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Dmrt1蛋白表达、纯化及功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基因表达调控,探讨Dmrt1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32a)对半滑舌鳎Dmrt1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Pet-32-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Cyp19a和Foxl2在6~24 h内两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Sox9a基因表达量在6~24 h内有显著上调,但48 h后3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证实,Dmrt1重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且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性别决定中发挥一定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与食性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7月—2012年7月逐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万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样本547尾,以耳石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肠道内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石优于其他年龄材料,鉴定成功率为93.7%;圆筒吻鮈样本由7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4龄为主(79.89%),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8×10-6L2.977(r2=0.955,P<0.01),体长(L)与耳石半径(R)关系式为L=8×10-4R2.149(r2=0.945,P<0.0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389.37(1-e-0.177(t+0.739)),Wt=515.26(1-e-0.177(t+0.739))2.977;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ti=5.44龄;圆筒吻鮈全年摄食,主要食物为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从数量百分比看,藻类和软体动物居多(93.12%),从重量百分比看,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占主要(78.38%),为杂食性鱼类。与历史研究对比显示,圆筒吻鮈个体已出现小型化现象,但体重变化不大。对出现的过度捕捞状态,提出了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C作图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连锁群上不同位置的微卫星标记对鉴定牙鲆二倍体遗传特征的作用,实验以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为亲本,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制备普通二倍体(ND),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1)、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2),并利用MGD-1发育达性成熟的雌鱼与同时诱导的性反转伪雄鱼交配制备近交二倍体(MGD1H)。从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的72个微卫星标记,用4个MGD-1家系估计微卫星标记与着丝粒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假设无交叉干涉的情况下,17个标记位于着丝粒区域,19个标记位于连锁群中部,36个标记位于远着丝粒区域。分别选择上述区域的微卫星标记鉴定牙鲆4种二倍体的遗传特征。结果显示,4种二倍体的等位基因数(A)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在不同区域变化范围较小,ND的A和PIC均为最高,MGD1H则表现为最低。随着标记与着丝粒之间距离的增加,4种二倍体的观测杂合度逐渐升高,纯合度逐渐降低。纯合个体比例在着丝粒区域最高,为8.8%~29.1%;在远着丝粒区域最低,为2.4%~23.2%。其中,MGD-1和MGD-2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其余二倍体。结果表明,选择连锁群上不同位置的微卫星标记对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13
摘要:后勤工作是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长期以来存在着服务本领不强,改革力度不大的问题。该文从梳理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后勤工作在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提升后勤工作服务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
《生态毒理学报 》 2013 CSCD
摘要: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污染物在水域环境中普遍存在。以卤虫(Artemiasalina)为受试生物,采用固定浓度比法,研究了重金属Zn、Cd与辛硫磷和敌百虫2种农药以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卤虫的联合毒性,采用等效线图解法判定毒物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同时,基于单一化合物的浓度-效应曲线,运用浓度加和(CA)和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不同配比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Zn-Cd混合物联合毒性随Zn比例的增加而增强。低Zn比例的混合物(1∶4、2∶3)表现为拮抗效应,中、高Zn比例的混合物(1∶1、3∶2和4∶1)为加和效应。5种不同配比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均表现为加和效应。金属-农药混合物则均为拮抗作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CA能够较好地预测辛硫磷与敌百虫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而IA则更适用于对金属-农药混合物联合毒性的预测。以上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比例是影响联合毒性的因素之一,毒性评估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影响。CA及IA模型同样适用于评估和预测包含相同或完全独立作用机制组分的混合物对非单细胞生物体(如卤虫)的联合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体外抑菌效果
《四川动物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 mg/L,MBC为8~16 mg/L,戊二醛、甲醛、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及季铵盐络合碘5种消毒剂抑菌效果中等,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差,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的MBC最大值为2048 mg/L。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选择抑菌效果好的消毒剂高铁酸钾进一步研究了鲟4种病原菌随时间和高铁酸钾浓度变化的生长趋势,显示消毒液浓度为5 mg/L、9 mg/L的消毒液在短时间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病原菌数量同样能在短时间内繁殖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浓度为13 mg/L、17 mg/L的高铁酸钾消毒液能快速杀灭病原菌,病原菌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病原菌全部被杀死。研究对于使用高铁酸钾防治鲟养殖实践中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漠斑牙鲆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海洋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养殖过程对漠斑牙鲆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山东胶南养殖群体(子一代)和江苏南通养殖群体(子三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所使用的14对引物中,11对引物在所选取的群体中具有多态性,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了70个等位基因(42个有效等位基因),总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60。两个群体的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8和1.0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6和0.51,表明山东胶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江苏南通养殖群体。两个养殖群体间的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1246,遗传距离(Ds)为0.171,遗传相似度为0.8432,表明两个群体中度分化。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国随着漠斑牙鲆累代养殖的开展,其遗传多样性下降显著,遗传结构已经出现了显著分化。因此,在将来的繁育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育苗规划以维持漠斑牙鲆的多样性水平并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养殖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与畜牧 》 2013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加强,消费需求角度的转变,减少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的呼声越来越高[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及欧美相继对饲用抗生素采取禁用或限用的措施,我们应当减少过量和不适当使用抗生素,真正做到"防重于治"[2]。微生态制剂有抗病、促生长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并且可以解决食品的安全性、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安全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升流和水团对浙江中部近海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