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建立随机基因组文库和序列测序,对日本囊对虾基因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在1606711bp的随机基因组序列中,共找到1206个微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5.9%.微卫星序列中,以两核苷酸重复的序列数目最多,约占微卫星总数的69.82%,三核苷酸重复次之,约占12.35%.两核苷酸重复中以AT重复最为丰富,约占两核苷酸重复序列总数的29.44%.微卫星在低拷贝区间(≤42)数量相对较大,约占比例为72.31%.重复单位拷贝数的变异能力分析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前3种重复类型,均为4—6核苷酸,较长重复单位类型有着较强的变异能力.微卫星重复单位长度与其拷贝数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负相关(r=-0.428),即随着重复单位长度的增加,其拷贝数在减少.两核苷酸重复4种类型和三核苷酸重复10种类型基序AT含量与重复序列数目的相关分析表明,随着重复类型基序AT含量的增加,其相应的序列数目增多.同时,微卫星各重复类型基序GC含量在0—70%间时,两端侧翼序列GC含量与之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微卫星两端的侧翼序列的碱基组成对微卫星的产生和进化有一定的影响.以上结果为物种间微卫星分布频率和丰度的比较、微卫星标记开发以及微卫星进化和功能的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与季节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1年1月和2004年1月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和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1997~2003年海表水温资料,对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水温与鳀鱼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2000年6、8、10月和2001年1、3、5月份的调查资料对鳀鱼生长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和2004年鳀鱼的Von Bertanaffy体长生长方程参数L∞、k、t0分别为190.1mm、0.47、-0.06和172.7mm、0.61、-0.17;体重生长方程的参数W∞、k、t0分别为45.4g、0.46、-0.11和35.5g、0.60、-0.21;生长拐点分别为2.35龄和1.72龄。相对2001年,1~3龄鱼的体长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增大,4龄鱼的体长积温生长速度相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减小。(2)伴随着群体的补充和个体的生长与死亡,鳀鱼的体长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鳀鱼个体的肥满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生殖盛期之前的5月,为0.82;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之后的3月,为0.4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向交尾技术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中国对虾家系选育中所需的家系材料,本研究在200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室外和室内定向交尾实验。室外定向交尾实验采用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国对虾,设计了5个交配组合,1尾雄虾搭配4尾雌虾,自然温度下让亲虾交尾,获得了5%的平均交尾率;室内定向交尾实验通过控制水温和密度,促使中国对虾交尾,获得了16.9%的平均交尾率。其中,室内交尾的温度实验设计了12、14、16、18℃4个梯度,雌、雄性别比例均为4∶1,x2检验分析表明,4个温度梯度的交尾率存在差异,其中14℃平均交尾率最高,为31.3%,12℃平均交尾率最低,为6.3%。实验结果表明,室外定向交尾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容易控制,很难满足建立大量家系的需要;室内定向交尾在14~16℃的水温条件下,采用雌、雄性别比例为4∶1,可获得较好的交尾效果。本实验结果为大规模建立中国对虾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对虾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网箱养殖的关键生物过程研究:花鲈生理代谢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4~12月对爱伦湾抗风浪网箱养殖区养殖花鲈(Lateolabrax japonieus)的现存量、生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7~9月是研究爱伦湾鱼类养殖水域养殖容量的关键季节。夏季鱼类的摄食最活跃,鲈鱼的摄食率为1.4%~4.4%,8月最大。残饵率在11.0%~28.0%之间,7~9月最高。1个养殖周期内,约有38.6tDO被养殖鲈鱼消耗,7~9月进入耗氧高峰期。养殖鱼类在网箱养殖区域的营养盐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鲈4~12月向爱伦湾输出0.8t氨氮,1.0~1.6tN。在面积(2.0×105)m2的抗风浪网箱养殖区,养殖鱼类因排泄而再循环的N能满足浮游植物生产所需N的17.2%~27.5%。养殖花鲈因排粪向水体输出12.0t颗粒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关键词: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秋季苗种 生长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Pb在不同水产品中的含量及污染状况评价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5~10月,对上海市场水产品中的Pb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Pb含量的分布趋势,并引用水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对水产品中的Pb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产品中Pb含量的总体情况良好,97%的产品低于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水产品中的Pb含量虽有季节性变化,但影响产品Pb超标的主要因素还是其生长环境。同时对不同类别生物体内的Pb含量进行比较,不同科间Pb含量差异不明显,未发现有对Pb特别富集的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环境中K~+、Ca~(2+)对中国明对虾幼虾生存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正交设计,研究K+、Ca2+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国明对虾幼虾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6的水环境中,K+和Ca2+浓度与幼虾存活率均呈双相剂量-反应关系;在低离子浓度中,Ca2+浓度变化对中国明对虾幼虾存活的影响略大于K+,K+的LC50为11.56mg.L-1,Ca2+的LC50为22.43mg.L-1;在高离子浓度中,K+浓度变化对中国明对虾幼虾存活的影响明显大于Ca2+,K+的LC50为176.93mg.L-1,Ca2+的LC50为956.99mg.L-1;在正交试验范围内,K+、Ca2+/K+及其相互作用均存在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K+>Ca2+/K+>K+和Ca2+/K+间的相互作用;在高K+、Ca2+水环境中,高K+、高Ca2+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高钙可以提高中国明对虾幼虾在高K+浓度水环境中的存活率,当Ca2+/K+为4时K+、Ca2+之间的拮抗作用最为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营养现状与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10月对莱州湾水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莱州湾水域秋季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由于受黄河和小清河入海径流的影响,表层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湾西部和西南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水域。而底层分布却不尽相同,无机氮为湾南部近岸水域含量较高;磷酸盐为湾东部近岸水域含量较高;硅酸盐为除湾口外水域水平梯度较大外,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从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看,N/P比值较大于Redfield比值,P显得相对缺乏。与Justic和Dortch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硅限制条件。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2004年秋季莱州湾水域营养水平基本属于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2级,表明该水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氟沙星在大菱鲆体内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单次和多次混饲口灌大菱鲆诺氟沙星(NFLX)后鱼体主要组织中的NFLX含量。通过MCP-KP药动学程序对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30mg/kg的剂量单次混饲口灌大菱鲆,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达峰时间(Tmax)为2h,血、鳃、肾脏、肝脏、肌肉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8.365、7.519、1.871、6.485和4.060μg/g;NFLX在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肝脏8.18h<肌肉12.39h<鳃丝15.29h<血液23.22h<肾脏23.25h。连续5d以30mg/kg的剂量混饲口灌大菱鲆,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肌肉74.88h<血液98.16h<肝脏186.43h<鳃192.12h<肾脏200.45h。以上研究表明,诺氟沙星在大菱鲆体内的吸收较为迅速,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用药。在组织中以肾脏中的残留最为显著。使用诺氟沙星进行大菱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时,至少停药30d后方可上市销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