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

水产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指标差异显著(P<0.05),无公害虾与海水虾在肌肉的弹性及咀嚼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淡水虾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与感官评价基本一致。本文全面比较3种对虾品质上差异,揭示对虾口感差异内在因素,为对虾品质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营养成分 感官评价 质构分析 品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免疫与抗氧化相关因子及抗病力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36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四组,一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三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 mg/kg黄霉素组、200 mg/kg植物提取物组、300 mg/kg植物提取物组。连续投喂70 d后,测定鱼的生长、血清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00 mg/kg植物提取物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添加200~300 mg/kg植物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了饵料系数与血清丙二醛浓度;6 mg/kg黄霉素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提高了鱼体内脏比、肝体比、肥满度、血清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鱼攻毒试验也表明,添加中草药、黄霉素降低鱼的死亡率。因此添加200~300 mg/kg植物提取物能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与抗氧化能力,抵抗病原菌感染,促进鱼体生长。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植物提取物 免疫 抗氧化 抗病力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水产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SSR和AFLP三种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中国对虾"黄海1号"雌虾与野生雄虾作为亲本进行单对杂交产生的F1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中国对虾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对460个RAPD引物和44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选出61个RAPD和20对SSR引物,结合88对AFLP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82个F1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共得到783个分离标记(RAPD标记237个,微卫星标记45个,AFLP标记501个),761个标记用于连锁分析。雌性图谱包括40个连锁群和15个三联体,20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2.5cM,图谱共覆盖2835.5cM,覆盖率为73.5%;雄性图谱包括41个连锁群和6个三联体,12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1.9cM,图谱共覆盖2776.7cM,覆盖率为73.3%。中国对虾遗传图谱的构建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比较基因组作图及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遗传连锁图谱 RAPD SSR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水温(23℃~27℃)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1.0、2.0、3.0、5.0和10.0μg·L-1)溴氰菊酯暴露下,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水温分别为23℃和27℃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分别为(2.75±0.21)和(2.73±0.26)U·ml-1,活性波动范围分别为-12.0%~13.1%和-11.0%~14.2%。水温为(25±1)℃,染毒10d时,2.0μg·L-1以上浓度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染毒20d时,2.0μg·L-1以上浓度的溴氰菊酯对其抑制率均超过40%;染毒25d时,5.0μg·L-1的溴氰菊酯对其抑制率达到最大,为62.3%。实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3℃~27℃的波动不会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产生显著影响;水温为(25±1)℃时,高浓度溴氰菊酯(≥2.0μg·L-1)会对罗非鱼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抑制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 溴氰菊酯 罗非鱼 血清 乙酰胆碱酯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残留的呋喃丹

色谱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南美白对虾(Penaens vannamei)为实验材料,建立了水产品中呋喃丹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去脂肪,Al2O3柱净化后进样分析。本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0mg/L,相关系数r≥0.9995;当呋喃丹的加标水平在0.02~1.0mg/kg时,其回收率为78%~90%,相对标准偏差为2.49%~9.59%;方法的检出限为0.02mg/kg。

关键词: 气相色谱 呋喃丹 残留量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紫外线灭活栉孔扇贝精子和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获得A、B、C 3组雌核发育栉孔扇贝。采用筛选获得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30个个体、双亲及对照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后代中均有部分个体出现父本基因,表明精子遗传物质失活不彻底,雌核发育组中存在正常受精个体;在具多态性的5个基因座位上均发生了基因-着丝点之间的重组,重组率在26.7%—55.0%之间,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排出获得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基因杂合;3个家系后代的平均基因纯合率为59.1%,而其对照组家系为2.5%,雌核发育使基因的纯合率提高了56.6%。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微卫星标记技术是贝类雌核发育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雌核发育 微卫星分析 基因重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消化道、消化腺的形态特征及各消化段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各段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端位,吻尖,口腔、口裂都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有细小的尖齿,齿多向内倾斜;舌肌不发达,舌前端游离,舌黏膜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3)胃U型,分3部分,胃壁内有纵向皱褶,纵褶之间有网状褶,胃底部有胃腺。(4)盲囊呈指状,约180~256个左右,盲囊腔内有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微绒毛,黏膜层突入腔内形成窄长的绒毛,黏膜下层不明显。(5)肠直行,分前后肠,黏膜层中有单管状的肠腺。(6)肝不分叶,底边分叉呈枫叶状,在肝的右腹面有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肝小叶分隔不明显。(7)肝胰脏分开。本研究通过对哲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显微结构的观察,探讨了其消化系统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性。

关键词: 哲罗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动物模型对罗氏沼虾育种值估计的差别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评估罗氏沼虾的育种值,利用罗氏沼虾106个家系中2628尾个体的体重资料,分别考虑日龄、性别和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等因素,设计了4种单性状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个体的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所估计的体重遗传力差别较大,遗传力范围在0.02~0.13之间。分析表明,家系混养前日龄与家系出池体重测定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434,P<0.01),说明家系混养前日龄对混养后家系个体的体重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动物模型设计时,应该考虑家系混养前日龄作协变量;在考虑性别效应、雌虾出池时的抱卵效应,并以家系混养前日龄为协变量,获得的育种值估计较其他模型更为准确。实验还对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两种选择方法选取的前53个家系育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58g,前者比后者提高20.7%,提示依据育种值的选择效率要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育种值 BLUP 动物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研究鞍带石斑鱼的分类学地位

热带海洋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鲑点石斑鱼E.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4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6%)。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以4种鲈形目鱼类为外群,用MEGA3.0软件中的NJ、ME、MP等3种方法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与石斑鱼属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鞍带石斑鱼归入石斑鱼属。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细胞色素b基因 分子系统学 分类学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斑狗鱼部分基因组文库构建和微卫星位点的筛选(英文)

动物学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与放射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开发黑斑狗鱼(Esoxreieherti Dybowski)基因组微卫星资源。基因组DNA经Sau3A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400―900bp的片段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12、(GA)12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入DH5α大肠杆菌中,然后利用γ-32P标记的放射性同位素探针进行第二次杂交。结果,共获得微卫星基因组文库1600个菌,杂交前菌落PCR检测阳性克隆率为90.91%;杂交后得到的阳性克隆为1300个,占87.25%。从中挑出196个进行测序,192(97.96%)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在得到的微卫星序列中,重复单元除CA/GT、GA/CT外,还观察到单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单元。根据侧翼序列应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emier5.0设计引物70对,选择合成32对,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结果有28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目的条带。本研究旨在对黑斑狗鱼基因组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黑斑狗鱼养殖品系的优化、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及遗传图谱的构建等奠定基础。

关键词: 黑斑狗鱼 微卫星 磁珠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