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A3α-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磷酸酶及细胞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A3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养成期对其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设立了连续投喂、间隔投喂和浸浴共6个实验组。连续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01%、0.05%和0.1%;间隔投喂组中PG的添加量为0.05%;浸浴组的给予方式为50mg/ml,3h/次/15d。分别在30、60和90d时,测定对虾体内及血浆上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另外,在60d和90d时,测定对虾血细胞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结果表明,30d时,PG浸浴组、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各PG作用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的ACP活性及0.05%和0.1%PG添加量组的AKP活性较对照组增长显著(P<0.05);60d时,除间隔投喂组外,各组的AC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1%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而各实验组的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0.05%PG添加量组增长显著(P<0.05),除浸浴组外,各组血细胞内PO活性均有提高;90d时,浸浴组和间隔组的ACP和AK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且间隔投喂组的AKP活性增长显著(P<0.05);间隔投喂组的血细胞内PO活性较对照组有增长。实验证明,PG能激活对虾的免疫力,并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对虾的生产。
关键词: 肽聚糖 凡纳滨对虾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酚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外源酶与内源酶酶解产物分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7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AS1.398枯草杆菌蛋白酶和自溶制备蚯蚓肽,通过前期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L9(34),以氨基氮数,多肽浓度为衡量指标,对最佳酶解条件进行筛选研究,并分析了酶解液氨基酸组成和相对分子量的分布。结果表明:AS1.398枯草杆菌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为pH 6.5、酶浓度1%、温度50℃、反应时间8 h,在此条件下,酶解蚯蚓蛋白的每100 mL水解液氨基氮数可以达到16.55 mmol,多肽浓度达9.22 mg/mL;自溶酶解蚯蚓的最佳条件pH 7.0、底物浓度1∶2、温度50℃、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酶解蚯蚓蛋白的每100 mL水解液氨基氮数可以达到21.55 mmol,多肽浓度达11.65 mg/mL;二者酶解产物分子量大部分是在5000以下的多肽、小肽及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分子量在300以下占了80%,氨基酸组成平衡,含量丰富,可用来制取新型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小肽添加剂。通过控制酶解条件,蚯蚓可以利用自身的酶源自溶来代替外源酶,从而降低成本。
关键词: AS1.398枯草杆菌蛋白酶 蚯蚓 酶解 自溶 产物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红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electrophoresis SCGE)研究了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红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共分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二部分。采用自制废电池浸出液(废电池浸出液为45节1号松下废电池浸泡于40L自来水中90d得到,其中Cu的浓度为28.11μg·L-1,Zn的浓度为3755.61μg·L-1,Pb的浓度为11.70μg·L-1,Cd的浓度为2.01μg·L-1,Hg的浓度为0.77μg·L-1,As的浓度为2.02μg·L-1。),将废电池浸出液与自来水配成5%、10%、20%、30%的溶液进行试验。剂量-效应试验结果表明,5%、10%、20%和30%的废电池浸出液均能在较短时间(48h)内引起鲫鱼红细胞DNA链断裂,出现拖尾现象,即彗星细胞;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彗星细胞的数量、彗尾长度和拖尾率均显著增加;DNA损伤程度,在小于2%的范围内,属于中度损伤,在2%~10%的范围内,属于高度损伤,而在大于10%的范围内,属于重度损伤,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彗星细胞数量增加明显,其中对照组、6h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彗尾长度及拖尾率也有显著增加,2h内DNA损伤属于中度损伤,2h以后DNA损伤属于高度损伤,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与摄食行为相关的特定感觉器官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和特定感官刺激方法对半滑舌鳎摄食行为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主要依靠侧线摄食,其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嗅觉起辅助作用,头部各边缘部位和躯干中上部各鳍具有部分作用;视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半滑舌鳎主要利用侧线捕食猎物,嗅觉起辅助作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其摄食生理特点,设计投喂饲料,制定投喂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热应激蛋白HSP70 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开展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标准化实验动物在抗逆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热应激蛋白(HSP70)在抗逆方面的作用,作者用RT-PCR方法首次克隆得到了剑尾鱼的HSP70的cDNA片段,该片段包含HSP70的特征性序列(GAT CTC GGT GGT GGC ACT TTT GAT)。通过将克隆片段与已发表的其它鱼类HSP70的核苷酸序列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剑尾鱼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HSP70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89%,与川鲽Platichthys flesu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黄锡鲷Rhabdosargus sarba的同源性皆在85%以上;与国外学者发表的HSP70的规律类似,所克隆的片段与其它鱼类HSP70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更高,与牙鲆和川鲽的HSP7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与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鳟和黄锡鲷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7%。不同鱼的HSP70 cDNA核苷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但氨基酸序列并未受到影响,经对照,这种不同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编码氨基酸没有发生改变。
关键词: 热应激蛋白HSP70 cDNA 剑尾鱼 克隆 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胚胎程序化冷冻保存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牙鲆胚胎为材料,对胚胎程序化冷冻保存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探讨,以优化牙鲆胚胎的程序化超低温冷冻保存法。单一抗冻剂的毒性试验表明甲醇(Methanol)、1,2-丙二醇(PG)的毒性低于其他抗冻剂的毒性。混合抗冻剂的毒性试验表明,20%~25%PM抗冻剂的毒性很低,经其平衡处理的胚胎,冷冻至-30℃,成活率可达80%以上。植冰前采用2℃/min的降温速率,从植冰后到入液氮前温度采用8℃/min的降温速率效果较好。入液氮前温度的筛选实验表明,入液氮前的温度以-45℃较好。利用20%PM和22%PMP,采取优化的降温程序冷冻保存尾芽期的牙鲆胚胎,分别获得5枚和7枚复活胚胎,并全部孵化出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