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溪河流域人类活动净磷输入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环境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三峡库区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磷输入的影响程度,收集流域所涉及的2001~2019年的乡镇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分析了该流域NAPI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2001~2019年的NAPI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NAPI呈现东北部高于西南部的趋势,影响香溪河流域NAPI的主要乡镇为黄粮镇、峡口镇和昭君镇,占香溪河流域NAPI的63.8%;河流磷输出占NAPI的百分比为10.7%~79.5%;从NAPI结构上看,影响香溪河流域NAPI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磷肥施入量,占香溪河流域NAPI的46%~68%,次要影响因素为食物磷和磷化工及磷矿开采导致磷素释放量,分别占香溪河流域NAPI的14%~32%和16%~24%;从NAPI影响因素上看,NAPI与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占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在小流域研究尺度上,NAPI与河流磷输出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具有直接的响应关系.因此,香溪河流域磷素管理应优先考虑重点区域(黄粮镇、峡口镇和昭君镇),控制化肥施用量,并提高工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关键词: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 香溪河流域 乡镇尺度 人口密度 耕地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种质资源的耐热性评价与鉴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田间观察到的耐热性有差异的20份辣椒(编号A1至A20)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苗期高温胁迫(昼夜温度分别为40℃和30℃、白天光照16 h、夜晚遮光8 h)下13项耐热性生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综合评价辣椒材料的耐热性.结果表明,以生理指标耐热系数的隶属函数平均值(D)为评判指标,20份辣椒材料可以分为高度耐热(D≥0.6)、中度耐热(0.55≤D<0.6)、不耐热(0.45≤D<0.55)和极不耐热(0.35≤D<0.45)4个等级,其中A13(17CL30)、A15(11L209F2–3–2–1)、A7(SJ07–23–2–3–1)、A11(16CT32)、A12(H1306–1–2–1)、A19(LS22)、A16(16HL28)等7份辣椒为耐热材料,可作为辣椒耐热性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压水去鱼鳞设备的研制及其对罗非鱼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有的去鱼鳞设备会对鱼体造成较大的机械损伤问题,本文研制了新型高压水去鱼鳞设备.以罗非鱼为原材料进行试验,通过去鳞率的测定、鱼体损伤的评判、质构指标的测定以及微观结构(肌纤维)的观测,优化了工艺参数,确定了去鱼鳞设备传输带轮频率的最优值,并分析了其对罗非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传输带轮频率为15 Hz时去鳞效果最佳,总体去鳞率可达到98%;感官评分为4.1分,与手工去鳞组无显著性差异;背部肌肉品质保持完好,硬度(4.0 N)和咀嚼性(0.74 mm)均与手工去鳞组无显著性差异,弹性(0.77 mm)显著高于手工去鳞组;相比10(肌纤维有断裂)和20 Hz(肌纤维有褶皱),肌纤维无明显断裂且无褶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环境对通城猪血清生化指标及空肠组织HSP70与HSP90 mRNA表达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通城猪血清生化指标及空肠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 相似、100日龄、体重(45±5)kg的通城猪30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5头,分别为对照组和热应激2、4、6、8、10 d(每天09:00—16:00)处理组.(28±1)℃下适应性饲养7 d,于第8天开始,对照组仍置于(28±1)℃条件下,处理组迅速升温至(38±1)℃,各组每天测定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和呼吸频率,到相应天数屠宰采集样品,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空肠组织热应激蛋白HSP70、HSP90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表明:热应激期间,每天14:00通城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变化最明显,但表皮温度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显著降低,第4天达最低值,血清谷草转氨酶浓度在第4天和第10天显著降低,在第8天显著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浓度随热应激处理时间显著升高,第4天达峰值;空肠组织HSP70、HSP90 mRNA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分别在第4天达到峰值(P<0.05).结果 提示,热应激会使通城猪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加并通过血清因子的代谢和HSP70、HSP90的表达来响应热应激的影响,在热应激第4天响应最强烈,第6天以后趋于稳定,说明通城猪在长期热环境下具有较好的调节能力.
关键词: 热应激 通城猪 血清生化指标 HSP70 HSP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在鄂北岗地的品质表现及农艺性状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在以襄阳市为代表的鄂北岗地品质表现及农艺性状变异情况,对226份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分析和品质指标测定,并对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等5个农艺性状指标和包括蛋白质含量、湿筋含量、沉淀值等在内的11个品质指标相关数据进行了变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鄂北岗地,不同品种的每穗粒数差异最大,千粒重、小穗数的差异较小,品质指标中容重变异最小,稳定时间变异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个农艺、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小麦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中要兼顾考虑,用于提高优质小麦的选择效率和综合评价的准确性.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种质资源 品质指标 农艺性状 变异分析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绿盲蝽种群消长动态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2019年连续3年对武汉茶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汉茶园绿盲蝽1年发生5代,第1代若虫始见于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为第1代成虫,随后羽化的成虫大量迁出茶园,园内第2、3代虫量较少,第4代成虫9月迁回茶园,并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形成1个虫口高峰,个别年份也有末代成虫10月上中旬迁回茶园,并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形成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调查发现,绿盲蝽主要以第1代若虫为害早春头茶.本研究结果为茶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地区商品油菜籽品质分析
《饲料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收集检测湖北油菜主产区商品籽的品质,旨在为优质油菜籽的生产和利用提供参考.采集湖北油菜籽主要种植区夏收油菜籽,分别按照国标法检测油菜籽硫甙、芥酸、粗脂肪、粗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并采用两步消化法检测油菜籽能量、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动物消化利用率.结果显示:①湖北地区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达标率分别为64.71%和94.12%;②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3.10%~45.34%和16.07%~26.93%;③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9%~6.7%,油酸含量为32.3%~65.1%,亚油酸含量为13.2%~20.2%,亚麻酸含量为8.4%~9.7%;④油菜籽粗脂肪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分别为62.69%~67.11%和76.53%~81.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稻田-沟-塘系统中砷锑动态变化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砷(As)和锑(Sb)是动植物的非必需元素,但极具生理毒性和致癌性,且易被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富集.因此,深入了解稻作区内As和Sb的动态迁移特征对于重金属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As和Sb在水稻植株中的迁移特征及通过农田排水造成的潜在风险,选取中国长江流域典型稻作区,采取原位试验比较了一次性施肥(SBA)和分次施肥(STA)处理下水稻植株及田面水中As和Sb浓度的动态变化差异,并分析了整个水稻季沟渠和水塘水中As和Sb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BA处理增加了As在水稻根系中的积累,而STA处理使更多根部附着的As被输送至茎叶.相比As,Sb较易被根系吸收,但不易在根、茎、叶及谷中转移.长江流域稻作区田面水中As和Sb浓度在施肥或喷施农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在1—2周后降至较低水平.相比单一的稻田系统,稻田-沟-塘系统对As和Sb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在整个水稻生长季,随水流从田面、沟渠到水塘的运输,As和Sb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33.7%和28.1%.由此可见,该研究区稻田As和Sb流失的管控关键时期为施肥或喷施农药后1—2周,沟渠和水塘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稻田直接排水造成的重金属流失风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修缮和新建生态沟渠和水塘减少稻田直接排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