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生长阶段斑节对虾消化酶活性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斑节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斑节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结果表明,根据消化酶活性,可将斑节对虾生长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在体长10~12.5 cm阶段之前,随着个体的增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不断升高;第2阶段,在12.5 cm之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肝胰腺、胃、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在不同生长期也不一致,大致上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胃>肠;脂肪酶活性:肠>肝胰腺>胃;淀粉酶活性:肠>胃>肝胰腺。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生长阶段 蛋白酶 脂肪酶 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

分析试验室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同时测定1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了流动相、流动相配比及流动相的pH对氟喹诺酮分离的影响。确定了液相色谱分析最佳条件。分离条件为:Xbridge Shield RP C18柱,以V(0.10%三氟乙酸)∶V(乙腈)∶V(甲醇)=89∶4∶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λex=280 nm和λem=450 nm。方法检出限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和恩诺沙星0.007μg/mL,单诺沙星0.002μg/mL,沙拉沙星和氧氟沙星为0.04μg/mL,二氟沙星和奥比沙星为0.02μg/mL,依诺沙星、麻保沙星为0.4μg/mL,各组分回收率在97%~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0.2%~2.9%。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器 氟氟喹诺酮 离子对试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导作用,最大诱导率为110.81%和32.54%,且分别在0.15.0和1.01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对鲫鱼肾脏GST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4.42%,且在所设质量浓度(010 mg.L-1)范围内均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10.0 mg.L-1质量浓度暴露下第6—14天内,阿特拉津与鲫鱼肝脏及肌肉GSTs活性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其他情况下,任何组织器官在试验期间均未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

关键词: 亚急性 阿特拉津 鲫鱼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斑点叉尾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下,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消除规律。以含氟苯尼考4 g/kg的饲料按10 mg/kg鱼体质量连续强饲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3 d,于停药后第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分别将斑点叉尾处死后取肌肉、肝脏、皮肤、肾脏4种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差异显著P<0.05)。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之和作为标示残留物的指示值,高水温时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消除的更快。与其他组织相比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建议将肾脏作为标示残留物(总量)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的靶组织。在18℃和28℃时,若规定标示残留物(总量)在肾脏中以30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34℃.d和224℃.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该药的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代谢物 斑点叉尾 标示残留物 残留 消除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中小型渔船制冷保鲜发展动态与趋势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洋渔船带有制冷装置,而100t以下的中小型渔船因其柴油机的限制,很难实现安装压缩机式制冷机。出海作业时,均需携带冰块做渔获保鲜。本文重点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基本判断,并对渔船制冷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小渔船 制冷 现状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沸腾炉渣中浸取有价金属(英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从钢厂炉渣中回收有用金属的一种新方法。实验中,炉渣用硫酸浸取,浸取液采用EDTA络合滴定分析元素组成,颗粒粒径分布采用标准筛筛分,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分别采用XRF。结果表明,铝的最大提取率为86.20%,条件为:H2SO4浓度4mol·L-1、固液比1∶5条件下在80℃浸取24h。在同一条件下铁获得最大提取率为94.3%。

关键词: 沸腾炉渣 铝提取率 铁提取率 浸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新品系的选育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采用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成功的鱼类新品种建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青灰色、肉质肉味好、饲料转化率高、适应性抗逆能力强等优点。为进一步提高建鲤的生长速度、遗传稳定性和抗逆能力,选用超大的亲本群体和选择强度、快速世代更新及低温繁育筛选等方法,对建鲤进行了3代选育和生产验证,而育成的建鲤新品系,较选育前的建鲤群体增重快13.6%~15.1%,日增重快13.7%~15.48%;青灰色、长体型等表型性状的一致性由选育前的96.2%和95%左右,提高到近乎100%。新品系体型增长,体色一致,群体整体性、美观性有明显提高,体长/体高比值平均增加0.37,增长13.8%,标准差减少11.4%,扩大了推广,进一步验证了建鲤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

关键词: 建鲤 品种 选育 新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温度、盐度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一代(杂交F1)胚胎和初孵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F1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分别为15~21℃和1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二者符合乘幂函数关系式N=115.99T-0.7668(R2=0.9769)。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7.54℃和540.1℃.h,积算温度(A)与试验水温间呈乘幂函数相关,表达式:A=1328.1T-0.3149(R2=0.9624)。胚胎发育的最低盐度界限为10,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和最适盐度范围分别为10~45、25~35;初孵仔鱼生存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最适盐度范围分别为10~40和10~20。

关键词: 褐牙鲆 犬齿牙鲆 杂交 温度 盐度 胚胎发育 初孵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在RR-B系剑尾鱼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49对微卫星引物对RR-B系剑尾鱼和红眼红体的非选育系剑尾鱼进行PCR扩增,有46个微卫星座位能获得稳定的扩增产物,7个微卫星座位能区分RR-B系与非选育群体剑尾鱼。7个微卫星座位在选育系剑尾鱼为单态纯合,而在非选育群体具有多态性,座位Msa014鉴定RR-B系剑尾鱼排除概率最高,为98.75%,座位Msd003排除概率最低达到了87.50%,其余5个座位排除概率介于两者之间。为方便今后的遗传监测,对RR-B系剑尾鱼样品的7个微卫星座位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其大小和具体的微卫星结构。本实验建立了RR-B系剑尾鱼分子检测方法,为实验动物剑尾鱼的遗传监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近交系 微卫星标记 遗传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聚磷酸盐在罗非鱼片中扩散规律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罗非鱼片用不同浓度的多聚磷酸盐溶液浸泡处理,研究了多聚磷酸盐在鱼片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磷酸盐在鱼片和磷酸盐溶液体系中呈双向扩散,在2%、4%、6%浓度的溶液中,扩散分2个阶段进行,初始阶段磷酸盐由鱼片向溶液扩散明显,最后阶段由溶液向鱼片扩散明显。表现为,鱼片中磷酸盐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再上升,最后达到平衡的扩散规律,最低时其含量分别为:2.99、3.31和3.50g/kg;平衡时其含量分别为:4.51、4.99和6.20g/kg;在0%和0.5%浓度的溶液中,由鱼片向溶液中扩散占优势,鱼片中磷酸盐含量不断下降,最后达平衡。平衡时其含量分别为1.79g/kg和2.37g/kg。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罗非鱼 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