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MHCⅡA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得到1131bp的大菱鲆MHCⅡA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括720bp的开放阅读框(0RF),75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336bp的3′末端非编码区。利用CLASTAL W1.8软件进行MHCⅡ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大菱鲆MHCⅡA与牙鲆MHCⅡA的相似性最高,为69.8%,与真鲷、鲈鱼和丽鱼的相似性次之,分别为65.5%、69.6%和61.4%,与人、鼠和鲨鱼MHCⅡA的相似性仅为19.8%、31.6%和26.9%。应用RT-PCR分析其组织表达发现MHCⅡA基因在正常大菱鲆组织中均表达,但表达量在各个组织中不同,其中在鳃、脾、头肾、心脏、小肠和皮肤中有较强的转录本,中等程度表达于肝和血,在性腺和肌肉中表达最弱。

关键词: 大菱鲆 MHC 克隆 组织特异性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日太平洋鲱形态学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地理隔离,太平洋鲱在其分布区内常形成若干地方性种群。通过形态学手段阐明黄海群体与北海道周边海域的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为黄海鲱的资源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黄海以及日本北海道厚岸、石狩湾、鄂霍次克海4个群体的太平洋鲱(127尾)6个分节特征和6个量度特征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的12个形态特征除脊椎骨外,平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种群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黄海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在9~11个形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第Ⅰ,Ⅱ,Ⅲ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黄海与石狩湾、鄂霍次克群体间差异程度较明显。

关键词: 太平洋鲱 分节特征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蛭弧菌和粘红酵母对中国对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因子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噬菌蛭弧菌(Bd)、粘红酵母(Rh)及二者混合物分别以1%的比例添加到中国对虾基础饲料里,同时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采用连续投喂的方法,饲喂1.5cm左右的稚虾25d,分别测定第5、10、15、20和25天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活力等免疫因子活性。试验结束后,试验组中Rh组存活率达到63%,Bd组和Bd+Rh组分别为45%和40%,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Rh组的增长率、增重率至少高于其他组10.72%和105.05%,比对照组高出36.37%和320.22%。试验组酚氧化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溶菌活力从第10天起均高于对照组两倍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饲养实验结束7d后,用鳗弧菌攻毒,在8d内,对照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免疫保护率为50%~65%,以Rh组最为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有效促进对虾的生长及提高免疫因子的活性;从免疫水平和生长水平综合考虑,建议单独使用粘红酵母,添加量为1%左右为宜。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噬菌蛭弧菌 粘红酵母 非特异免疫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帘蛤科贝类及4个地理种群文蛤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1850)6种帘蛤科贝类和4个地理种群文蛤(大连、连云港、湛江、防城港)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序列A+T含量(62.2%~67.6%)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11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02个;文蛤4个地理种群间共有变异位点4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85个;文蛤种群间只有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大竹蛏(Solen grandis)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4个地理种群文蛤首先聚为1个单元,然后与青蛤聚在一起,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COI基因适合作为该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14℃、21℃、28℃水温条件下饲养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幼鱼10 d,初始鱼体质量(124.20±15.12)g,体长(26.95±2.89)cm,检测不同水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1)幼鱼幽门盲囊、瓣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活力均以水温21℃时最高(P<0.05),十二指肠和胃则在28℃最高(P<0.05),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均在14℃最低(P<0.05);(2)各消化器官的淀粉酶活力均在水温21℃时最高(P<0.05),幽门盲囊、瓣肠和十二指肠以水温28℃时最低(P<0.05),胃和肝脏在水温14℃时最低(P<0.05);(3)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水温14℃时最高,28℃时最低(P<0.05)。在水温21℃时,各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水温14℃时瓣肠消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能力要高于十二指肠,28℃时低于十二指肠(P<0.05);在水温14℃和21℃时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幽门盲囊,28℃时瓣肠消化脂肪能力低于十二指肠(P<0.05)。[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26-131]

关键词: 施氏鲟 水温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藻弧菌感染对剑尾鱼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取感染后第0、2、5、8、11 d的活鱼及感染后第2 d濒死鱼,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HSP70基因在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HSP70在检测的剑尾鱼组织中均不表达;在用溶藻弧菌感染第8 d的剑尾鱼肝胰脏内,HSP70基因被诱导强烈表达,HSP70/β-actin的值为1.80±0.03;在感染第2、5 d的剑尾鱼头肾内,HSP70基因被诱导表达,第8 d HSP70基因强烈表达,感染濒死鱼头肾内也检测到HSP70基因的强烈表达,HSP70/β-actin的值分别为0.35±0.02、0.15±0.01、2.00±0.06和0.95±0.05;在剑尾鱼被感染第2、5、8 d,在脾脏内均检测到HSP70基因的表达,感染濒死鱼脾脏内也检测到HSP70基因的强烈表达,HSP70/β-actin的值分别为0.30±0.02、0.15±0.01、0.45±0.03和1.55±0.04;仅在感染濒死鱼的心脏中检测到HSP70基因的表达,HSP70/β-actin的值为0.30±0.02;到第11 d HSP70基因表达消失。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剑尾鱼 HSP70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杂交优势对自然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抗病力分析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个包括42个全同胞家系的中国对虾选育群体,荧光标记后每个家系各取40尾健康个体混养,自然发病并确认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W SSV)。发病1周后将所有个体取出,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并对活体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进行W SSV检测。对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个家系的存活率在60%以上,7个家系的存活率在20%以下;存活率与第一次扩增阳性率、第二次扩增阳性率呈不显著负相关。第一次扩增阳性率与第二次扩增阳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两次扩增的阳性率分析得出:青岛野生群体内自交产生的一个家系和韩国群体养殖家系与乳山野生群体杂交产生的一个家系在抗病力上显著优于其它家系;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群体间交配组合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因此家系选育可能是进行抗W SSV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韩国群体养殖家系(♂)与乳山野生群体(♀)杂交后代的存活率(56.20%±8.75%)显著高于韩国群体养殖家系自交后代(22.50%±2.50%)(P<0.05),说明该杂交后代在抗W SSV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而韩国群体养殖家系(♂)和乳山野生群体(♀)的杂交后代所表现的杂种优势(26.95)与其反交后代(3.85)差异显著。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巢式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插值优化

生态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和数据转化的基础上,利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s,RBF)、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3种插值方法,对2003年8月获得的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并对插值准确度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具有离散性大、存在极大和极小值、呈正偏分布等特点。而对数转化能大大减小数据的离散性和不对称性,有效消除插值结果图中各类插值噪音。交叉验证显示,插值精确度OK最高,RBF次之,IDW最低。观察插值结果等值面图,发现3种方法均能较客观地模拟出浮游植物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在对局部趋势的模拟上,OK的表现最好。综合评定,OK为最适合珠江口浮游植物丰度数据的插值方法。半变异模型的选择对OK的插值结果影响不明显。在四种半变异模型中,圆形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关键词: 空间插值 浮游植物丰度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和盐度(16、21、26、31、36)对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15~30℃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OR)、排氨率(NR)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37~0.65 mg/(g.h)和1.74~3.15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T[mg/(g.h)]=0.323 4e0.1765t(R2=0.9755,P<0.05);NRT[μmol/(g.h)]=1.3788e0.1986t(R2=0.9784,P<0.05)。在16~36盐度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和排氨率开始时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盐度26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43~0.60 mg/(g.h)和1.75~3.26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s)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S[mg/(g.h)]=0.0014s2-0.0751s+1.4312(R2=0.9455,P<0.05,n=30);NRS[μmol/(g.h)]=0.0105s2-0.5728s+9.7114(R2=0.9285,P<0.05,n=30)。

关键词: 橄榄蚶 温度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水域春季鱼卵仔鱼分布及其与温度盐度的关系

海洋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3年春季在长江口水域进行调查的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表层水温、盐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卵仔鱼13种,出现率为81.25%。鱼卵出现站位资源密度(CPUE)为1~760粒/网,平均每网采获鱼卵63.6粒;仔稚鱼出现站位CPUE为1~174尾/网,平均每网捕获仔稚鱼18.75尾。按照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该水域可分为高温低盐、低温高盐、低温低盐三个区。鱼卵出现水域主要集中在高温低盐区;而仔稚鱼在长江口水域广有分布,但主要出现水域是高温低盐和低温低盐区控制的近岸水域,在远离海岸的低温高盐区仅有少量的分布。

关键词: 长江口 鱼卵仔鱼 资源密度(CPUE) 表层水温 表层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