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海重要饵料鱼种矢耳石的形态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结构稳定,具有种的特征,且坚硬不易被消化,其形态特征可用于鱼类胃含物分析中的种类鉴定。本研究选取黄海"简化食物网"中的30种重要饵料鱼种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各种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30种重要饵料鱼种的矢耳石中形态结构相似的有7组:赤鼻棱鳀和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和斑鳍天竺鱼,多鳞鱚和少鳞鱚,皮氏叫姑鱼和白姑鱼,黄姑鱼和小黄鱼,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以及矛尾鰕虎鱼和六丝矛尾鰕虎鱼,本研究为胃含物分析等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进一步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认知鱼类的耳石形态,近缘种耳石形态特征的量化研究,以及同一种类耳石形态的地理变异等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种类的鉴别,对提高胃含物分析的准确度也有很大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对鲤免疫细胞的活性和IL-1β体外诱生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香菇和黄芪多糖对鲤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作用,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等技术,对鲤的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并离体培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香菇和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体外暴露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后,采用MTT法测定它们对鲤外周血白细胞增殖的影响;NBT还原法和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对头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细胞因子IL-1β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和香菇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24h后,香菇多糖浓度为1,10,100μg·mL-1时能显著诱导巨噬细胞的氧爆发活性,黄芪多糖则没有显著的诱导作用;黄芪和香菇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96h后,香菇多糖低浓度时对细胞的氮呼吸爆发活性无显著影响,黄芪多糖浓度10μg·mL-1能显著诱导氮呼吸爆发活性,而在浓度为1000μg·mL-1两者均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作用;两者作用外周血白细胞24h后,香菇多糖浓度为100,1000μg·mL-1和黄芪多糖浓度为10,100μg·mL-1时都能显著促进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两种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24h后能显著增强IL-1β的体外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对离体培养鲤免疫细胞有明显活性作用,对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秘鲁外海夏季渔业资源与水温分布特征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大范围的低温水舌,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9·37~23·26℃,由南向北递升。北部温跃层顶界较浅,厚度较小,强度较大;而南部温跃层顶界较深,厚度较大,强度较弱。拖网的平均CPUE为38·4kg/h,渔获物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主,占总渔获量85·2%;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仅分布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秘鲁专属经济区外缘水域,资源密度指数为3·7kg/h。秘鲁外海除茎柔鱼外,其他中上层鱼类的资源少,集群性差,不适合作为大型拖网加工船的作业渔场来开发。建议我国的东南太平洋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拖网渔业向智利外海南部(45°~50°S)和西部(95~110°W)海域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黏红酵母表面黏附蛋白及肠黏液受体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对大菱鲆肠道具有较强黏附能力的益生菌株,了解其黏附机制,采用体外黏液黏附模型及Western-blot技术,对黏红酵母等4株益生菌的大菱鲆肠黏液黏附性能及黏红酵母表面粘附蛋白和肠黏液受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株益生菌均可黏附于大菱鲆肠黏液;但各菌株的黏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黏红酵母黏附能力最强,鼠李糖乳杆菌次之,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相对较低。黏红酵母表面蛋白预先与肠黏液孵育2h后,显著抑制了黏红酵母与肠黏液的结合,其黏附百分率下降了83.6%;但上述处理对其他3株益生菌的黏附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blot显示黏红酵母表面蛋白中分子量为38.5ku和28.6ku的两个蛋白参与对肠黏液的黏附过程,大菱鲆肠黏液中分子量为27.3ku和22.3ku两个蛋白可与黏红酵母表面蛋白特异性结合。糖原染色显示上述4个蛋白均为糖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硬罐头加工技术研究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小规格罗非鱼为原料,系统探讨罗非鱼硬罐头的加工技术,着重研究罗非鱼腌渍、油炸、回软、调味料配方和杀菌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盐水浸渍法进行腌渍时,盐水最佳浓度为12%,腌渍时间为9min;油炸最适条件为180~200℃、油炸4~5min;回软可明显提高产品的品质,最佳时间为30s。正交试验确定调味料的最佳配方(100ml水中所添加的量)为:番茄沙司65g、食盐3g、白醋2ml、白砂糖10g、胡椒粉0.6g、味精0.6g、黄酒10ml、香料水10ml。杀菌公式为10min-30min-20min/118℃,能达到商业无菌要求,而且产品品质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初步测定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牙鲆 抗病群体 日本群体 黄海群体 家系 选育 生长率 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拖网调查数据的Delta-模型分析及其在黄海小黄鱼和银鲳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底拖网调查(扫海面积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design-based method)和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其中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较少应用。介绍了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的Δ-分布模型分析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2000年秋季黄海小黄鱼和银鲳的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小黄鱼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为66.3kg.km-2,95%置信区间为(23.4,109.2)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14 626.9t,95%置信区间为(5 168.4,24 085.5)t。银鲳资源密度均值为19.0kg.km-2,95%置信区间为(3.5,34.5)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4 194.3t,95%置信区间为(773.2,7 615.4)t。传统的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范围则较宽,且下限出现负值。上述结果表明Δ-分布模型法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与资源评估方法。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数据分析 置信区间 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 基于模型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干流春季禁渔前后三年渔获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K1降解亚硝酸盐的特性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芽孢杆菌K1对NO2-N的降解作用。对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如NO2-N初始浓度、培养时间、接种量、装液量、静置与摇床培养等进行实验,结果表明:K1在NaNO2初始浓度为500mg/L的营养肉汤培养48 h后,NO2-N盐降解率最高,达到了98.9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O2-N降解率升高,在K1菌生长对数期,NO2-N降解速度最快。24和48 h时,接种量为0.5%的NO2-N降解率低于接种量大于1%的降解率,说明了培养液初始菌量的大小对NO2-N的降解有影响。NO2-N降解率随着装液量的减少而降低。K1静置培养的菌量和NO2-N降解率都低于摇床培养的菌量和NO2-N降解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pH人工精浆对性逆转金鳟雄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性逆转金鳟雄鱼(XX,伪雄鱼)精子在不同pH的人工精浆(artificial seminal plasma,ASP)溶液中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随着pH的提高精子活力不断增强。伪雄鱼精子在不同ASP-pHs中培养1 h后,pH9.5~10.5培养组精子活力超过正常雄鱼精子(XY)活力水平,且正常雄鱼精子与pH8.5~9.5培养组的精子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将金鳟伪雄鱼精液培育在pH8.5~10.5的ASP中,0~180 min内,pH10.5中的精子寿命和激活比例都最佳,180 min之后的精子寿命超过80 s,激活比例在90%以上,显著好于其他pH组(P<0.05)。在低温储藏12 h后,正常雄鱼精子在ASP-pH 10.5溶液中寿命时间最长,为(284.05±78.37)s,其次是同等稀释条件下的伪雄鱼精子寿命,其时间为(203.89±43.68)s,正常雄鱼精液原浆精子寿命最短,为(122.19±37.61)s。直接用金鳟伪雄鱼精液受精,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仅为12.50%和8.77%,而通过pH10.5的ASP培养后,其发眼率和孵化率分别提高到了52%和49.95%。因此,在高pH的ASP中培养金鳟伪雄鱼精子能提高其活力和延长寿命。通过这种处理也能够显著的提高金鳟全雌和全雌三倍不育后代的育苗生产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