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底层鱼类 季节变化 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及渔场表温关系研究

海洋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收集到的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海水表层温度(SST)数据等,研究了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及渔场区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较高温度的热带海域,整个太平洋渔场区平均SST为26.56℃,中位数为27.28℃,高产渔区SST相对较高,其主要渔场区平均表层水温主要位于23.8℃~29.3℃。渔场区SST数据分布为负偏,而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分布呈双峰分布,但主要捕捞产量多数在大于25℃海域捕捞。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呈下降趋势,SSTA自1970年代末开始增加,表明太平洋热带海域处于变暖阶段,CPUE和MEI指数与SSTA的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太平洋 延绳钓 大眼金枪鱼 海表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秋季瓯江口海域鱼类数量的时空分布

动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50.54kg/km2和271.53kg/km2,尾数密度为29.11×103ind./km2和14.99×103ind./km2。以此推算出:6月鱼类资源量为67923kg,9月为122193kg。鱼类资源量在3个月中增长近一倍。6月的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9月的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趋势。6月至9月是幼鱼索饵肥育季节,索饵群体往往停留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宽阔海域。水深和鱼类密度相关性显著。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水和瓯江径流的交汇是形成鱼类高密度区域重要的水文因素,表层水温是影响鱼类数量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瓯江口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关键词: 瓯江口 渔场 鱼类 优势种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流域鱼类引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目前共引入鱼类31种。鱼类引种丰富了黄河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规范的引种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后果。描述了黄河流域鱼类引种现状,分析了鱼类引种对黄河流域土著鱼类的潜在威胁,提出了鱼类引种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鱼类 引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6个典型潮滩湿地(崇明东滩、崇明北滩、九段沙、青草沙、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的调查,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112种,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1.8%、22.3%和18.8%。6个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一致的规律,即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在生物量构成中,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类群,其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51%~97%之间,软体动物的总体平均相对贡献率在2%~48%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崇明东滩、九段沙和杭州湾北岸湿地中,软体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在崇明北滩、青草沙和南汇边滩,甲壳动物却是优势类群。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调查资料相比,近20多年来上海市潮滩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优势类群由个体较小的软体动物转变为平均体重较大的甲壳动物,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过度采捕、环境污染和生物促淤等因素)的强度干扰有关,也反映上海市潮滩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下降。

关键词: 潮滩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上海市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的大菱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编号11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LD50=3.34×106CFU/mL),并能从病鱼中重新分离出此菌。应用API20E自动鉴定卡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显示菌株1101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相似率达99%。测定了其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19 bp,在GenBank上经同源性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类,同源性达99%,据此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101对多粘菌素较敏感,而对其它药物中度或不敏感。

关键词: 大菱鲆 迟缓爱德华氏菌 16S rRNA 系统发育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不同组织抗氧化酶对水体盐度升高的响应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测定了盐度驯化过程中施氏鲟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力变化,SOD和CAT以肝脏中含量最高,随着盐度升高,SOD活力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驯养时间的延长,除心脏和肾脏外,其他组织器官中SOD活力均有所回升。不同盐度下,心脏中CAT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CAT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盐度25下,肝脏和肾脏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盐度对施氏鲟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力具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盐度驯养时间的延长,SOD及CAT的活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关键词: 施氏鲟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盐度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组织中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建立鲈鱼组织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SPE柱净化,N-甲基咪唑和三氟乙酸酐的乙腈溶液为衍生化试剂,常温衍生化15 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为475 nm。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衍生化产物的浓度与峰面积在0.5~200 ng/m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添加水平为1~10μg/kg,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平均回收率在80.6%~88.0%和78.8%~8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阿维菌素的检出限为0.1μg/kg,伊维菌素为0.2μg/kg。该方法简便、灵敏、可靠,可用于鲈鱼组织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 阿维菌素 伊维菌素 大环内酯类 HPLC 残留检测 鲈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MHC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HC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免疫相关、抗病育种等方面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鱼类MHC基因的遗传结构、功能特性及系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将此类基因应用于遗传育种中的前景,以及制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鱼类 MHC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细胞多孔性与肌肉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肉品品质与肌肉组织学特性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因素包括肌纤维直径、数量、密度等(即肌肉细胞多孔性参数)。本文综述了鱼类肉的品质与肌纤维数量、密度、胶原蛋白及肉pH等之间的一些研究状况。肌肉细胞多孔性受品种、营养状况、运动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了解可能影响肌肉细胞多孔性的因素可以为实践中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因素来改善鱼肉品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鱼类肌肉 细胞多孔性 肌纤维 肉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