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工厂化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67尾经过驯养的野生亲鱼性腺全部发育,并自然产卵和受精,其中,32尾雌鱼产卵14350 mL,包括浮卵4635 mL,浮卵率32.5%。在水温(23±1)℃,盐度30±2,pH 8.0~8.2的孵化条件下,32~36 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约350万尾,总孵化率82.6%。90尾2+龄人工亲鱼中,部分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其中,雌鱼占13.2%,雄鱼占30%,但均未产卵或排精。12个鱼苗培育池先后放入人工初孵仔鱼199万尾,在(23±2)℃水温条件下,经过7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30~50 mm的商品苗种61.5万尾,成活率30.9%,平均出苗量2050尾/m3,实现了半滑舌鳎的工厂化人工苗种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沙海蜇的动态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中、北部海域沙海蜇(Stomolophus meleagris)的监测结果,分析沙海蜇的生物量、分布、栖息环境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间的关系,调查范围为29°00′~34°00′N,127°00′E以西至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结果表明,2003年6月~2005年6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555 kg/h、1 139 kg/h、839 kg/h。2003年9月~2005年9月沙海蜇出现样点内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 144 kg/h、2 292 kg/h、608 kg/h。2003~2005年6月和9月,东海区沙海蜇均呈现生物量逐年降低、分布海域面积逐年减少、分布区逐年往北偏移的趋势。6月,东海区沙海蜇分布区内的表层温度为17~25℃,底层温度为10~19℃,表层盐度为23~33,底层盐度为31~34.5;6月最适生存的表层温度为17~21℃,底层温度为15~18℃,表层盐度为28~32,底层盐度31~32.5。沙海蜇为偏冷水性,高盐种类。在春、夏季黄海冷水团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严重;而在春、夏季长江冲淡水势力强的年份,沙海蜇的发生较少,分布偏北。[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3-8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大菱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体系,对DNA提取、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EcoRI/MseI双酶切、核心序列加3个选择性碱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1∶6(w∶w)的EcoRI端与MseI端选择性扩增引物比和20μl选择性扩增体积,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结果。所得产物经电泳和银染后可获得条带清晰、背景干扰小的图像。该体系的构建为AFLP技术在大菱鲆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牡蛎对长江口环境的净化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生态系统是河口环境的天然污染处理厂.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并评估了其对河口环境的净化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巨牡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较强,其生物富集系数BCFs(bio-concentration factors)分别为(14.28±2.41)×103、(12.75±2.02)×103和(14.51±3.71)×103,Cu、Zn和Cd的沉积物生物富集系数BSAFs(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s)分别为26.78±4.53、23.24±3.69和16.62±4.25,巨牡蛎对6种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u>Zn>Cd>As>Pb>Hg.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现存量约为1.07×106t,鲜肉约为1.75×105t,其对养分和重金属的总累积量分别为:N1.462×106kg、P1×105kg、Cu24745kg、Zn58257kg、Pb609kg、Cd254kg、Hg0.18kg和As329kg.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去除营养盐和重金属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价值约为每年317万元,等同于每年净化合流污水7.31×106t,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约为2×104t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巨牡蛎提供的栖息地价值约为每年510万元,合计生态服务价值约为每年827万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DNA的群体遗传变异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RAP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片段序列分析技术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群体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分别采用5对选择性引物和18条随机引物对半滑舌鳎3个群体(黄海野生群体、渤海野生群体、养殖群体)进行分析。AFLP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黄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渤海群体,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分化系数进行遗传变异来源估算,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同其他鱼类相比,半滑舌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对黄海、渤海野生群体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出5种单倍型,渤海群体内个体序列完全相同,共享单倍型H1;在黄海群体中除检测到单倍型H1外,还检测到其余4种单倍型。Cytb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海群体遗传多样性较渤海群体丰富,个体间序列变异很小,个体间核苷酸差异数在0~1之间,两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差异。通过比较3种分子标记对半滑舌鳎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和群体间遗传距离的计算,显示AFLP标记对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最为灵敏,是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遗传多样性 AFLP RAPD 细胞色素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五里湖背角无齿蚌体内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δ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T,p,p-′DDD,p,p-′DDT均在蚌样本中明显检出。∑DDTs湿重含量5.86~14.13 ng.g-1[平均(9.27±3.04)ng.g-1],高于∑HCHs湿重含量2.45~6.46 ng.g-1[平均(4.00±1.22)ng.g-1]。p,p′-DDE、p,p-′DDD与α型、γ型HCH异构体分别为∑DDTs和∑HCHs的优势组分,说明太湖五里湖水域目前DDT的污染源可能很少,但存在较明显的新输入HCH。各蚌样的残留水平没有超过农业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最大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介形类 生态类型 温度 盐度 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估算
《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压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区: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比摄食率介于0.01~8.43d-1,平均值为(2.72±2.14)d-1。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摄食速率介于0.05~838.23cells ind.-1d-1,平均值为(52.72±154.21)cells ind.-1d-1,对几种有害藻华原因生物的摄食速率较高。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物种摄食速率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在低浮游植物丰度下,其摄食速率会随着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随着浮游植物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0.53~4.97ngC L-1d-1,平均值为(2.16±1.63)ngC L-1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物种平均碳摄食速率介于0.04~13.20ngC ind.-1d-1,平均值为(2.91±5.22)ngCind.-1d-1。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61.07~8632.85ngC L-1d-1,平均值为(2801.01±4198.46)ngC L-1d-1。分析比较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摄食压力表明,海区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要远高于中型浮游动物,介于95.59%~99.98%,平均值为97.88%±2.33%。调查海区中型浮游动物还通过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中华哲水蚤 微型浮游动物 级联式摄食 有害藻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4月,模拟现场条件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营养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整个海湾设置3个站点(S1,S2,S3),每个站点设计7组实验,实验周期3天。通过比较元素耗尽的先后顺序和显著性差异评估限制性营养元素。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湾中部(S2)和湾顶(S3)站水样添加的磷元素在48 h内被耗尽,最大吸收速率达到0.83μmol/(L.h),先于其他两种元素而被耗尽,显示出明显的磷限制;湾口(S1)站氮元素的吸收速率高于其他各元素,最大达到0.76μmol/(L.h),94 h内耗尽,而磷和硅则分别需要107 h和114 h,但是由于磷偏离Redfield比值10倍于氮、硅添加,所以氮限制的结果并不确定。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S1各添加氮的实验组生物量都有显著性增加,氮限制是十分明显,S2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性结果不明显。S3站叶绿素a的差异显著性结果与营养元素耗尽评估结果一致。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限制性元素发生了转变,湾中和湾顶为磷限制,湾口为氮限制,大亚湾海域流场的区域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