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主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的2个航次专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以真鲨目和鲼目的种类数占优势,硬骨鱼类以鲈形目和鲀形目的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西沙群岛有5种,分别为迈氏条尾魟(Taeniura meyeni)、长吻裸颊鲷(Lethrinus miniatus)、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黄斑胡椒鲷(P.flavomaculatus)和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中沙群岛有6种,分别为黄斑胡椒鲷、迈氏条尾魟、圆燕鱼(Platax orbicularis)、密斑刺鲀(Dioson hystrix)、红裸颊鲷(Lethrinus rubrioperculatus)和胡椒鲷;南沙群岛有3种,分别为黑梢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灰三齿鲨(Triaenodon obesus)和星点鲹(Caranx stellatus)。针对南海珊瑚礁水域鱼类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本文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该水域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组成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无论与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还是与南沙西南陆架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属于相同生境类型水域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

关键词: 多样性 鱼类 珊瑚礁 南海 三重刺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沉积环境的影响,于2001年6月—2004年10月按季度对该养殖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对所获沉积物样品的理化因子按《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类型均是黏土质粉砂,没有明显差异;养殖区沉积物含水率、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0.5%、2.82%和562mg·kg-1,均显著高于对照区的55.8%、2.42%和238mg·kg-(1P<0.05);养殖区底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平均值为5.25mg·L-1,显著低于对照区的6.48mg·L-(1P<0.01);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含量和底层海水DO浓度的超标率(我国适用于海水养殖水域的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分别为90.9%、100%和62.5%,而对照区的分别为76.2%、14.3%和20.0%;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特征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照区的季节变化均较为稳定,差异不大;养殖区与对照区底层海水DO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已对养殖区沉积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的季节变化与养殖生产的季节周期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网箱养鱼 沉积环境污染 大鹏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壳贝类养殖水体中Hg、Pb、Cd安全限量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壳贝类富集重金属会给消费者食用安全造成危害。本文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测定双壳贝类对3种重金属Hg、Pb、Cd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贝类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排出都较缓慢,经过30d生物富集未达到稳态平衡,Hg、Pb、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1030、935和378,生物半衰期处在18~33d范围内。参考欧盟和我国菲律宾蛤仔标准中关于Hg、Pb、Cd的安全限量,通过BCF计算得到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Hg、Pb、Cd的安全限量分别为0.0005、0.01和0.026mg/L。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重金属 养殖水体 安全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鱼类的水声学调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Bi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 kHz)对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ray)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的鱼类进行了5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尾/1 000 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尾/1 000 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约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 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均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 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 370~1 537尾、775~803尾。

关键词: 水声学 鱼类资源评估 鱼类分布 自然保护区 中华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中华鲟的摄食促进

动物学杂志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1月13日~7月15日,研究了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摄食促进效果。研究表明,经人工繁殖后的中华鲟身体较虚弱,在人工环境下无主动摄食行为。野生中华鲟对投洒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天然饲料均无摄食反应,水下直接喂食天然饲料的效果依赖于中华鲟主动摄食能力的恢复,而采用导管喂食方法可以实现中华鲟的被动摄食,摄食量由76g逐步增加至382g,20d后开始出现主动摄食行为,日食量逐步上升至1822g并趋于稳定。导管喂食过程中健康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胸围和腹围开始提高,主动摄食后健康状况得到彻底改善。实验表明产后野生中华鲟的体能恢复有望在水族馆较好的环境条件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后恢复 水族馆 驯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贝类养殖水域沉积物再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其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海流、波浪、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指标的实测资料,探讨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水域沉积物再悬浮的动力机制,并估算了一次大的动力过程作用下桑沟湾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量。结果表明,(1)在小风速(≤5.0m/s)条件下,波浪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产生的切应力量值与底流切应力大致相当;在较大风速(5.0~11.8m/s)条件下,波浪切应力比底流切应力高出一个量级;(2)当风浪较小(风速≤3.6m/s)时,随底层流速的周期性变化,底层水体浊度变化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二者相关系数值仅为0.22,这说明底流作用只会引起沉积物的水平输运,对沉积物再悬浮的贡献相对较小,沉积物再悬浮的动力主要来自波浪扰动;(3)据估计,桑沟湾贝类养殖水域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波浪切应力在0.04N/m2左右,对应的风速约为8m/s;(4)据估算,一次大的动力过程作用下桑沟湾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最大释放量,春季分别为10.24t和1.71t,这相当于全湾水体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增加9.54μg/L,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增加1.59μg/L;夏季分别为11.04t和0.95t,相当于全湾水体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增加10.28μg/L,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增加0.88μg/L;(5)贝类养殖使桑沟湾生物沉积作用加强,而沉积物再悬浮造成的内源释放,又对桑沟湾的水产养殖产生反馈作用。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波浪 海流 营养盐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胚胎细胞的冷冻保存及其核移植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保存濒危鱼类中华鲟种质资源,对其囊胚细胞和原肠细胞进行了冷冻保存和核移植试验。用二甲亚砜(DMSO)、1,2-丙二醇(PG)、羟乙基淀粉(HES)3种抗冻剂,配制4种冷冻保护液:CP1(12%D)、CP2(10%P)、CP3(8%D+6%E)、CP4(7%P+6%E),冷冻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7.4%±4.7%、64.4%±3.6%、54.7%±4.7%、76.7%±5.7%,CP4保存效果最好,说明添加非渗透型抗冻剂羟乙基淀粉能提高冷冻保存细胞的存活率。比较了两种冷冻方法,发现细胞在-7℃平衡30min之后直接投入液氮的一步冷冻降温法是可行的。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细胞冷冻存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原肠细胞冷冻存活率(64.4%±11.8%)明显比囊胚细胞的(57.1%±11.2%)高(P<0.05)。用冷冻复苏后的囊胚细胞和原肠细胞作供体,以中华鲟未受精卵作受体进行核移植,各移植了469和392枚卵,分别获得了5尾和2尾克隆鱼,核移植成功率分别为1.1%和0.5%。表明可通过冷冻保存胚胎细胞结合核移植技术保存鱼类种质资源。

关键词: 中华鲟 胚胎细胞 冷冻保存 核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宜都斑点叉尾鮰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湖北省宜都市的斑点叉尾鮰为研究对象,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IpCG0033、IpCG0035、IpCG0040、IpCG0041、IpCG0043、IpCG0051、IpCG0054、IpCG0057的引物进行了遗传分析,统计分析了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参数,并检测了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状况。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在群体中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观测等位基因数在3~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254 8个,群体观测杂合度为0.787 3,期望杂合度为0.728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92 0,达到高度多态(PIC>0.5),8个位点中有4个(IpCG0033、IpCG0041、IpCG0054、IpCG0057)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另外4个处于不平衡状态(P<0.05)。结果表明我国湖北省宜都市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目前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变异大,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崇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上海市崇西湿地在不同开发利用阶段(无序利用-粗放开发-有序利用)和不同管理模式(无序保护-有效保护-有效管理)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分析,为生态修复和湿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实现生态保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结果表明该区在农民粗放圈围期间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为104.625万元/a(3487元/(hm2.a)-1),退圩还滩后(目前)的功能价值为402万元/a(13400元/(hm2.a)-1),对崇西湿地进行生态建设后的功能价值预计可达1820万元/a(60667元/(hm2.a)-1)人民币,约为生态建设前的4.5倍,粗放开发利用时的17倍。

关键词: 湿地 生态建设 服务功能 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卷口鱼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

动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传统生物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方法,对珠江水系中栖息于柳江、浔江、西江的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 Myers)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根据高背、平背体型分析了体长/体高比例与地理、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体长/体高比例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卷口鱼逐渐趋向于高背型;三个江段卷口鱼可数性状数据卡方检验没有显著差异;三个江段卷口鱼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个江段的卷口鱼形态差异明显,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柳江群体变异最大,而西江卷口鱼则分化成两个群体,其中一个与浔江群体关系较近。判别分析构建的判别公式可以区分三个江段四个群体的卷口鱼,判别正确率达到99.2%。不同江段卷口鱼的差异表现在整个鱼体上,不能用单独的一或二个参数进行鉴别。

关键词: 卷口鱼 种群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