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分成6组,分别饥饿处理0(对照),2,4,6,9和11 d,然后在饱食的条件下恢复投喂10 d.分别测定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千年笛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下降明显,淀粉酶起伏较大;恢复投喂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与饥饿前相比都有所上升,但蛋白酶活力总体上仍低于同步取样对照组,脂肪酶活力总体上高于对照组水平,淀粉酶活力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质量浓度苯酚连续暴露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影响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酚是中国地表水中的第一大类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RAPD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因差异分析技术,具有简单灵敏和快速的优点;微核试验简便、快速、可靠,已经成为筛选化学诱变物的经典的短期试验方法。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析评价了低质量浓度苯酚连续暴露对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DNA的影响,为保护罗非鱼的种质资源、提高罗非鱼的质量安全提供依据。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7能检测出0.005mg?L-1以上质量浓度苯酚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0.002mg?L-1质量浓度的苯酚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质量浓度的苯酚连续暴露后,0.005mg?L-1以下的质量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0.01mg?L-1以上的质量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苯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鱼肝脏AChE的提取及有机磷农药对AChE的抑制效应研究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淡水鲫鱼肝脏为主要原材料提取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并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鲫鱼肝脏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酶抑制法衡量敌敌畏、辛硫磷、三唑磷、乐果等四种不同种类有机磷农药对粗酶液的抑制作用;将鱼肝和鱼脑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蛋白含量的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液pH值、提取液种类以及原料与提取液的质量体积比对酶液的活性影响显著;被测四种有机磷农药中,敌敌畏对AChE活性抑制作用最强。鱼脑的AChE比酶活是肝脏的AChE比酶活的3~7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东风螺线粒体基因序列多态性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粤东和粤西的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和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Sowerby))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506 bp(16S rRNA)和640 bp(COⅠ)。2种东风螺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63.5%,COⅠ基因62.4%)。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基因片段变异较小,台湾东风螺和方斑东风螺各存在1个碱基变异位点;方斑东风螺COⅠ片段有12个碱基存在变异,包括3个简约信息位点和9个单一多态位点;台湾东风螺COⅠ片段有17个碱基存在变异,包括4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3个单一多态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种东风螺线粒体的COⅠ基因比16SrRNA基因具有更高的多态性,COⅠ基因序列更适用于东风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斑东风螺的平均核苷酸差异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2.68和0.004 2,台湾东风螺则分别为5.62和0.007 8,说明台湾东风螺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方斑东风螺。无论是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粤东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和核苷酸多样度都大于粤西群体,说明粤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粤西群体。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台湾东风螺 线粒体 16SrRNA基因 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濒危平胸龟两个自然居群的ISSR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2个ISSR引物研究了28个来自广东从化居群和21个来自福建寿宁居群的野生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分布于这两个地区的平胸龟总居群和居群内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广东从化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福建寿宁居群。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度FST=0.3715(P<0.001),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59。NJ树聚类分析显示,广东从化居群和福建寿宁居群各自聚成两个类群,有较明显的居群分化,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性,但基因流Nm为1.9279,这表明平胸龟两自然居群间存在一定基因流。此外,结合BSA技术,从11条引物中筛选出11个可作为鉴别广东从化居群或福建寿宁居群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中国明对虾单对杂交亲本及其F_2群体构建RAPD遗传连锁图谱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单对杂交亲本(G♀和G♂)及其F2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中国明对虾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109个引物共产生284个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符合1∶1孟德尔分离类型的位点共234个,符合3∶1孟德尔分离类型的位点50个。利用拟测交理论分别构建中国明对虾雌虾、雄虾的遗传连锁图谱。107个1∶1分离标记分布于雌虾连锁图谱中,包括31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 406.1 cM,所有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18.5 cM;91个1∶1分离标记分布于雄虾连锁图谱中,包括26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 187.7 cM,所有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18.27 cM;利用F2自交模型构建了雌虾和雄虾共同的分子标记,35个3∶1分离标记分布于雌雄共有的连锁图谱中,包括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432.9 cM,所有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17.3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水团动态与夏季休渔效果间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2003年6月~2005年6月东、黄海水团的分布,并讨论了水团动态变化与夏季休渔效果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表层水团主要包括东海表层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和沿岸冲淡水,底层水团主要包括东海次表层水团、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水团。另外,各水团的分布面积存在年间差异。夏季休渔期间,中上层鱼类资源和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速度均在2005年最快,在2003年最慢。9月东、黄海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渔场在28°00′~32°30′N,125°30′E以西海域,该海域表层主要受东海表层水团所控制;底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渔场在29°30′~33°00′N,127°00′E以西海域,该海域底层主要受东海次表层水团所控制。6月较强的东海表层水团有利于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恢复;较强的东海次表层水团有利于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而较强的黄海冷水团不利于底层鱼类资源的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
《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同时还探讨了东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学特征和对温盐环境适应特征。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秋季总丰度达到4季最高峰,均值为211.91×104cell.m-3,夏季次之(50.40×104cell.m-3),冬季11.34×104cell.m-3,春季(2.01×104cel.lm-3)最低。春夏季东海近海(Ⅰ和Ⅲ)高于外海(Ⅱ和Ⅳ),秋冬季东海北部外海(Ⅱ)高于近海(Ⅰ),南部近海(Ⅲ)高于外海(Ⅳ)。4季共出现优势种(Y≥0.02)11种,冬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细弱海链藻,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洛氏角毛藻和夜光藻,夏季以拟弯角毛藻和细长翼根管藻为主要优势种,秋季优势种仅为聚生角毛藻。浮游植物的聚集强度指数为较大正值,聚集作用明显。从全年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看,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总丰度季节分布的主要因子,盐度是次要因子。浮游植物的11个优势种之间生存环境适应比较,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度幅度较大,可以在12~28℃水温增长,因而春、夏和冬季都成为优势种。中肋骨条藻适合生长的水温范围都较小,仅为22~28℃。聚生角毛藻更小,仅21~25℃。洛氏角毛藻和中华盒形藻生长温盐度和高分布区温盐度范围比聚生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都广,而秋季数量却低于聚生角毛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