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血液指标

动物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的部分血液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雌、雄成鱼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血细胞比容(H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血液性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指标中雌、雄成鱼血糖(GLU)的含量分别为(10.24±1.25)mmol/L、(17.36±1.34)mmol/L,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鱼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钾离子(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大于雄鱼(P<0.05);雄鱼血清中肌酐(CREA)、钠离子(Na+)浓度大于雌鱼(P<0.05);尿酸(UA)、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LB/GLB)、钙离子(Ca2+)、氯离子(Cl-)、无机磷(PO43-)等指标,雌雄差异不显著。卵形鲳鲹部分生化指标存在雌雄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状况有关。结果可为卵形鲳血液生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性别 血液性状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继饥饿后补偿生长研究

四川动物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5.0±1℃条件下,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湿重,0.52~0.64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S2、S4和S8分别饥饿2、4和8d后再饱食投喂16、14和10d。结果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湿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S2、S4组与对照组间的湿重差异不显著,而S8组的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生长时各处理组的湿重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和生长率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又逐步达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日本沼虾标准代谢率降低。在恢复投喂后又逐步回升到对照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是由于增加食欲,提高了摄食水平,同时也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饥饿 补偿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鱼粉对虹鳟生产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用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鱼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处理组(G1、G2和G3组),饲料中添加鱼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20%和10%,剩余部分由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鱼80尾,虹鳟的体重为:G1组(33.57±3.23)g、G2组(33.59±2.98)g、G3组(33.60±2.89)g。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 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虹鳟的终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G1组相比,G2和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G3组鱼肝脏中溶菌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鱼脾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肾脏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还表明,饲料中用1∶1的大豆分离蛋白和肉骨粉代替10%~20%鱼粉,不会影响虹鳟的生产性能。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肉骨粉 鱼粉 虹鳟 生长性能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单倍型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我国南海海域5个地点(三亚、深圳、阳江、湛江、北海)的野生斑节对虾100个个体的mtDNA16S rRNA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所得的100个mtDNA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mtDNA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19单倍型序列的碱基组成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69.0%)。19种单倍型序列的遗传距离在0.002~0.033。根据构建的单倍型进化关系网,5个地点群体中的单倍型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此外,根据单倍型在5个地点群体出现的频率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网,单倍型7是最为原始的单倍型,其他18种单倍型均起源于单倍型7。

关键词: mtDNA 16S rRNA 斑节对虾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体中挥发酚的提取与残留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挥发酚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食用被挥发酚污染的鱼损害人体健康,因此鱼体中挥发酚残留量的准确分析方法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比较了两种蒸馏方法提取鱼体中挥发酚的效果,研究了鱼体中挥发酚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水蒸汽蒸馏提取法效果好,4-AAP法适用于处理后样品的分析测定。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线性范围0.005~6.0mg·L-1,回收率85.5%~105%,相对标准偏差1.6%~6.3%,检出限0.05mg·kg-1。方法实用,便于操作,已应用于鱼体中挥发酚残留量的测定。

关键词: 挥发酚 水蒸汽蒸馏 提取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注射L-精氨酸和环磷酰胺对杂色鲍血清NO水平、NOS活性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分别按每kg体质量注射250mg、500mg和1000mg的L-精氨酸和5mg、10mg、20mg的环磷酰胺。每隔5d足部肌肉注射1次,共注射3次。第16天检测其血清中NO含量以及NOS活性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剂量为10mg/kg体质量),对杂色鲍血清中NOS活性进行负调控,分别在注射后3h、6h、12h、24h、48h、96h对血清NO水平和血清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溶菌酶(LZM)活性进行测定,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注射500mg/kg的L-精氨酸可以显著提高实验鲍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而注射10mg/kg的环磷酰胺则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鲍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血清中NOS活性与ACP、AKP以及LZM等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4、0.8292和0.7408,相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NO与SOD及LZ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2和0.9413,相关极显著(P<0.01)。实验结果为人工调控鲍体内的NO含量、增强其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鲍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NO和NOS可以作为评价鲍免疫功能强弱的指标。

关键词: 杂色鲍 精氨酸 环磷酰胺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鱼类加工废弃鱼骨制备鱼骨粉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狗母鱼、金线鱼、罗非鱼、鲮鱼及草鱼等加工废弃鱼骨为原料,研究酶解、高压处理对鱼骨粉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度对产品的颜色影响较大,水解度越高,鱼骨蛋白质含量越少,干燥后产品的颜色越浅;高压处理即可以进一步去除水解后残留的蛋白质和脂肪,也利于产品粉碎。

关键词: 鱼骨 酶解 高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ITS区的扩增和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东海-黄海海区10个站位以及青岛沿岸4个站位共14个站位的浒苔样品依据形态学特征,归类分离获得70个样品,对其ITS+5.8S rDNA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并与NCBI数据库中相应序列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70个样品具有完全相同的ITS和5.8S rDNA序列,说明青岛沿岸漂浮的大量浒苔与东海-黄海海区的浒苔为同一个来源。聚类分析显示,浒苔ITS区的变异程度与地理间隔距离呈正相关,我国海域浒苔与日本海域浒苔聚类一起,与英国海域浒苔相聚较远,与美国海域浒苔距离最远。

关键词: 浒苔 地理株 ITS区 系统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似刺鳊鮈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血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大、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液中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及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而大淋巴细胞则最少。似刺鳊鮈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CHOL)和总蛋白(TP)变化范围较大,且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较高,似刺鳊鮈雄鱼的血液生化指标相应值均显著低于雌鱼(P<0.05)。

关键词: 似刺鳊鮈 血细胞 显微结构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FTZ-F1 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英文)

动物学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性别相关基因FTZ-F1在半滑舌鳎鱼中的表达特征,采用同源克隆策略,从其精巢分离了3143bp长的半滑舌鳎FTZ-F1(hsFTZ-F1)的全长cDNA,该序列包含1458bp开放阅读框,66bp长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1619bp长的3'末端UTR。mRNA的组织分布、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hsFTZ-F1属于SF-1/Ad4BP类群。RT-PCR分析表明:hsFTZ-F1mRNA的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组织都有表达,但在性腺、肾脏、脑和头肾组织中表达最强,其他组织表达较弱,雌鱼脑和头肾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性。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高于孵化后仔鱼的表达量,表明hsFTZ-F1可能参与了半滑舌鳎的器官形成过程。

关键词: 半滑舌鳎 FTZ-F1 cDNA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