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黄颡鱼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动物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20±1)℃条件下,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分化最早发生于孵出后13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原始性腺横切面上出现一个组织突起,进而形成卵巢腔;精巢分化的最早标志为精小叶和输精管的形成,开始于孵出后55d。在发育早期,雌性生殖细胞的活动及分化明显早于雄性生殖细胞。孵出后25d,卵原细胞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快速增殖,孵出后34d左右进入成熟分裂阶段;精原细胞在孵出后55d时才开始大量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于孵出后64d。

关键词: 黄颡鱼 性腺分化 组织学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远程气力输送自动投饵系统分配器设计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制造了一套远程压力输送自动投饵系统,简要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作流程和功能特点。详细阐释了系统配备的分配器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分析S形弯管内物料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滑管式分配器的基本设计原则:将分配器的类型根据支管布置形式的不同区分为上半圆式和下半圆式;再选择合适的"弯曲半径-管径-支管数"组合使S形弯管的物料流动性能最优,且使分配板上的支管孔边缘距离符合电子定位器件和密封器件的安装要求;使弯管管径小于前端直管管径;使分配器的全尺寸尽可能地小。根据基本设计原则进行了计算公式推导和设计演示,获得了弯曲半径、孔边距和全尺寸的计算公式及其与管径、支管数组合的优化选择方法,进而确定了分配器的基本设计流程和方法,为同类型分配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自动投饵 分配器 气力输送 多路换向阀 S形弯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囊膜蛋白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囊膜蛋白(KHV-MEP)的功能及锦鲤疱疹病毒(KHV)的感染机制,根据KHV-ME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从自然感染KHV发病的锦鲤(Cyprinus carpio Koi)肝组织总DNA中扩增获得特异性基因片段。将所得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 Simple Vector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T-KMEP;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并采用氨基酸亲水性分析软件TMpred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在对该片段所编码氨基酸可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PCR改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BV-KMEP1和pBV-KMEP2。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大小为771bp,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KHV-MEP基因(AB178537)的同源性为100%,是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蛋白由25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8.2kD,等电点(PI)为8.65。该序列含有4个跨膜区,可构成主要抗原决定簇。结果显示所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就是锦鲤主要囊膜蛋白全基因。

关键词: 锦鲤疱疹病毒 主要囊膜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消毒剂对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主要致病菌杀灭试验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刺参"腐皮综合征"(俗称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经研究证实,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原。作者通过漂粉精、溴氯海因、PVP-I、过氧化氢、双链季铵盐络合碘和生石灰6种消毒剂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的定性杀灭实验发现,上述6种药物对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都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病原菌 消毒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碳水化合物日粮对翘嘴红鲌生长、GK及GK mRNA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葡萄糖激酶(GK)及GK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40尾(40.73±0.44)g翘嘴红鲌,随机分成为高CHO组、中CHO组、无CHO组,每组设三个重复,饲养8周,测定鱼体生长、血液指标、GK活性及GK mRNA水平等指标。结果显示,随着CHO添加量的增加,鱼体特定生长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饵料系数刚好相反。摄食后,血糖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其中高CHO组相对高,无糖组低;血浆甘油三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其中高CHO组相对高,中CHO组最低;无CHO组血浆胆固醇、中CHO组HK活性、高CHO组GDH相对较低,其他各组在投喂后都呈先上升后下降。GK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组在禁食时,检测不到GK活性,饲料CHO含量越高,GK活性也越高,但是GK mRNA的水平与CHO含量并不呈线性关系。血糖、GK活性与GK mRNA的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摄食高CHO饲料可诱导GK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造成持续高血糖,这可能不利于生长。

关键词: 翘嘴红鲌 CHO 葡萄糖激酶 血液指标 基因表达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幼鳝对必需脂肪酸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幼鳝(Monopterus alba)对必需脂肪酸(EFA)的最适营养需求量。实验在室外池塘小体积网箱中进行。根据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L9(33),制作9组实验饲料进行生长比较试验。野生幼鳝[体重(37.88±1.5)g,体长(34.5±2.0)cm]经驯化至正常摄食后,经过40 d的饲养,结果得到最大体重生长率60.51%和最大体长生长率10.15%。进一步分析表明,幼鳝对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和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1∶1)适宜需求量分别为1.33%、0.57%和0.24%,其中C18:2n-6/C18:3n-3、C18:2n-6/C22:6n-3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34和11.08,黄鳝的必需脂肪酸主要为n-6系列C18:2n-6。此外,幼鳝的体重生长和体长生长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C20:5n-3和C22:6n-3对体重生长影响作用要大于C18:3n-3,而C18:3n-3对体长生长的影响作用则大于C20:5n-3和C22:6n-3。研究同时表明,黄鳝对更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C22:6n-3)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它在饲料中的超量添加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幼鳝 必需脂肪酸 需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胸龟年龄与生长及雌雄差异的比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野生平胸龟年龄与生长及雌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均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4龄时增长速度最快,4~5龄时增长较慢,体质量与年龄的生长方程为m=20.346 e0.661 2t.体质量与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背甲宽与背甲长、腹甲宽与腹甲长,背甲长与腹甲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雌雄性比约为1∶1,1、2龄雌雄无显著差异,3龄时雌雄的背甲宽与背甲长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偏圆形,雄性偏椭圆形;5龄时雌雄头甲宽与背甲长的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雌性大于雄性.雌雄在生长方面存在差异,0~1龄时雌雄性生长相当,2、3龄时雄性生长快于雌性,雄性体质量大于雌性,但在4~5龄时雌性生长加快,雌性的体质量是雄性体质量的1.12倍.

关键词: 平胸龟 年龄与生长 雌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日本沼虾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太湖湖区不同水域(无锡、宜兴、苏州及湖州水域)野生日本沼虾群体进行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事先优化的条件下,试验从选用的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有效引物,共检测到117个清晰稳定的位点,大小为200bp~2000bp,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四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9.57%、60.68%、53.85%、57.26%,杂合度为0.2077~0.2163,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67~0.3053,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值为0.1644~0..2002。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遗传变异有16.67%是由群体间遗传变异引起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对总遗传变异影响显著。遗传距离显示四个群体有一定遗传分化,其中苏州和宜兴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1481),无锡与宜兴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1141)。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无锡与宜兴群体首先聚在一起,湖州与苏州群体随后聚在一起,再与无锡、宜兴群体聚在一起。

关键词: 日本沼虾 太湖水域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典型藻华生物的分子分类学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克隆测序、rDNA序列分析、随机PCR引物扩增结合DGGE技术等三个层次的分子分类水平对厦门海域的典型藻华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DGGE检测的18S rDNA序列过于保守,分类的精确度不高;AP-PCR则是基于基因组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较为精确和全面;而rDNA序列分析相对可靠,尤其是针对ITS的长度和全序列分析以及28S rDNA的D1、D2区的序列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分类信息,并可为设计检测探针提供基础。据此对分离自厦门海域的3种典型甲藻及其相关藻株建立了系统进化树。针对23株甲藻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Takayama pulchella(AY764179)和Karlodinium micrum的距离最近,并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Gyrodinium属、Karlodinium属、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等区分开。用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只能把Karlodinium属、Karenia属和Takayama属区分开,但不能很好地把无纹环沟藻与Akashiwo属和Gymnodinium等的藻区分开。

关键词: 藻华生物 分子分类学 核糖体DNA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 随机引物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活性胶原肽酶解液的脱色脱腥工艺

水产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含胶原的海产品下脚料为原料,用海洋碱性蛋白酶894水解,得到具有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酶解液。采用一次正交回归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研究了活性炭、β-环糊精、酵母三者用量及温度、pH和作用时间6因子及其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变化关系对该酶解液综合脱色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取值范围内,pH对综合脱色脱腥效果影响高度显著,酵母添加量、pH与酵母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其它因子及其可能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得最佳工艺为:温度37℃、pH4.0、活性炭0.8%、β-环糊精和酵母分别为0.1%,作用30min。此时,综合脱色脱腥效果值为90.90,蛋白回收率为98.02%,羟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浓度从原来的1.42mg.mL-1增加到1.62mg.mL-1。

关键词: 海产品下脚料 正交回归 羟自由基 酶解液 脱色 脱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