之处尚祈学界匡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评价有机、无机肥料结合对水稻生产力和土壤地力建设的影响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意识到常年单纯使用化肥会导致地力衰退,作物产量下降,但缺乏微观长期定位的数据资料。为此,我们作了7个稻作季有机、无机肥料结合的定位试验初探表明:尿素表施的,产量保持率降为81.6—89.0%,尿素加红萍的为100.5—102.6%;尿素加稻草的为101.1—101.7%;而长期单独使用尿素,有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趋势,若与有机肥料配用,就有促进水稻增产的趋势。同时表明,以投入每公斤纯氮计,能提高经济效益分别为1.10—1.28倍和0.80—0.96倍。并且能提高氮素的产投比,一般为8.0—9.0%,高者可达22.6%。经测试表明,无机氮配加有机肥红萍、稻草的结构,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增加幅度较为明显,全氮增0.019—0.049%,有机质增0.08—0.66%。同时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分散系数有下降趋势,分别容重降为0.045—0.120g/cm~3,比重为0.015—0.030g/cm~3,分散系数为0.68—4.53%;但对物理性粘粒<0.01mm含量,一般增加1.73—5.79%。结果表明,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壤生态良性循环的作用。

关键词: 肥料结合 经济效益 氮素利用率 土壤生态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