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岛沿海养殖区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布和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5月和9月分别在青岛周边的胶州湾、田横湾、鳌山湾、胶南等贝类养殖区的17个站位采集了杂色蛤,竹蛏,栉孔扇贝等三种贝类,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外标法定量,对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HCHs、DDTs)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不同情况下残留量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贝类体内HCHs的检出率为60%,DDTs为100%。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5月份农药残留量偏高,9月份残留量偏低。(3)生活在河流入海口处的贝类体内农残含量略有偏高。(4)栉孔扇贝对有机氯的富集尤为显著,残留量高。杂色蛤,竹蛏农药残留量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al-time PCR技术用于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组织敏感性检测及病毒流行情况调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可引起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viral reddish body syn-drome,VRBS)并导致养殖大菱鲆(Scophthal musmaximus)大量死亡。研究利用TRBIV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结合内嵌式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建立了TRBIV特异的Real-timePCR检测方法。以10倍梯度稀释的含有TRBI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进行Real-time PCR反应以确定检测灵敏度,制备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对引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能够检测相当于102数量级的TRBIV基因组拷贝,而不与健康大菱鲆组织DNA、淋巴囊肿病毒DNA发生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对TRBIV的组织敏感性检测和病毒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菱鲆的脾脏、肾脏、脑、鳃、心脏、肝脏、消化道、血液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TRBIV的存在,其中脾和肾是TRBIV的最主要的靶器官,每毫克组织的病毒含量分别高达5.23×106和2.18×106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半岛的多个大菱鲆养殖场中均存在TRBIV的感染和流行,感染鱼每毫克脾组织的病毒含量在1.27×102~2.33×106之间。研究建立了TRBIV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TRBIV的快速检测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实时定量PCR SYBR GreenⅠ 定量检测 敏感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史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
《水产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生长饲养试验研究史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以Ca(H2PO4)2·H2O为磷源,配制含磷水平分别为0.18%(对照组),0.40%,0.71%,0.98%,1.38%和1.66%的6组等能等氮纯化饲料,每组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20尾初体质量约为4.7g的幼鲟。经过8周的饲养后,对生长、饲料效率、成活率、幼鲟肌肉常规组成及脊椎骨灰分和钙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饲料中磷含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直至0.98%组达最大,然后随着饲料磷含量的增加,这些指标显著降低(P<0.05);试验各添加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添加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添加磷对鱼体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磷含量在0.71%~1.66%之间时,脊椎骨中灰分、钙和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40%试验组(P<0.05)。经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为维持史氏鲟幼鲟最佳生长和骨骼磷水平,饲料中磷的需要量为0.88%~1.00%(占干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冈村枝管藻盘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6-苄基腺嘌呤(6-BA)、激动素(KT)、奈乙酸(NAA)和甲壳素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Tokida)盘状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6-BA对盘状体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其质量浓度为0.5 mg/L时的促进效应最强;不同质量浓度KT下生长的盘状体直径均大于对照,其最有效质量浓度为1 mg/L;NAA可以延长枝管藻盘状体的生长时间,促进盘状体生长,其质量浓度为5 mg/L时,盘状体的生长时间被延长7 d左右,直径可达780μm,比对照(540μm)高出240μm;甲壳素对盘状体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冈村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 Tokida) 盘状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25日龄3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估计我国引进大菱鲆群体的遗传学参数,2006年从多个大菱鲆养殖场采集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进口批次的大菱鲆亲鱼,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66个全同胞家系,包括26个父系半同胞家系组。选用混合模型方程,通过约束最大似然法进行了方差、协方差、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等估计。结果表明,大菱鲆25d仔鱼体长、存活率和白化率的遗传力分别为0.20、0.07和0.22;3个性状间呈负遗传相关关系,检验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体长和白化率是中度遗传力,选择育种潜力较大;3个性状任何性状的选择对其他两个性状的影响很小,利用一个性状对另一个性状的间接选择是不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生态学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cm)、小砾石(直径1~2cm)、中砾石(直径4~5cm)、大砾石(直径13~15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mm±18.6mm,体质量86.2g±17.8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mm±14.3mm,体质量79.2g±19.6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鱼类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豆粕为蛋白源等氮替代0%、7.5%、15%、22.5%、30%、37.5%的鱼粉,对黄鳝(平均体重8.05 g)进行了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豆粕的增加,黄鳝增重率下降,饵料系数增加,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对照组与7.5%的替代组之间增重率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增重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的利用率及经济因素,在黄鳝配合饲料中,添加豆粕在15.0%以内,且鱼粉含量仍不低于30%,对黄鳝的生长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时检测两种对虾病毒和4种弧菌的同步PCR方法的建立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索、多重比对、分析和筛选GenBank中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基因序列,设计了10对特异性引物,以已知毒株和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均能扩增出与实验设计相符合的DNA片段,对PCR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鉴别WSSV、IHHNV、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溶藻胶弧菌,并且能同时区分WSSV不同地理毒株的同步PCR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特异性好,检测通量大,适合于对虾多种病原的同时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