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发育及其倍性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雌核发育胚胎的发育速度明显滞缓,经6-DMAP处理后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同步化;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过程中,还观察到杂交体、异源三倍体、雌核发育单倍体、雌核发育四倍体。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关键词: 异源精子 栉孔扇贝 雌核发育二倍体 细胞学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MODIS进行赤潮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 CSCD

摘要:赤潮遥感监测是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发射和应用时间相对较短的MODIS传感器具有相对的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使得MODIS在赤潮遥感监测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分析总结了应用MODIS进行赤潮遥感监测的几种主要方法,并与其它几种主要传感器进行比较,分析了MODIS在赤潮遥感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 MODIS 赤潮遥感探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速、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英文)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90d的饲养实验中,研究了集约化室内储水池养殖条件下,流速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按照流速,实验鱼分为4组:即流速分别为V1组(0.12m.s-1),V2组(0.16m.s-1),V3组(0.20m.s-1),和V4组(0.5h流速为0.20m.s-1,0.5h流速为0的间隙式水流组)。水温在13.8~24.7℃变化。在16.7~22.5℃的温度段内,随着流速增大,幼鱼的最终体重、体长、生长效率、净增重、每日生长率及日增重等指标均逐渐增大,饵料系数逐渐降低,其中西伯利亚鲟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关系式为GE=52.5V+69.567(R2=0.997,P<0.05)。尽管高流速V3组的特殊生长率(DGR)是最大的,但V3组在22.5~24.7℃之间和13.8~16.7℃之间时DGR是最小的。间隙式水流V4组(0.5h流速为0.20m.s-1,0.5h流速为0)DGR和净增重(NY)不是最高,但其饵料系数(FC)和生长效率(GE)分别是各组中最低和最高的,而且在高温和低温段DGR均有比其他组升高的趋势。另外,水流因子与温度交互作用影响西伯利亚鲟幼鱼的生长,本次四组流速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各不相同,在20.2~20.7℃之间。结果显示在设施集约化养殖中,V4组能够产生较好的效益。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生长 集约化养殖 流速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美台风风暴潮及其对张网作业影响的探讨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0年"桑美"台风风暴潮及此阶段张网作业的有关资料为依据,对风暴潮增水的形成机制、浙沪沿海风暴潮各阶段特征以及对张网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风暴潮增水在张网作业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以及2000年八月半水张网作业丰收原因进行讨论。分析表明,在杭州湾滩浒岛附近海域,因风暴潮增水导致张网作业CPUE平均增幅为9.3%,最大增幅达23.5%。本文是一则风暴潮有利方面的报道,中国迄今尚属首次。

关键词: 桑美台风 风暴潮 张网作业 CPUE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纯化与分析

水产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奥尼罗非鱼肝脏为原料,研究加热法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工艺条件,丙酮沉淀回收酶法和HitrapTMQ FF阴离子柱纯化Cu,Zn-SOD,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热法提取SOD时,在缓冲液中加入10mmol.L-1CuCl2,调节pH为5.6,65℃进行加热处理,可以提高SOD粗酶的稳定性和得率,其得率为57%,粗酶比活为(2580±6)U.mg-1。对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纯化后SOD比活为(4895±2)U.mg-1,SDS-PAGE电泳为单一蛋白酶带,分子量为36ku,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65nm。该酶在pH6.0~9.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75℃以下稳定,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氰化钾、脲素、β-巯基乙醇、H2O2、对Cu,Zn-SOD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DTA浓度小于3mmol.L-1时,对Cu,Zn-SOD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EDTA浓度大于3mmol.L-1时,对Cu,Zn-SOD活性有抑制作用;DTT的修饰使Cu,Zn-SOD活性显著增加。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罗非鱼肝脏SOD提供了基础参数。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肝脏 超氧化物歧化酶 加热法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动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野生及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2、66.21,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野生中华鲟显著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P<0.05),分别为22.99%、7.15%。矿物质含量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野生中华鲟明显高于人工养殖中华鲟。

关键词: 鲟鱼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 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同功酶分析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产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同功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颡鱼的性腺、眼、肌肉、肝、心、肾6种组织中,10种酶(ADH,EST,GDH,IDH,MDH,LDH,POD,-αAMY,G-6-PDH和SOD)的同功酶谱均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的5种酶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雌雄性别间存在的较为明显、稳定的酶谱差异可以作为黄颡鱼性别鉴定的一项参考指标.10种酶共记录出25个基因位点,其中Adh-1,Adh-3,Gdh-1,Gdh-2,Pod-2和Est-1为多态位点.黄颡鱼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24.00%(P0.99),平均预期杂合度和平均实际杂合度分别为0.096 2和0.005 0,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4,在目前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资料中处于下限值;多态位点的固定指数为0.983 5,杂合子处于较深程度的缺失状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批引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群体的种质较为纯化.

关键词: 黄颡鱼 同功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胁迫对河蚬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温度、溶氧、放养密度胁迫对河蚬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6℃组的河蚬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4个温度组(13、20、25、30℃)(P<0.01);溶氧和拥挤胁迫组的河蚬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成活率不断降低,以低氧组和高密度组的降幅最大(P<0.01)。河蚬LSZ和SOD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溶氧对LSZ和SOD活性的影响都是先升后降,在第7 d时,富氧组的LSZ活性最高,此时,对照组的LSZ活性最低而低氧组的SOD活性最高,之后,低氧组的SOD活性大幅度下降(P<0.01),到第21 d时达到最低,对照组的LSZ和SOD活性均变幅不大;受密度胁迫的河蚬,LSZ和SOD活性在试验7 d内均有上升现象,高密度组自第7 d达到峰值后即大幅下降,到第21 d已显著低于同期另外两组(P<0.01),中、低密度组也有降低,但降幅较小。结果表明,经过环境胁迫后,河蚬LSZ和SOD水平均发生了变化,短期内,两者成正相关,而长期胁迫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温度 溶氧 密度 河蚬 溶菌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和淡水中施氏鲟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比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淡水和海水(盐度为28)条件下分别驯养14 d后(水温为20.0±0.2℃),禁食48 h,测定了该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海水和淡水中幼鱼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235.10±37.70)、(202.20±30.12)mg/(kg.h),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幼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94±0.02)、(0.84±0.01)mg/L,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在两种试验条件下,幼鱼昼夜耗氧的变化规律均表现出两个耗氧高峰(8:00、22:00)和两个耗氧低谷(18:00、0:00)。由此可知,经过14 d海水养殖,幼鱼的代谢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耐低氧能力还较弱,而生理规律已经与淡水环境中趋于一致。此外,笔者还将本研究结果与其它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施氏鲟的代谢率高于部分淡水鱼类,但该鱼白天与夜间的平均耗氧率差异不大,其代谢水平变化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

关键词: 施氏鲟 盐度 代谢率 耗氧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设置300尾/m3、600尾/m3、1200尾/m3和1800尾/m34个养殖密度,探讨了工厂化对虾养殖池中养殖密度对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对系统氮、磷的贡献率分别为84.3%~98.3%和93.2%~97.3%,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通过水层输出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27.5%~36.3%和8.4%~23.9%,通过底泥沉积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30.9%~43.9%和51.5%~62.3%。结果说明,在系统氮磷的总输出中,水层输出和沉积均占到了相当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沉积作用更为重要。养殖密度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层和提高底泥沉积的氮磷量;总氮磷的投入中有14.5%~28.7%的氮和7.4%~16.5%的磷最终转化为对虾生物量,表现为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池壁附着物中积累的氮磷量在总氮磷输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3%~3.2%和0.2%~3.0%,且其比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说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对虾工厂化养殖池氮磷的收支。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密度 工厂化养殖 氮磷收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