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饺子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粮食加工 》 2007
摘要:以11个品质差异较大的小麦样品为材料,研究饺子的品质评价方法,采用CR-310色彩色差计和质构仪分别测定饺子面皮的颜色和质地,按照国家标准SB/T10138-1993《饺子用小麦粉》对饺子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质构仪TPA指标中的弹性与饺子品尝评价中的细腻度和韧性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5;0.67,5%),与食味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1%);质构仪TPA指标中的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与饺子品尝评价中光滑性显著正相关(5%)。饺子皮0h的L值能较好地反映饺子的颜色和光泽。0hL值与饺子的颜色和光泽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2。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与单播群落总糖及氮素含量动态
《中国草地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对二龄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与单播群落地上与地下部分总糖及氮素含量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苜蓿地上部分总糖含量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结实期和生长末期。无芒雀麦地上部总糖含量呈单峰型,果后营养期地上部总糖含量最高,生长末期地上部总糖含量下降。苜蓿根系总糖含量变化动态呈双峰型,而无芒雀麦呈三峰型。单播无芒雀麦、苜蓿地上部含N量随物候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混播草地含N量在9月初降至最低后又上升。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部含N量动态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春季,第二个峰值在秋初。混播增加了无芒雀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的N素含量。


亚麻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建议
《中国麻业科学 》 2007
摘要:本文提出了我国亚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具体差距,品种水平落后和机械程度低等六方面原因是制约我国亚麻原料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增加科研投入、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发展机械收获等方式是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


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龙辐麦15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龙辐麦15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于1992年春将纯系材料经航天搭载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第一个审定推广的航天诱变春小麦新品种(编号为2005002)。


空间诱变及其地面模拟诱变方法综述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7
摘要:介绍了空间环境和宇宙辐射;空间诱变条件、空间诱变因素及其诱变原理;地面模拟空间环境-粒子生物学诱变原理、弱地磁生物学诱变原理、微重力诱变原理;模拟空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的比较;空间资源与模拟空间资源对植物育种的作用及长远影响。


黑土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评价
《土壤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个典型黑土区采样分析了土壤有效硫的含量情况,并对有效硫分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黑土耕层(0~20cm)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值为27.7mgkg-1,变幅为7.09~109.14mgkg-1;20~40cm土壤中有效硫含量平均为18.17mgkg-1,变幅为0.43~68.9mg kg-1。黑土有效硫含量耕层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迅速下降。黑土耕层有效硫含量随开垦年限增长呈下降趋势。黑土有效硫含量随着溶液电导率增加而增加。按缺硫标准进行评价,北安地区耕层土壤有效硫含量小于16.0mg kg-1的农田面积约占9.5%,公主岭地区占16.1%,海伦地区占26.7%。


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密度、施肥量三因素通过影响高油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植株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农大96065,密度为36万株/hm2,施肥量为210 kg/hm2时的产量最高,达3407.45 kg/hm2;高油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影响,其次是密度和施肥量;蛋白质脂肪总量主要受密度因素影响,品种效应其次,施肥量影响最小。


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温带玉米杂种优势的分析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2007
摘要:选用gc1086、gc1087和gc1088 3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与1085、1095、1096、1097、1101和1102共6个中国温带骨干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并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S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株性状特殊配合力总体表现优良的组合为1781、1778、1779、1768、1766.产量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有1794、1792、1787和1777.来自母本gc1087的组合可以选育出高产玉米品系;来自母本gc1088的组合可以选育出饲料玉米品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