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度对军曹鱼稚鱼血液生理生化及鳃Na~+-K~+ ATPase活性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军曹鱼稚鱼[体重(6.52±0.71)g]在适应不同盐度(5、10、20、30和37)14 d后盐度5和10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且该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盐度30和37组,而血清皮质醇和乳酸含量则明显高于盐度30和37组。此外,低盐度组中稚鱼血糖有升高趋势,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随盐度降低而升高,但碱性磷酸酯酶(ALP)变化则相反。血清渗透压、Na+和C l-离子浓度与盐度呈正相关,而K+浓度呈负相关。鳃NKA活性在盐度20组中最低,在盐度10组中最高。研究显示军曹鱼稚鱼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适度降低盐度并不影响其生长,但在过低盐度中仍呈应激反应,且盐度变化还可影响多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关键词: 盐度 军曹鱼 血液生理生化 鳃Na+-K+ ATPas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评价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纯合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筛选获得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A和家系B、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家系A和家系B各30个个体、双亲及对照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并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后代的纯合性进行了比较。电泳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在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个体中均能稳定重复地扩增出相应的序列;各雌核发育家系中均有部分个体出现父本基因,表明精子遗传物质失活不彻底,雌核发育组中存在正常受精个体;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在所有检测位点全部纯合,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部分位点纯合,但未发现在所有位点全部纯合的个体,在CFMSP007、CFMSP075、CFMSM009、CFMSM014和CFMSM020位点,杂合子比例分别为0.3400、0.3611、0.4884、0.4750和0.7500,平均杂合子比例为0.4829。研究结果显示,栉孔扇贝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均为纯合子,如精子的灭活率达到100%,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一代即可实现纯合,如再进行一次减数雌核发育即可建立纯系;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由于具有较高的重组率,其与母本的遗传同质性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似刺鳊鮈的胚胎及胚后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视显微镜成像系统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鮈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3.43±0.0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1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95h08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7.25mm;在水温(20±1)℃下,出膜后7d,卵黄囊吸收完毕;在水温20~25℃下,继续培育至35日龄,仔鱼鳃盖后缘及前端侧线附近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似刺鳊鮈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3.12cm;培育至68日龄,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身体透明这一特征消失,似刺鳊鮈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平均全长达8.70c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本研究对似刺鳊鮈资源的保存及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海域浮游糠虾类生态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2—2003年长江口近海(122°00′—123°30′E,29°00′—32°00′N)四季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多样性、数量波动过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近海共有浮游糠虾14种,秋季10种,春、秋季8种,冬季2种.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其中从秋季到冬季更替率最高(90.9%),春、夏和秋季多样性指数(H′)值均大于2,冬季为1.夏季丰度均值最高[234.70ind.(100m3)-1],秋季为103.34ind.(100m3)-1,春季80.36ind.(100m3)-1,冬季最低12.40ind.(100m3)-1,丰度变化与温度一致.因温、盐适应范围最广,漂浮囊糠虾是春、秋、冬3季的优势种;短额刺糠虾是夏、秋两季的优势种;长额刺糠虾是冬季的优势种.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均较大.夏季短额刺糠虾的聚集强度最高.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对长江口渔场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的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经过连续2代群体选育的合浦珠母贝为亲本,采用雌雄单个配对的方法,建立了10个合浦珠母贝家系,对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壳长的大小顺序为F2>F7>F1>F10>F4=F5>F9>F6>F3>F8;壳宽的大小顺序为F5>F2>F1>F7>F4>F10>F9>F6=F8>F3;壳高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10>F4>F7>F6>F9>F8>F3;总重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7>F10>F4>F6>F8>F9>F3。在该批家系中,F2的壳长、壳高、总重均为最大,壳宽虽然小于F5,但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该家系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通过分析发现,F1、F5家系的各个生长指标总体生长都较快,因此F1和F5家系也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也可以选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通风下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计算模型及数据接口等方面对CFD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采用数值研究手段对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判断物理量在整个空间内的体积分数分布与空间占有率,对热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空间内,稳态送风调节热环境的效率要高于动态送风对热环境的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对牙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家系的亲子鉴定
《动物学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家系的26尾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进行亲子鉴定,PCR扩增产物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1个座位在母本中表现为相同的基因型,视为单态座位,其他17个座位为多态;多态座位在亲子鉴定中的累计排除概率和累计个体识别概率分别为0.9985、0.9999;根据被测个体在17个微卫星座位的基因型,最后确认26尾子代的母本,其中7尾子代在某些座位表现出与其母本不完全匹配的基因型。利用微卫星标记可确定雌核发育后代的亲子关系,从而构建牙鲆雌核发育家系系谱,对牙鲆雌核发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精子形态结构和超低温冷冻损伤的电镜观察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超低温冷冻保存前后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虾夷扇贝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外被光滑质膜;顶体位于头部最前端,呈倒"v"形,细胞核近似圆柱状,电子密度较高;4个线粒体和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了精子的中段;鞭毛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经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冷冻损伤的精子表现为:精子被膜肿胀、被膜与核膜分离、丢失;顶体破裂、内容物流出;线粒体解体、线粒体嵴变形;鞭毛被膜肿胀、部分精子鞭毛脱落。可以推测,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精子膜、顶体、线粒体和鞭毛的损伤可导致冻精活力和受精能力的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过程的投入物及其监控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调查和监控对虾养殖过程中使用投入物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养殖投入物进行了分类和用法用量,并提出了监控措施,如在养殖场管理中引入HACCP管理理念,并严格控制对虾饲料质量、科学使用药物、规范使用环境调控剂、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和肥料等,从而提高和保障养殖对虾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