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抗冻剂对牙鲆胚胎毒性研究以及玻璃化颗粒冷冻保存方法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发育期胚胎为实验材料,研究了7种渗透性和5种非渗透性抗冻剂对牙鲆尾芽期和心跳期胚胎的毒性,同时对玻璃化液在不同胚胎发育期的毒性作用,以及玻璃化颗粒冷冻过程中,冷冻颗粒降温和解冻的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渗透性抗冻剂对牙鲆胚胎的毒性随着抗冻剂浓度的升高、平衡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乙二醇(EG)、酒精(EtOH)、甘油(Gly)、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1,2-丙二醇(PG)。非渗透性抗冻剂中聚乙烯吡咯酮(PVP)对牙鲆尾芽期胚胎的毒性最强,其次是蔗糖和D果糖,葡聚糖和葡萄糖毒性最弱。在总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PG、MeOH与DMSO体积比为9∶6∶5的混合抗冻剂对牙鲆尾芽期胚胎毒性最低;各发育期胚胎经过玻璃化液平衡后,尾芽期以前胚胎的成活率随胚胎发育期逐渐升高,心跳期以后逐渐降低,尾芽期和心跳期成活率最高。含胚胎的玻璃化颗粒冷冻降温时间最短为15.09 s,解冻时间最短为6.22 s;而不含胚胎的玻璃化颗粒冷冻降温和解冻时间分别为(13.83±1.86)s和(7.20±0.90)s。将PG、MeOH与DMSO按体积比9∶6∶5配成总体积分数为35%的混合溶液,再添加5%的蔗糖配制成玻璃化液,采用此玻璃化颗粒冷冻方法对173粒牙鲆尾芽期至心跳期胚胎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解冻后共获得4粒成活胚胎。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胚胎 抗冻剂 玻璃化 颗粒冷冻保存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出膜后1~12 d银鲳(Pampus argente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在水温为22~24℃和盐度25~28情况下,初孵仔鱼具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3 d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在卵黄囊凹陷部位出现2~3个弯曲,已初步分化出食道、胃、肠和肝脏,肠管也变粗。4 d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初步形成。5 d仔鱼出现侧囊,并见部分卵黄囊和油球。7 d卵黄囊和油球基本被完全吸收,仔鱼主动摄食轮虫和小球藻,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12 d以后仔鱼肝脏明显分为两叶,体积增大;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根;食道、胃和肠的黏膜皱褶明显增多和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高度增加,游离面纹状缘发达;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高度和胃腺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整个消化道的黏膜下层、肌肉层均不发达,说明12 d仔鱼已具初步消化和吸收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法测定牙鲆肌肉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析了牙鲆肌肉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含量。样品前处理方法为: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提取液,样品经均质、离心后,用正己烷除去脂肪,再用ODS(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洗脱液蒸发浓缩后,乙腈溶解残渣。其色谱条件为:色谱柱XDB-C18柱(250mm×4.6mm);流动相0.01mol/L四丁基溴化铵(pH3.0)∶乙腈=94∶6(v/v);流速1.5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40℃;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80nm、发射波长450nm。结果表明,在牙鲆肌肉中添加50、100和200μg/kg3个水平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混合物标准后,其回收率均大于8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检出限均为10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球藻紫外线诱变及高产藻株筛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单细胞分离技术和紫外诱变育种技术,筛选高产小球藻株。通过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的藻株Chlorella vul-garisQ7,生长速度和蛋白含量均优于其它藻株。以C.vulgarisQ7为出发株,进行紫外诱变,从120株诱变单克隆中筛选出3个株系:M51,M59,M73。与出发株相比,突变株M51,M59,M73的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6.23%,3.8%,5.92%。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2.5%,3.1%,1.9%。研究了诱变株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在140μmol.m-2.s-1,25℃时,诱变株具有最大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探讨了诱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诱变株可稳定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军曹鱼淋巴囊肿病毒的系统关系研究及基因型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淋巴囊肿病的养殖军曹鱼肿瘤中分离到一种虹彩病毒,命名为淋巴囊肿病毒军曹鱼分离株(LCDV-RC).为探讨LCDV-RC的系统地位,从DNA水平上分析了该病毒株与淋巴囊肿病毒中国牙鲆分离株(LCDV-CN)、淋巴囊肿病毒韩国鲈鱼分离株(LCDV-SB)、淋巴囊肿病毒日本牙鲆分离株(LCDV-JF)、淋巴囊肿病毒欧洲分离株(LCDV-1)和淋巴囊肿病毒日本岩鱼分离株(LCDV-RF)的系统关系.以核衣壳蛋白(MCP)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长度为1356BP的含178个信息位点的MCP基因序列;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BAYESIAN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并进行了置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淋巴囊肿病毒ML、NJ、MP和BAYESIAN系统树的拓扑结构一致,LCDV-RC和LCDV-SB聚为一支,LCDV-CN和LCDV-JF聚为一支,LCDV-1和LCDV-RF分别各为一支.在35种虹彩病毒的系统关系分析中,LCDV-RC与另5株淋巴囊肿病毒在系统树上聚为一大支,说明LCDV-RC与淋巴囊肿病毒的关系近于其他虹彩病毒.根据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分析认为,LCDV-RC属于一种新的基因型,称其为淋巴囊肿病毒Ⅳ型基因型.
关键词: 虹彩病毒 淋巴囊肿病毒军曹鱼分离株(LCDV-RC) 系统关系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斑鳠西江地理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于RAPD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西江段野生斑鳠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斑鳠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321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07条带。在检测到的107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8个,占44.9%,仅有一个引物S30没有扩增出多态带。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0.2804,最小的遗传距离0.0467,平均遗传距离0.1526±0.037,种群内个体间平均的相似率为84.7±3.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0(control)、500mg/kg(PR-500)和3000mg/kg(PR-3000)的添加量加入到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基础饲料中,在饲喂42d和84d后分别取样,以血清溶菌酶活力、替代补体活力(ACH50)、头肾巨噬细胞杀菌力及呼吸爆发活力为判据,确定微生态制剂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饲喂84d后的花鲈进行攻毒实验,测定累积死亡率,以确定微生态制剂对花鲈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84d时,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喂42d时,实验组花鲈的血清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84d时,实验组的溶菌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42d与84d时实验组花鲈的替代补体活力(ACH5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喂84d时,实验组花鲈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R-3000组花鲈的巨噬细胞杀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花鲈的头肾巨噬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花鲈最早出现死亡;攻毒后第27~32h期间,对照组花鲈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