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大菱鲆及其组织病理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文首次报道了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在养殖大菱鲆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宿主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结果表明,感染的苗期大菱鲆的大部分器官组织包括皮肤、鳍、鳃、眼、脑、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胰腺和消化道等以及器官组织间隙中都发现了寄生的蟹栖异阿脑虫,属于全身性感染;而对于成鱼,蟹栖异阿脑虫主要寄生于皮肤、鳍和鳃等器官组织;严重感染者,蟹栖异阿脑虫可侵入其脑、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组织,但数量不多。蟹栖异阿脑虫在大菱鲆体内的寄生能够引起病鱼各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该病在幼鱼和成鱼身上所表现出较一致的病理学特征为:鳃小叶呼吸上皮细胞增生;脑膜炎和脑组织液化性坏死;肾脏和脾脏造血组织坏死;肝脏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扩张;肌纤维发生凝固性坏死和眼的脉络膜充血、水肿;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研究认为,蟹栖异阿脑虫寄生引起的鳃损害使病鱼呼吸困难,窒息是病鱼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虫体寄生导致的各器官组织变性,坏死,使得病鱼器官功能衰竭可加速鱼的死亡。另外,文中还探讨了蟹栖异阿脑虫入侵大菱鲆的可能途径,认为破损的皮肤和鳃是入侵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防止鱼体擦伤,保持池底清洁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对该病的治疗应采取外部杀虫和内部口服药物相结合的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单对杂交子一代幼虫ISSR标记的分离方式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正反单对杂交子一代幼虫进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一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807和834进行扩增,正交家系和反交家系均统计了70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正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8.6%,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7.1%和21.4%。反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4.3%,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5.7%和22.9%,表明双亲的遗传物质皆传递给了F_1代,证实属间杂交成功。实验结果表明,两家系中F_1均偏向各自的母本。另外,在F_1中还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非孟德尔分离位点和非亲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消化系统器官发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7~8℃)和胚后期(水温3~14℃)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受精11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受精18d肝原基出现,U型胃雏型形成。受精30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破膜8d后,齿形成,肛门与外界相通,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U型胃、肠和肛门。破膜16d,胰及瓣囊出现,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24d后,鱼体开始上浮,主动摄食,由内源性营养转向混合性营养。破膜30d后,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功能和结构逐步发育完善,鱼体由混合性营养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舌齿和下颌齿分别为双排,胃腺发达,形成网状结构,幽门盲囊较多,肠为直行,肝和胰为相互分开的独立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VND)病理学观察与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0~2002年,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技术对AVND发生期间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各主要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光镜观察显示,除生殖腺、闭壳肌外,濒死栉孔扇贝的外套膜、鳃、肾、消化腺和肠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出现在上述各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上皮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核肿大、固缩、破裂,核染色质边缘化或空泡化,受感染细胞崩解、脱落,留下大片均质无结构的空白区域,形成凝固性坏死,结缔组织细胞质中有嗜碱性包涵体样颗粒存在。电镜观察显示,在病灶出现的组织细胞内,细胞核染色质异常凝集和边缘化、核膜周隙扩张或溶解。细胞器病理变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髓鞘样小体出现;线粒体肿大、嵴融解,整个细胞出现解体现象。病变的结缔组织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直径为130~170nm、具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存在,负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放射状纤突。病毒的发生基质在细胞质内,并被一膜性结构所包围。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繁殖分为3个阶段,即病毒发生期、病毒装配期和病毒释放期。病理学观察证明,病毒感染与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急性病毒性坏死症 组织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质量浓度及肝脾脏影响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溴氰菊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其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机率也在增加。为了研究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测定血清中溶菌酶质量分数,观察罗非鱼(tilapia)肝脾脏的外观变化,以及计算肝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评价溴氰菊酯连续染毒对罗非鱼的影响。实验设1.0,2.0,3.0,5.0,10.0μg/L5个质量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同时每组设置一个平行样。试验开始后的第3天,1.0~5.0μg/L质量浓度组的罗非鱼血清中的溶菌酶质量浓度接近或略小于对照组,10.0μg/L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降幅达49.3%。实验7~15d期间,1.0~5.0μg/L质量浓度组罗非鱼血清的溶菌酶质量浓度渐渐升高,高于正常鱼体的质量浓度,最高值可达138.06±2.2μg/mL,为对照组的220.9%(P<0.05)。10.0μg/L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的质量浓度在试验第7天时降至最低,为26.5±1.9μg/mL,为对照组的42.4%,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在20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中溶菌酶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溴氰菊酯染毒第25天时罗非鱼的肝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发生明显的差异,罗非鱼的脾脏外观没有发生异常,但肝脏却发生了明显的病变,试验第25d时10.0μg/L质量浓度组罗非鱼肝脏的异常率达66.67%。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的影响是可逆的,对肝脏会造成一定的病理损伤,对脾脏的影响未检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两种鲈形目鱼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鳃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表面结构及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黄斑篮子鱼的鳃片中部鳃丝表皮有大量凸起,而端部鳃丝表皮的凹凸程度明显较低,黄斑篮子鱼的鳃小片高度较金钱鱼鳃小片高。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上皮的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和黏液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斑篮子鱼鳃片鳃丝的端部和中部表面有黏液细胞,金钱鱼鳃丝表面的黏液细胞很难观察到,与大多数淡水鱼类相似。黄斑篮子鱼鳃丝表面分布的氯细胞数量多于金钱鱼,这可能与两种鱼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长期演变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州鲈卵泡抑素cDNA的克隆、分析和原核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成鱼卵巢总RNA中扩增得到卵泡抑素cDNA。序列分析表明,加州鲈卵泡抑素cDNA全长1444bp,包括开放阅读框966bp,5'非编码区82bp,3'非编码区359bp。该基因编码321个氨基酸,其中信号肽31个氨基酸,成熟肽290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由4个功能区组成,分别为:N-domain、DomainⅠ、DomainⅡ和DomainⅢ。将加州鲈卵泡抑素氨基酸序列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7%、89%、88%、88%和70%,N-domain氨基酸序列表现出最高的保守性。将成熟肽cDNA插入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检测到预期分子量约52kD的特异蛋白带,Western blot检测到表达产物,表明成功获得了卵泡抑素的融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体捕捞量现状及波动原因
《湖泊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997-2005年长江口亲蟹汛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亲蟹平均壳长、壳宽和体重分别为61 mm、66mm和142 g,雌雄个体比例为1:2.16;同期亲蟹年均捕捞量为2.03t,最大持续产量参考值为1.06 t.研究期内亲蟹个体规格差异过大,捕捞量变动剧烈且时间分布有前移趋势,捕捞量相关因子的年间变动没有显著规律.此外,插网作业方式应予以禁止或限制,九段沙附近水域的捕捞强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