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33年到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97~2004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关因子对赤潮发生频率影响的关联序为:海水养殖产量(0.703)>海水养殖面积(0.699)>工业废水(0.689)>生活污水(0.688)>生活COD(0.679)>总悬浮颗粒物(0.675)>工业COD(0.672)>降雨量(0.671)>粉尘(0.669)>烟尘(0.668)。可见,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中海洋养殖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率的主要诱因,陆源污染和大气湿沉降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是核酸探针技术、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PCR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能较准确定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几种广泛应用的荧光化学方法,并概述了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在水产养殖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肪酶在鲻鱼脱脂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鲻鱼的加工适性和品质,采用碱性脂肪酶对鲻鱼(Mugil cephalus Mullet)鱼碎肉和鱼片进行了脱脂试验。以酶浓度、酶解时间、料液比为因素,通过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酶解脱脂的最适条件:酶浓度40U/ml,反应时间40min,料液比1:5,最适温度32℃,最适pH8.7。鲻鱼鱼碎肉的脱脂率为75.6%,干物质得率为86.7%,干基残脂率为19.4%。与鱼碎肉相比较,鱼片的脱脂效果较低,鲻鱼鱼片的脱脂率为55.4%,干物质得率为94.6%。通过脱脂工艺,减轻了鲻鱼的腥味并改善了品质,为开发利用鲻鱼创新产品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海洋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关键词: 病毒 病原 病理学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DMRT1和DMRT4抗体制备及组织表达谱分析(英文)
《遗传学报 》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MRT1和DMRT4是DMRT基因家族的成员,该家族成员与果蝇的性别决定基因和线虫性别决定基因一样,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包含一个具有DNA结合能力的保守基序,即DM结构域,并以锌指结构与特异DNA序列相结合,在性别决定和分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采用RT-PCR方法分别从奥利亚罗非鱼卵巢和精巢中扩增克隆出DMRT1和DMRT4全长cDNA片段,构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BMP-DMRT4和BMP-DMRT1蛋白。经Xa切割、Amylose-sepharose柱层析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了DMRT1和DMRT4多克隆抗体,并进行纯化。对纯化多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高特异性的DMRT1和DMRT4抗体。为了观察DMRT1和DMRT4在组织中的表达谱,首先,我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雌雄奥利亚罗非鱼多种组织mRNA的表达,仅在卵巢和脑中检测到DMRT4,在精巢中检测到DMRT1;其次,制备了多种组织匀浆蛋白,使用纯化的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仅分别在卵巢和精巢中检测到DMRT4和DMRT1蛋白的表达;制备多种奥利亚罗非鱼组织切片,使用纯化的DMRT4和DMRT1多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DMRT4仅在卵巢表达,而DMRT1仅在精巢表达。这些结果有助于阐明DMRT4和DMRT1的功能及在鱼类性别调控中的作用。
关键词: DMRT1 DMRT4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组织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歇性饥饿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5.0±1)℃范围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分别饥饿2、4、8d,再分别饱食投喂16、14、10d。实验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再上升,但脂肪酶比蛋白酶变化趋势明显;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是先上升后下降。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由于增加食欲,提高摄食水平,同时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牡蛎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生化性质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提取时间和TritonX-100浓度两个方面对长牡蛎(Crassosstrea gigas)精子膜蛋白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将精液150 g离心去除精原细胞,经PBS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清洗后,3000 g离心10 min(4℃)得精子悬液;然后加入3倍体积含1%TritonX-100的膜蛋白提取液,冰浴振摇1 h;50000 g离心15 min(4℃),收集上清液即为精子膜蛋白溶液。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到21种膜蛋白,分子量在26~156 kD之间,PAS染色检测到糖蛋白有14种,苏丹黑B染色检测到脂蛋白有17种,其中有13种膜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脂蛋白。实验结果还发现1种分子量为38 kD的r16膜蛋白既为糖蛋白又为脂蛋白,且高碘酸-Shiff试剂和苏丹黑B染色最深,条带最清晰,蛋白丰度最高,与此相对的分子量为55 kD的r12膜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也较深,条带清晰,但其糖蛋白和脂蛋白染色相对r16膜蛋白较浅,说明r16和r12两种膜蛋白其蛋白丰度相差不大,其糖基化程度及脂化程度可能相差较大,此两种膜蛋白有待于进一步分离纯化。此研究结果可为长牡蛎精子膜蛋白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