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泷六线鱼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完善六线鱼的人工繁殖理论,采用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方法研究了性成熟野生大泷六线鱼的精巢结构和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细胞(Leydigs cell),小叶内有支持细胞(Sertolis cell)及精小囊结构,其精巢的周年发育历程可分为:重复发育Ⅲ期,精子形成Ⅳ期,精子成熟Ⅴ期和退化吸收Ⅵ期。8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生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份,2~4月份为退化吸收期,5~7月份为重复发育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0.0927x+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0.0168x+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活性麒麟菜膳食纤维的提取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高活性麒麟菜膳食纤维提取的碱处理和改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麒麟菜膳食纤维的产率为49.0%,膳食纤维干基含量为85.3%,钙含量为1.21%,膨胀力和持水力两项功能性指标分别达到29.5ml/g和17.5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同工酶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了48个样本的11种同工酶在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的表达情况。11种同工酶(MDH、LDH、ME、SOD、EST、SDH、IDH、ADH、POD、CAT、AAT)共检测出20个基因座位,其中Me-2、Sod-3、Cat-3、Ldh-2共4个座位呈多态(P0.99),多态座位百分数P为20%。平均每个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Ae为1.230,预期杂合度He为0.094,实际杂合度Ho为0.175。同时还分析了三疣梭子蟹4个多态座位的Hardy-W 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与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等相比,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质资源还处于较好的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HMWPE/HDPE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对UHMWPE(M-II)/HDPE(5000S)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要达到较佳的试验结果复合材料的模压成型工艺需要如何控制,以及成核剂对共混复合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和HDPE5000S、PE蜡用量对共混复合材料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共混物的流动性能和力学机械性能的变化并不随着HDPE5000S质量分数的变化单调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类似。成核剂ZnSt2的加入有利于两种聚合物共晶的形成,并使晶胞变小,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小分子的PE蜡难以进入UHMWPE M-II高粘弹粒子中,不能有效的破坏UHMWPE分子链间缠结;但增加了HDPE分子链在UHMWPE中的分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不同浓度的离子及单糖对中华鲟精子活力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在不同浓度Na+、K+、Ca2+、Mg2+、Cu2+及葡萄糖、果糖溶液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ray)精子活动情况。结果表明:Na+浓度为2‰时,中华鲟精子寿命时间(Life time,LT)最长,为347s,而Na+浓度为1‰时,中华鲟精子剧烈运动时间(Acute movement time,AT)最长,为98.67s,精子激活率在Na+浓度小于等于2‰时,为100%,随着Na+浓度的增加中华鲟精子激活率明显下降;与Na+溶液不同,在K+浓度为0.005‰时中华鲟精子活力最佳,其AT和LT最长,分别为80s和174s。而精子激活率随K+浓度增加而增强,在浓度为0.005‰时激活率最强为60%,然后快速下降;在Ca2+、Mg2+、Cu2+三种溶液中,随着三种溶液浓度的增加,中华鲟精子剧烈运动时间和寿命逐渐缩短,精子激活率逐步下降;与Ca2+、Mg2+、Cu2+三种溶液完全不同的是,随着葡萄糖和果糖两种单糖浓度的增加,中华鲟精子AT及精子LT逐渐延长。结果说明适量浓度的Na+、K+可以延长中华鲟精子AT及其LT,激活精子活力;而Ca2+、Mg2+、Cu2+三种溶液即使在较低浓度下都表现出对中华鲟精子AT、精子LT及其激活率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葡萄糖和果糖则能有效地延长中华鲟精子AT和LT。
关键词: 中华鲟 剧烈运动时间 精子寿命 激活率 精子活力 单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生物多样性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1998-1999年对其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经显微镜检,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0种(包括23个变种和5个变型)。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一区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动和群落结构等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物种组成的时空差异显著。其优势种的暖水性、高盐性或广盐性特征明显。冷季以广温种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占优势,随气温回升,暖水性种类优势地位突出。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差异小,以硅藻门丰度占优势,但与冷季相比,暖季中甲藻门和蓝藻门丰度明显上升。4月和9月的高丰度中心位于西部海域北部湾湾口附近,1月和12月则出现在中东部水域。聚类结果显示各浮游植物群落组分无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表现为4月和9月高于1月和12月;群落稳定性以12月份为最差;中南部水域群落稳定性较差。总之,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具独特的热带开阔海域生物区系特征。冷暖季群落特征有明显差异。海域水文条件对群落特征的影响复杂。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丰度 群落结构 海南岛以南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北部小黄鱼生殖群体分布及与水团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它水团的交汇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单对杂交子一代的ISSR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肉食性鱼类对施氏鲟等鱼的选择性摄食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捕获的黑龙江勤得利湾天然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和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 NIKOLSKY ET SOIN)为实验材料,通过实地网箱养殖,进行掠食性实验.每种肉食性鱼分别投以包括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内的3~5种饵料鱼进行网箱混养,48 H后统计各种饵料鱼被捕食的数目,得出肉食性鱼对各种饵料鱼的选择性指标(E)和饵料鱼被捕食率(K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饵料鱼被捕食率(KR)的差异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施氏鲟的选择喜好性较差,而对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PALLUS)却都表现出了特殊的喜好性,说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在天然水体中增殖放养的施氏鲟幼鱼危害性很小.此外,实验还表明体长为54.50CM怀头鲇对体长小于10 CM的饵料鱼不分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