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ther)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I)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编码IGF-I成熟肽序列,此序列由210个碱基组成,包括B-C-A-D 4个功能域。利用PCR方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得到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SigmaScan软件分析获得的多肽,结果表明:IGF-I融合蛋白大小为11.4 kD,IPTG诱导3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细菌总蛋白的58.5%,1 L菌液表达目的蛋白40.7 mg,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融合蛋白可特异性的被6×His抗体识别。诱导表达后的菌液沉淀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获得大小为11.4 kD的纯化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IGF-I融合蛋白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MDA231细胞的增殖,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体外重组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半滑舌鳎IGF-I融合蛋白,结果可为半滑舌鳎生长调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和体质量对南海野生真蛸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封闭静水式呼吸代谢实验装置,开展不同水温梯度、不同体质量的南海野生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呼吸代谢实验,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不同体质量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以及真蛸呼吸代谢底物O: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温变化对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明显影响,体质量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16~32℃实验水温范围内,不同水温梯度下,相同体质量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及排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水温条件下,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南海野生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虽有缓慢下降但不明显(P>0.05)。24℃可能为南海野生真蛸呼吸代谢的转折点,在该水温下,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高,代谢速率最快,单位体质量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为0.86 mg/(g·h)和36.69μg/(g·h)。真蛸呼吸代谢底物分析结果中,在24~28℃水温变化范围内,O:N比不断增加,表明真蛸呼吸消耗的能量中蛋白质供能比例不断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9-11月、2011年5-7月和9-11月、2012年5-7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宜宾、合江及江津江段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样本27 836尾,隶属于7目17科111种(亚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7种,产漂流性卵鱼类45种,外来鱼类6种。宜宾、合江及江津江段鱼类物种数分别为85、91及91种,宜宾与合江江段鱼类相似度指数为69.23%,合江与江津江段为71.70%,宜宾与江津江段为77.78%。铜鱼(Coreius heterodon)、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及圆口铜鱼(C.guichenoti)为保护区干流主要经济鱼类,产漂流性卵鱼类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6.35%。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次调查中江津江段均最高,宜宾次之,合江最低,但三江段之间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江段鱼类资源明显减少,急需加强保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问题分析——基于对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调查
《渔业现代化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渔船装备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和海上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更新改造,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是解决海洋渔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遵循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渔民增产增收和深海远洋渔业开发的原则,坚决淘汰"三无"渔船,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提升远洋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集中在渔民转产转业、"三无"渔船、资金和技术问题、政策性制约等几个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形成资金投入、科技支撑、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合力,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细纹狮子鱼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58—2010年冬季黄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获得的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黄海细纹狮子鱼的空间分布、相对资源密度、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等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纹狮子鱼在黄海北部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一侧50 m等深线附近,在黄海中南部1958—1959年集中分布在黄海中部,1985年其分布范围明显扩大,1993—1994年和1999年其分布区域发生北移,高产区集中在36°N以北,2005年重新扩散至整个黄海中南部,2010年主要分布在石岛东南部(35.5—36.5°N,123.5—124.5°E)和江苏南部外海(33.5—34.5°N,123—124°E)的两个区域。出现频率以1985年最高,达87.5%,相对资源密度以1993—1994年最大,为15.5 kg/h。近10年相对资源密度与海表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出现频率和海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1)。1985年、1999—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平均体长分别为35.1、33.9、33.8 cm和32.3 cm,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除1985年外,雄性平均体长均显著大于雌性(P<0.05)。各年份性比均与1∶1无显著差异,但各体长组间差异较为明显。伴随着Ⅲ期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6.7%—71.8%),细纹狮子鱼性成熟比例(Ⅳ期及以上)逐渐降低(51.1%—23.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Dmrt4基因DNA全序列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4基因DNA全序列,得到的序列长度为2 271 bp,包含1个内含子,2个外显子,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90%以上.Dmrt4基因在雌性和雄性半滑舌鳎的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有差异表达的组织是脑、垂体和性腺,雄性的表达显著高于雌性(P<0.05).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中Dmrt4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的雌鱼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雌鱼和雄鱼(P<0.05).Dmrt4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原肠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时期(P<0.05),从尾芽形成期开始恢复到多细胞期的表达水平,之后几个时期Dmrt4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一直到出膜前保持恒定.研究表明,Dmrt4基因是雄性中优势表达的基因,并且受雄性基激素调节,但并不是性反转的必要因素.这一研究为半滑舌鳎全雌群体的建立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