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9种真菌毒素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水果中9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方法.实验对提取溶剂、净化方式及色谱质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经10 mmol/L柠檬酸-乙腈溶液提取,再加入氯化钠盐析,离心后上清液采用C18吸附剂进行净化处理,以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以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9种真菌毒素在5 min内完成色谱分离分析,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04~1.676μg/kg,定量限(S/N=10)为0.014~5.587μg/kg.以桃、樱桃为基质,在低、中、高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9种真菌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4.5%~11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4.0%(n=6).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实际水果样品(草莓、樱桃、葡萄、苹果、梨)中9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发现小粒、易腐的樱桃和葡萄中共检出白僵菌素、展青霉素、链格孢菌毒素共计7种毒素,含量在ND(未检出)~12.47μg/kg之间.所建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快速,能够满足水果样品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残留分析的需求.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果 真菌毒素


群体调控对杂交小麦源库系统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杂交小麦群体调控对源库系统的影响,以二系杂交小麦品种京麦6号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结构、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等方面分析杂交小麦群体源库特征。结果表明,在源系统方面,增加密度可提高群体物质积累,但花后物质积累与密度增加未表现出同步增长关系,中高密度处理花后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花后物质积累比例、花后物质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基本呈降低趋势,花前贮藏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基本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库系统方面,杂交小麦库容建成受密度影响不显著,库容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中低密度条件下穗叶比值、粒叶比值等较高,杂交小麦具备群体库容大而稳、库源比例高的特性;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杂交小麦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225×10~4~375×10~4/hm~2播种条件下较高。构建合理源库系统,应用库源比例高、源功能强而持续、分蘖成穗能力高、贮藏物质再分配利用效率高的品种,采取控制种植密度、适度减少投入的栽培策略,有利于实现杂交小麦花后“增源、强源”目标,构建源库系统平衡群体,对杂交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牛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比较及细胞特征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牛成纤维细胞最佳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建立成纤维细胞特征鉴定方法,试验采集牛耳皮肤组织块,利用眼科剪修剪成大小为0.5~2 mm~3的组织块,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胶原酶Ⅱ+组织块黏附法、双酶消化法(胰蛋白酶+胶原酶Ⅱ)+组织块黏附法进行原代牛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观察各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情况,利用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方法对分离获得细胞的纯度进行鉴定,采用CCK-8试剂盒对传代细胞增殖情况进行检测,绘制增殖曲线。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法在培养至第7天,开始有成纤维细胞缓慢游出,并向组织块周围迁移;培养至第17天,细胞大约汇合至培养皿的80%。胶原酶Ⅱ+组织块黏附法培养至第3天时,在镜下可观察到呈絮状团块、圆形的细胞;培养至第5天时,细胞迅速生长,并且呈梭形、胞质伸展、胞核清晰、单层融合;培养至第11天时,絮状团块和培养皿边缘的细胞出现放射样和旋涡样生长晕,汇合至培养皿的70%~80%。双酶消化法+组织块黏附法培养至第3天时,在镜下观察到细胞大多呈梭形;培养至第5天时,细胞开始逐渐增加,同时细胞迁移数量、聚集程度都明显优于胶原酶Ⅱ+组织块黏附法;培养至第9天时,细胞出现旋涡样生长晕,大约汇合至培养皿的80%,可进行传代纯化。细胞染色呈阳性,且纯度高达98%。增殖曲线呈典型的S形,且2~5 d是细胞的最佳增殖期。说明通过双酶消化法+组织块黏附法可以快速分离、获得牛耳成纤维细胞,是最佳的牛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关键词: 牛成纤维细胞 分离培养方法 比较 细胞鉴定 细胞增殖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 》 2022
摘要: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并且作为代谢物以及信号分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检测动植物体内GABA的含量对于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易于便携等特点,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研发了多种基于电化学传感器检测GABA的方法,本文综述了GABA的生物学特性、电化学传感器定义及分类,常见电极修饰材料、GAB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等。并且对未来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GABA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γ-氨基丁酸 综述 纳米材料 研究进展


南瓜皮多糖铬的制备与体外消化的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南瓜皮多糖,将南瓜皮多糖与三价铬离子复合得到多糖铬,以螯合率为指标,考察铬与多糖质量比、pH、温度和时间等单因素对多糖铬合成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多糖铬的制备工艺;利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测定南瓜皮多糖铬中铬的生物接受率.结果表明,南瓜皮多糖铬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铬与多糖质量比0.08:1,温度60℃,pH6.8,在该试验条件下,南瓜皮多糖铬的螯合率为99.23%±0.12%;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在胃液中南瓜皮多糖铬的溶解率比较稳定,在肠液中的透析率高于氯化铬.试验表明,南瓜皮多糖铬中铬离子的生物接受率较高,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植株自旋转多视角重建技术在小麦植株三维表型获取中的应用评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多视角重建技术的作物三维表型高通量获取系统成本低、获取效率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自旋转式拍摄平台易于搭建,但植物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抖动对点云三维重建和表型解析精度有一定影响.为评估旋转式多视角成像在小麦植株三维表型解析中的适用性,基于植物旋转设计了便携式小麦植株三维表型高通量采集系统,选取穗期不同品种的小麦植株作为实验样本进行点云重建,基于Hausdorff距离评价了重建点云的精度误差;并基于人工测量数据,对所提取的表型指标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旋转式重建的点云与相机旋转式重建的点云有较高的一致性,点云精度差距基本控制在0.4 cm以下;获取的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均根方误差分别为0.79、0.13和0.53 c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3.26%、7.63%和0.74%,表明该方式适合穗期的小麦植株表型重建,具有较高的点云重建和表型提取精度,并为小麦植株表型评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调整策略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已经形成了公益性服务队伍和经营性服务主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格局,但仍存在服务体系结构调整不及时、服务市场"双散"问题突出、农业服务业发育整体滞后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北京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特别是现阶段"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特点,提出优化调整服务体系基本架构、结合农业功能定位提供服务、发挥不同服务主体特色优势、释放"北京服务"品牌价值等对策建议.该研究可为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农业 北京


体外模拟消化对鲜切苹果皮渣黄酮类物质及其还原力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的方法对鲜切苹果皮渣黄酮进行体外模拟试验,测定模拟消化过程中黄酮含量和其还原能力,分析其变化规律,以期为鲜切苹果皮渣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价值.结果表明,在模拟胃消化过程中,和未消化组相比,鲜切苹果皮渣黄酮含量和还原力在2 h内显著提高(P<0.05),胃蛋白酶和酸性环境对黄酮的释放和黄酮抗氧化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在肠消化模拟过程中,和未消化组相比,鲜切苹果皮渣黄酮含量在2~3 h内显著提高(P<0.05),还原力也随之明显增强.肠液消化组(有胰酶)的黄酮含量和还原能力均高于空白组(无胰酶),胰酶对黄酮的释放及其还原能力起到增强作用.


晚熟黄肉蟠桃新品种——瑞蟠101号
《中国果业信息 》 2022
摘要:“瑞蟠101号”蟠桃是以“瑞光39号”为母本,“瑞蟠2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熟黄肉大果新品种。2020年12月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实扁平,纵径6.06 cm,横径9.92cm,侧径10.31 cm。平均单果重333 g,大果610 g。果顶闭合较好,缝合线中深,两侧较对称,梗洼处采摘后不撕皮。果皮底色黄色,果面80%以上着紫红晕,绒毛薄,果皮不能剥离。果肉黄色,皮下无红,近核处少红;硬溶质,硬度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