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立枯丝核菌对高粱幼苗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立枯丝核菌AG1-IA接种'龙杂19号'高粱幼苗,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侵染时间观测分析高粱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揭示立枯丝核菌侵染对高粱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粱幼苗株高、根长、地上(茎和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地下(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随接种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依次分别显著下降了 41.0%、29.2%、50.0%、50.0%、53.3%和50.0%.(2)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显著下降45.3%,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随接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3)幼苗叶片内MDA、O-2和H2O2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244.6%、140.4%和137.0%;叶片SOD、POD、APX和CAT的活性在接菌后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了 16.5%、60.3%、50.0%和36.5%.(4)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接菌24~72 h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接种立枯丝核菌可致高粱幼苗植株产生病斑,体内活性氧过量积累,膜质发生显著氧化损伤;侵染前期高粱植株主要以积累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立枯丝核菌带来的伤害,侵染后期随植株受到伤害加重,同时诱导植株抗氧化酶类活性显著增强,以维持高粱体内活性氧代谢稳态平衡,减少植物膜进一步氧化损伤.


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混配对紫花苜蓿生长影响及除草效果研究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混配应用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的可行性,2019年在田间测定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不同混配的除草效果及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14 d,混配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地上部鲜重均有抑制,但抑制率低于甲咪唑烟酸处理;药后28 d,混配处理对株高的抑制率降低,而分枝数、地上部鲜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两种单剂处理(P<0.05),对品质无影响;与甲咪唑烟酸、烯草酮单用相比,混配处理显著提高马唐、旱稗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P<0.05),杂草总防效90%以上,增产率1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综上所述,甲咪唑烟酸(86.4~100.8 g·hm-2)与烯草酮(54.0~108.0 g·hm-2)混配对紫花苜蓿的抑制作用在后期得到缓解,有效防除杂草,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猪IFN-α14的表达、纯化及抗病毒活性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经应用于多种人和动物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同猪干扰素亚型的抗病毒活性差异较大,为了解猪IFN-α14的抗病毒活性,将猪IFN-α14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去除信号肽、优化密码子,并采用基因合成的方法 合成了猪IFN-a14亚型基因,将其克隆入pCSMH原核表达载体,优化诱导条件,利用Ni琼脂糖凝胶纯化柱进行亲和层析,获得高纯度的重组猪IFN-α14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证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用不同浓度的重组猪IFN-α14处理Vero细胞后,接种1 000 TCID5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24 h收集细胞和上清,通过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内病毒的RNA水平,同时测定细胞上清中病毒的TCID50.猪IFN-α14蛋白被成功表达并纯化,证明了10μg/L的重组猪IFN-α14干扰素能够显著抑制PEDV的复制.与本实验室前期表达纯化的猪IFN-α2、8相比,猪IFN-α14抑制PEDV复制的活性显著提高,为新型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 猪IFN-α14 抗病毒活性 大肠杆菌表达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葱、姜、萝卜和豇豆中戊唑醇残留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研究葱、姜、萝卜、萝卜叶和豇豆中戊唑醇残留检测方法,分析相同施药措施下4种蔬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样品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急性膳食摄入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 当添加水平是0.01、0.10和1.00 mg/kg时,葱、姜、萝卜、萝卜叶和豇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17%、101%~112%、94%~99%、102%~111%和92%~9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3.8%、1.8%~7.6%、2.3%~4.3%、1.4%~7.7%和5.7%~6.9%.2个采收间隔期葱、姜、萝卜、萝卜叶和豇豆中戊唑醇残留量分别为<0.01~0.014、<0.01~0.042、<0.01~0.023、0.057~4.13和<0.01~0.079 mg/kg.戊唑醇残留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45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24.1%左右.葱、姜、萝卜、萝卜叶和豇豆中戊唑醇的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337、0.000432、0.000562、0.0169、0.000532 mg/(kg?bw),占急性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e,ARfD)百分比分别为0.112%、1.44%、1.87%、56.3%和1.77%.结论 按该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最终残留量差异与作物种类相关,试验蔬菜中戊唑醇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关键词: 戊唑醇;残留量检测;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艾草新品种郑艾2号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2022
摘要:艾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同源,应用历史悠久。艾叶为植物艾的干燥叶,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多糖类、黄酮类、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去湿止痒等功效~([1-4])。现代研究表明,艾草具有抗菌、抗炎、抗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5-6])。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和人们对绿色医疗、中医养生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强,艾草及其制品在保健养生、美容护肤、动物饲料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外市场对艾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7-8])。艾草适应能力强,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也有栽培。就种植面积和产量而言,我国艾草种植主要集中


糙皮侧耳对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对糙皮侧耳生长期间菌丝胞外酶的活性以及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含量、单糖组成和分子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糙皮侧耳生长过程中,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和分子量显著下降;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分别为3.38和1.62 U/mL)出现在发菌末期;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随糙皮侧耳生长而不断增加,在子实体采收期达到峰值(分别为4.17和3.37 U/mL);纤维素中的单糖主要是Glu,半纤维素中的单糖主要是Xyl和Ara,木质素中的单糖主要是Glu和Xyl.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培养料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随着糙皮侧耳的生长,培养料中的玉米芯变得结构疏松、无规则,其细胞壁中的木质纤维素被降解利用.


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合研究结果,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7月20日-31日),或在田间发病率达到3%或病情指数达到1之前进行防治,建议选择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同一杀菌剂连续施用次数不超过2次,施药间隔10 d.为减少农药残留和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耐)药性,不同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


砜吡草唑与氟噻草胺协同作用防治多花黑麦草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黑麦草是近来危害严重,抗药性发生普遍的一种恶性杂草,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对多花黑麦草有效的防除药剂,本文采用盆栽法进行了除草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对筛选的配方进行了室内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麦田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均不理想,多花黑麦草对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土壤处理除草剂中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效果较好.进一步通过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得出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合对多花黑麦草的ED50为3.46 g/hm2,共毒系数(CTC)为137.40,表明二者1∶ 1.2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除有增效作用.安全性试验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1∶1.2混配下对小麦的ED10为381.98 g/hm2,对多花黑麦草和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为56.93,表明砜吡草唑和氟噻草胺混配选择性最高,能有效防除多花黑麦草且对小麦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