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背角无齿蚌体内微囊藻毒素

分析测试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LC-ESI MS)测定蚌类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样品经正丁醇、甲醇及水混合溶剂提取,反相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正离子检测模式的LC-ESI MS方法进行分析测定。以乙腈-水-甲酸(体积比38∶62∶0.1)为流动相,经Symmetry C18色谱柱(2.1×150 mm,3.0μm)分离。采用选择离子监测m/z520.3(MC-RR)、1046.1(MC-YR)、996.9(MC-LR)及1156.4(胰岛素,内标)分子离子峰进行定量分析。线性定量范围0.02~20μg/g,蚌干粉检出限为0.01μg/g。此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和监测环境污染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背角无齿蚌 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均匀设计在热和镉复合胁迫对黑鲷的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梯度、不同浓度镉离子处理以及二者复合污染对黑鲷的影响实验,其中复合污染实验采用均匀设计,按U7*(74)均匀设计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热污染对黑鲷48h的半致死温度为26.14℃;镉污染对黑鲷48h-LC50为35mg/L;通过均匀设计1.00分析得出热污染对整个回归的贡献率为98.8%,而镉对回归的贡献率几乎为0。这说明在48h内热和镉复合污染中热污染对黑鲷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二者复合胁迫作用较小。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复合污染 黑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全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乌苏里江捕获体质量0.5~2 kg的野生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经人工培育至性腺成熟后催产获得鱼苗,分别饲养于北京房山鲟鱼基地(水温8~22℃)和黑龙江渤海冷水鱼实验站(水温3~18℃),观察和测定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并进行全人工繁殖实验。结果表明,在流水池塘驯养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可以保证哲罗鱼的生长能量需求,性腺能够发育成熟。北京房山基地的养殖池,生长适温期较长,5龄鱼体质量可达(5560±1353)g,体长(76.85±6.56)cm。黑龙江渤海站的养殖池,生长适温期较短,5龄鱼体质量可达(3626±1282)g,体长(67.32±6.13)cm。在黑龙江渤海站饲养的实验鱼,原始生殖细胞出现明显性别分化的时间在出苗后60 d左右,Ⅰ期卵巢的出现期在3~14个月,Ⅱ期卵巢出现期在15~34个月,Ⅲ期卵巢出现期在35~47个月,Ⅳ期卵巢出现期在48~59个月。所得鱼苗经5年多的人工池塘驯养,2006年分别在北京房山基地和黑龙江渤海站成功进行了哲罗鱼的全人工繁殖,为该鱼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哲罗鱼 人工养殖 生长 性腺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印度洋瓶鼻海豚皮脂的多氯联苯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DB-XLB型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珠江口采集的印度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es)皮脂中36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组成特征、毒性及来源.结果表明,瓶鼻海豚皮脂的PCBs含量为4945.9ng/g,污染程度相对较轻.PCBs同系物中以PCB101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1.6%,PCB153次之,占12.7%,其后分别是PCB57、PCB66、PCB110、PCB113、PCB133、PCB139、PCB145、PCB151、PCB170、PCB180和PCB187,含量在2.25%~5.86%之间,其余均低于1.5%.PCBs同族物组成以含5和6个氯原子的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0.7%和30.3%,含5个以上氯原子的PCBs占总量的86.7%.皮脂的PCBs国际毒性当量为2394pg/g,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海豚的PCBs可能来自国内生产的PCBs中国2号,其组成类似型号Aroclors1254的PCBs.

关键词: 海豚 脂肪 多氯联苯 组成特征 戴奥辛毒性当量(TEQ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江2种细鳞鲑种群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微卫星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28尾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26尾,均采自乌苏里江中游。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10个位点)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探讨2个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种群的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323 0和0.339 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2 9和0.435 3;在检测到的10个基因位点中有9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及其在2种细鳞鲑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种细鳞鲑各自拥有大量的特有等位基因,而共有等位基因很少;2种细鳞鲑在4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相似度(I)为0,在其他6个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位点上的遗传距离(D)为0.011 5~2.575 9,平均为0.939 3。研究表明,2种细鳞鲑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上差异显著,亲缘关系很远,物种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遗传分化程度远达到种以上的分类水平。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对2种细鳞鲑的形态学分类结论,并对2种细鳞鲑的起源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39-45]

关键词: 尖吻细鳞鲑 钝吻细鳞鲑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分类地位 乌苏里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褶牡蛎对悬沙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悬沙处理液对褶牡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6H内对照组和所有处理组中褶牡蛎均未出现死亡;96H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SOD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开始阶段的低浓度处理组中褶牡蛎体内SOD表现为下降趋势,8G/L浓度组的SOD活性值最小,之后有小幅上升,并趋于平衡,但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96H后褶牡蛎对照组与各处理组CAT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其CAT-浓度值曲线趋势与SOD-浓度值曲线相一致,同样在低浓度明显下降,2G/L浓度组CAT活性值最小,之后有小幅回升,并存在一定的"毒理兴奋"作用,各浓度水平CAT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悬沙对褶牡蛎的生理生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可把褶牡蛎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悬沙 褶牡蛎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生物指标 水生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对斑节对虾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 sp.,109CFU/g)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脂肪、磷、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饲料1(对照组)、饲料2、饲料3、饲料4、饲料5和饲料6中芽孢杆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1.0 g/kg、2.0 g/kg、3.0 g/kg、4.0 g/kg和5.0 g/kg饲料。养殖实验在室外水泥池进行,每池养虾40尾,每组实验设3个重复。以Y2O3为指示剂,添加量为0.01%,连续收集粪便20 d。6个实验组中,对饲料中各营养素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干物质,74.35%~77.89%;粗蛋白,87.29%~89.01%;脂肪,86.46%~89.67%;磷,35.83%~44.17%;必需氨基酸,93.01%~94.04%;非必需氨基酸,91.05%~92.42%;饱和脂肪酸,86.88%~89.95%;单不饱和脂肪酸,90.39%~93.40%;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87.97%~91.32%。对照组的脂肪表观消化率高于饲料2、饲料5和饲料6组,但低于饲料3和饲料4组。饲料3组的脂肪和部分脂肪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对照组的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最低,芽孢杆菌添加量在1.0~3.0 g/kg饲料范围内,随着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表观消化率逐渐上升,饲料4组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添加量超过3.0 g/kg的各组,随着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表观消化率又逐渐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芽孢杆菌可以显著的提高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

关键词: 芽孢杆菌 斑节对虾 营养素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菌的筛选与系统发育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可用于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用的硝化细菌的筛选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实验筛选得到了1株高净化能力的硝化细菌X3,其在28℃水温下对大菱鲆养殖水体中NO2--N的净化效果可达31.9%。采用16SrR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认为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

关键词: 养殖水质 硝化细菌 大菱鲆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流速场的初步观测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编号A~H)。监测结果表明,产卵区内所有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72.99~175.23 cm/s,平均值为(128.89±26.28)cm/s;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较其他断面约高2.10 cm/s;从A至12号断面,各断面的平均流向大约从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流向变幅较大,变异系数比其他断面约高18.4%;下产卵区内脉动流速测量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变化较大,而平均流向变化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1%和2.9%;葛洲坝下所进行的河势调整工程使中华鲟产卵场内的流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导流堤两侧形成了一个流速较缓的区域。导流堤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上产卵区的位置改变甚至消失,下产卵区改变其具体位置。

关键词: 中华鲟 长江 葛洲坝 自然繁殖 流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细菌S-12-86的产溶菌酶条件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中国东海海域底泥中筛选获得一株产溶菌酶的海洋细菌S-12-86,采用摇瓶发酵的方式,分别从培养基组分与发酵条件两个方面对海洋细菌S-12-86产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12-86能够利用麦芽糖、淀粉、甘油和葡萄糖作为碳源,不能利用蔗糖与甘露醇;能够利用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和硫酸铵作为氮源,其中牛肉膏效果最佳,而硝酸钾、氯化铵和尿素几乎不能被利用;Zn2+、Mn2+、Cu2+对菌株S-12-86的生长和产酶均有抑制作用;Fe2+对菌体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明显抑制菌体产酶;Na+、K+对菌体的生长和产酶无明显影响;Ca2+对菌体生长有促进作用;Mg2+对菌体生长和产酶均有促进作用。菌株S-12-86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0℃、接种体积比4.0%、装液量体积比10.0%、产酶高峰在发酵开始后24 h。与白色链霉菌G(Streptomyces albusG)、灰色链霉菌P-51(S.griseusP-51)、枯草芽孢杆菌77(Bacillus subtilis77)等产溶菌酶微生物的产酶条件相比较,菌株S-12-86具有易培养、产酶量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菌株S-12-86有较大的生产开发潜力。

关键词: 细菌S-12-86 溶菌酶 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