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呼玛河哲罗鱼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年4月在黑龙江水系呼玛河塔河河段100 km范围内,用三刺网捕获索饵洄游哲罗鱼(Hucho taimenPallas)个体20尾,用12对引物对其进行AFLP分析,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的位点在39~53之间,共扩增出了56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477个,多态性比例为84.43%,平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86 7,平均Shannon氏指数I为0.5102,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552,UPGMA聚类结果显示呼玛河水系哲罗鱼群体内有严重的近亲交配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呼玛河水系哲罗鱼具有适度的遗传多样性,这对呼玛河水系哲罗鱼资源量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哲罗鱼 AFL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pH对怀头鲇幼鱼胃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温度和pH对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幼鱼(体重为(80.2±3.5)g、体长为(19.4±1.7)cm)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H对怀头鲇幼鱼蛋白酶的活性影响非常明显,胃蛋白酶最适pH为2.6,最大比活力为(67.65±8.99)U/mg,肠蛋白酶最适pH为9.8~10.3,最大比活力为(149.22±11.33)U/mg;胃、肠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6.0、6.5~7.0,后者酶活力比前者高约3倍。2)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也非常明显,胃、肠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和40~45℃,最大比活力分别为(78.88±6.80)、(192.26±17.22)U/mg;胃、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5℃和40~45℃,最大比活力分别为(11.77±1.98)、(16.52±1.62)U/mg。

关键词: 温度 pH 怀头鲇 蛋白酶 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ELISA检测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雄鱼整体匀浆液中ρ(Vtg).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7.8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094%,批间变异系数为5.540%,工作范围为32.5~2 000 ng/mL,在该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复性.由于该方法可直接在1块或在不同的酶标板上准确地进行比较,因而可利用ELISA方法测定经诱导雄鱼整体匀浆液中ρ(Vtg)水平.结果显示,50μg/L 17-β雌二醇(E2)诱导21 d的雄性剑尾鱼有明显的Vtg产生;10μg/L E2诱导剑尾鱼亦有Vtg产生,但较50μg/L E2诱导组低;1μg/L E2诱导组及对照组剑尾鱼没有Vtg产生,检测孔OD450/对照OD450(P/N)值小于2.1.

关键词: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 卵黄脂磷蛋白(Lv)抗血清 卵黄蛋白原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磷虾类的生态类型

生态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运用磷虾类物种丰度和同步的温、盐度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各种磷虾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并参考其地理和季节分布特征,对东海浮游磷虾类生态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磷虾优势种中,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是温带外海种,小型磷虾(E.nana)是暖温带外海种,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是亚热带近海种,宽额假磷虾(P.latifrons)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物种的高丰度区依次代表黄海冷水团,冬春季的混合水团,夏秋季的混合水团和暖流水团的位置,是良好的水团指示种。柔弱磷虾(E.tenera)、隆柱螯磷虾(Stylocheiron carinatum)、长额磷虾(E.diomedeae)、近缘柱螯磷虾(S.affine)、Nematoscelissp.、瘦线脚磷虾(N.gracilis)、长线脚磷虾(N.atlantica)、Stylocheironsp.、三晶柱螯磷虾(S.suhmii)和二晶柱螯磷虾(S.microphthalma)是热带大洋种。娇嫩线脚磷虾(Nematoscelis tenella)、三刺燧磷虾(Thysanopoda tricuspidata)、大眼磷虾(E.sanzoi)、拟磷虾(E.similis)、鸟喙磷虾(E.mutica)、短磷虾(E.brevis)、卷叶磷虾(E.recurva)和Euphausiasp.是亚热带外海种。在确定磷虾类生态类型过程中,最适温度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磷虾类 生态类型 温度 盐度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盐度对宝石鲈胚胎发育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宝石鲈(Scortum barcoo)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杂食性、中型经济淡水鱼类,对饵料要求不高,生长速度较快,肌肉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2001年首次被引进中国,2004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该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同时为宝石鲈的开发利用提供基本数据,本研究对宝石鲈的胚胎发育时序及不同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较为祥细的观察与研究。采用人工催产、授精获得受精卵,在水温(27.0±0.5)℃孵化,观察胚胎发育情况。成熟卵圆形、透明、漂浮性,卵径0.87~0.92 mm,吸水后卵膜膨胀直径为2.10 mm左右;胚胎明显特征是有一个直径为0.50 mm左右的大油球。出膜仔鱼全长2.00 mm左右,出膜4 d后卵黄完全吸收,并开始摄食,此时仔鱼全长3.5~3.7 mm。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分别是21℃和31℃,最适水温范围是24~27℃,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温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0~8,盐度8时,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仔鱼的存活率最高,12为临界盐度。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掌握好温度和盐度,以获得最佳的种苗生产效果。

关键词: 宝石鲈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DMT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分离、克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睾丸DMT(DM-do-main gene in testis)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60 bp,包括74 bp 5’非翻译区,879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307 bp 3’非翻译区,阅读框共编码292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进化地位动物的DMRT1基因DM域编码序列存在高度同源性,显示DMRT1基因在系统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MT基因编码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有多个蛋白激酶C、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推测其可能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作用,且其生物活性可能接受信号途中多种信号的调控。该基因的成功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不仅为DMRT1基因的分子进化和相似性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对进一步研究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在鱼类性别调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23-31]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DMT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分析

海洋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东海区2000年和2001年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乌贼渔获物组成、各种类出现频率、分布站点和质量资料,分析了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结构和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东海区经济乌贼类优势种较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已替代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为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为东海区重要的捕捞对象,目前乌贼渔获组成结构相对稳定;经济乌贼类集群已由春季变为秋冬季,密集分布区由近海浅水区变为外海深水区,但金乌贼和神户乌贼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

关键词: 东海区 乌贼 资源结构 优势种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鲷基因组微卫星的分离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 Houttuyn)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共挑选60个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发现58个克隆分别含(GA)n或(CA)n两碱基重复单元。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最终获得41个具有特异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其中,23个克隆含有(GA)n或(CT)n两碱基重复序列,17个克隆含有(GT)n或(CA)n重复序列,另1个含有以上两种重复类型。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单一型及间断型序列各有20条,另有1条属于复合型序列。序列长度为117~512 bp,平均259 bp。微卫星核心序列两碱基重复5到38次,绝大多数序列重复次数大于10。基于微卫星两端的侧翼序列设计并获得了3对能够在黄鳍鲷基因组有效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本研究旨为进一步开展黄鳍鲷分子育种及资源评价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鳍鲷 基因组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5~11月对黑龙江水系具有代表性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植物共计83属215种,种群结构主要是以绿藻、硅藻为主,分别占40.5%和35.3%;硅藻类在各江河中的生态优势度均超过0.5,物种丰富度均超过1.0;各水域之间相似系数均在0.2以上;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变动为146.48×104~668.79×104个/L和2.522~7.663 mg/L;硅藻生物量与密度都是最高的,分别占62.3%和76.6%;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81,均匀度指数为0.282;同时探讨了水质污染状况。

关键词: 黑龙江水系 江河 浮游植物 种群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环境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提取法对8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无机磷(IP)是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磷(TP)的主要形态,平均占总磷的73.33%,有机磷(OP)只占较小的比例.②无机磷中钙结合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平均占总磷的45.22%,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可交换磷、铁结合磷、碎屑磷占总磷的比例分别为9.92%4、.74%、13.46%.③对各形态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磷的含量及空间分布主要受有机磷的影响与控制(p<0.05),无机磷受自生钙结合磷的影响较大(p<0.01).④磷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的含量为358.05~448.39μg/g,平均占总磷的86.54%,具有很强的释磷潜力.

关键词: 沉积物 赋存形态 生物有效性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