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东海浮游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适应性

生态学杂志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综合调查资料,以及2002-2003年长江口外海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资料,对浮游枝角类、涟虫类丰度和同步的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各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析其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确定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是亚热带近海种,具有广温广盐的生态特征;诺氏三角溞(Evadne nordmanni)、萨氏异涟虫(Heterocumasarst)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是亚热带外海种,其中诺氏三角溞具有暖温种的特征,后两种涟虫(Bodotria ovalis)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卵圆涟虫仅仅在长江口近海出现,是亚热带近海种。东海浮游枝角类大多数物种最适盐度偏低,尤其是鸟喙尖头溞和肥胖三角溞,它们的高丰度分布区是沿岸水团的标志。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枝角类 涟虫类 生态类型 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图鱼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的检测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地图鱼Astronotus ocellatus肝脏组织中分离到菌株AO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致病菌。通过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和常规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测定菌株AO1的16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最高,达99.9%。因此,可鉴定该菌株为迟钝爱德华氏菌。根据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毒力基因菌毛亚基(fim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383 bp序列,该序列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fim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0%,进一步说明菌株AO1具有fimA基因,有一定的致病力。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AO1对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新生霉素、氨苄西林、氨曲南、卡那霉素、头孢咪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妥布霉素、氨苄青霉素13种抗生素较为敏感。

关键词: 地图鱼 迟钝爱德华氏菌 16SrRNA基因 fim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核发育银鲫子代中微卫星特异序列分析

动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雌核发育个体的基因型基本上完全与母本相同,这是源于卵子发生过程中没有经过减数分裂。父本的遗传物质是在随机水平、亚基因组水平或基因组水平参与到子代的遗传重组过程,从而对长期突变积累的雌核发育生物基因组进行补偿,一直是遗传学家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雌核发育银鲫特异个体及父母本5个微卫星位点的扩增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特异个体所表现的父本特异DNA条带,序列结果与父本完全相同或相似(SCM4、SCM9、YJ5),并在某些位点上保留了母本的特异条带(YJ5),而个体本身特异的DNA条带与父母本的相似性均较高(SCM13)。同时,所检测到的个体经越冬后查验为雌性个体,进一步进行同源繁育,研究变异条带在繁殖中的命运。连续2代的繁育检测结果表明,融合了父本特异性条带的银鲫个体在繁殖过程中仍行雌核发育的生殖方式,变异来的条带能够传递给子代,进一步证实同源雌核发育银鲫通过小概率两性融合事件丰富银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银鲫 同源 特异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 af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De株之胞外产物对凡纳滨对虾淀粉酶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台湾海峡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半透膜法收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e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以匀浆离心法提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将芽孢杆菌胞外产物和对虾消化酶按体积比10∶90混合,采用体外分析法研究在不同温度、pH及胞外产物添加量等条件下胞外产物对对虾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A、B、C、D、E 5个试验组,每组三个平行.其中空白组A为地衣芽孢杆菌的胞外产物,试验组B、C组分别为添加了胞外产物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肠道消化酶,对照组D、E分别为未添加胞外产物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样品.温度为20~40℃时试验组B、C的淀粉酶活性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5.9%和19.3%,但该温度要远低于芽孢杆菌胞外淀粉酶的最适温度60~90℃.在pH为5~6时,试验组B、C的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虾肝胰腺淀粉酶和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3.3%和122.2%,而该pH同样要低于芽孢杆菌胞外淀粉酶的最适pH值(6~9).此外,研究还表明试验组的淀粉酶活性随胞外产物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即胞外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抑制对虾内源淀粉酶的生物学活性.从本研究看,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对虾的淀粉酶活性,而当胞外产物活性高于0.02 U/mg蛋白质时,对虾淀粉酶活性将受到抑制.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胞外产物 凡纳滨对虾 淀粉酶 体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饵料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黑鲍[(Haliotis discushannaiIno)(♀)×(Haliotis discus discusIno)(♂)]幼鲍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将6种饵料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黑鲍20只。实验幼鲍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2.29±0.03)mm、(0.223±0.002)g,实验为期35 d。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饵料对幼鲍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龙须菜组、蜈蚣藻组、江蓠组和石莼组。其中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他海藻组(P<0.05);(2)不同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6种饵料组的幼鲍的特定生长率(SGR)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江蓠组、石莼组、龙须菜组和蜈蚣藻组。其中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的SGR显著大于其他饵料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干重增重率亦呈现相似趋势。实验结束时,蜈蚣藻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3)幼鲍对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是最大。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和海带是黑鲍养殖生产上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 饵料 黑鲍幼鲍 生长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长江中下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0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5个鲢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0个基因座中,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10个,其中有25个座位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33,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0/4.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4445~2.6332,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3233~0.351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421~0.470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68~0.4286。对数据进行F-检验,Fst值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并对基因型进行了基于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所得P值说明5个群体均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5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466~0.9146,遗传距离为0.0893~0.1665,并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用UPGMA方法对5个鲢群体进行亲缘关系聚类。

关键词: 微卫星 野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抗鳗弧菌病AFLP分子标记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通过注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获得。利用61对AFLP引物组合扫描了牙鲆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各20个个体,结果共扩增出3 200条带,8条AFLP带在2个群体中显示了极大的差异(P<0.01),其中有2条带是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高显性基因频率的标记,另外6条带是在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高显性基因频率的标记。这些标记很可能是与抗病性相关的候选标记。这些抗病性候选标记的获得为实现牙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55-159]

关键词: 牙鲆 鳗弧菌 AFLP标记 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及鱼类多样性(英文)

生命科学研究 2007 CSCD

摘要:过去的研究认为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而最近的系统发生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出辐鳍鱼还发生了第3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The fish-specific genome dupli-cation).目前,基因组复制是生物进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硬骨鱼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多的一类,由多于现存脊椎动物半数的物种组成,在形态和生理适应类型上表现了明显的差异.硬骨鱼在进化上的成功和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与它们的基因组复杂性有关.

关键词: 基因组复制 Hox基因 基因丢失 硬骨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高强度聚乙烯和普通聚乙烯六角形经编网片的拉伸力学性能比较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渔用高强度聚乙烯六角形网目经编网片(以下简称HSPE六角形经编网片)和普通聚乙烯六角形网目经编网片(以下简称PE六角形经编网片)的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HSPE六角形经编网片的网片强力高于PE六角形经编网片,而网片纵向断裂伸长率则小于后者。网片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数据标准(偏)差、再现性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均较小,表示测试结果的分散性较小。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使用HSPE六角形经编网片比使用PE六角形经编网片更经济,其在网箱等渔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上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六角形网目经编网片 高强度聚乙烯(HSPE) 普通聚乙烯 拉伸力学性能网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