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六省区荔枝蝽体内细菌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体内细菌的群落组成及特点,自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和台湾省采集荔枝蝽成虫或若虫30个样本,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体内细菌的16S rRNA V3+V4保守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6省区荔枝蝽成虫及海南省1龄若虫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y-变形菌纲肠杆菌目泛菌属Pantoea;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龄若虫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放线菌纲链霉菌目链霉菌属Streptomyces.6省区荔枝蝽成虫之间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成虫体内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但6省区1龄若虫之间细菌组成及其占比差异显著,其中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链霉菌,海南省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表明荔枝蝽成虫和若虫体内共生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荔枝蝽成虫体内优势菌为肠杆菌,而多数1龄若虫体内优势菌为链霉菌.
关键词: 16SrRNA 高通量测序 共生菌 肠杆菌 链霉菌


打顶对黄精种子生长生理及萌发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打顶对黄精种子发育进程的影响及适宜的打顶位置,以黄精为试验材料,测定黄精果实百果质量与直径、黄精种子千粒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初生根茎形成率、发霉率、出苗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第10轮、第8轮叶位打顶能显著提高7月31日采收的黄精果实百果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打顶对黄精果实直径影响不明显;8月30日前打顶高度越低种子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越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越高,8月30日后差别不明显;不同时期黄精种子SOD、POD、CAT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打顶可促进POD、CAT活性提前达到峰值;7月31日打顶高度越低发芽率越高,8月15日打顶高度越低发芽率越低,9月14日和9月29日打顶处理的黄精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因此,打顶处理可以促进黄精种子的发育进程,在第8~10轮叶位打顶较为适宜.


半夏不同茬口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时珍国医国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酚酸类物质与半夏连作障碍的关系.方法 设计正茬、重茬及轮作4年后三种茬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生长中期及收获时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香草醛、阿魏酸的含量,同时,对比不同茬口种植半夏的地上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差异性,分析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酚酸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 土壤中的酚酸随半夏生长逐渐积累,正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在生长末期才有检出,而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半夏生长末期显著增加(P<0.05),分别高于中期35.1%、139.5%、140.3%;重茬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始终最高,其次是轮作4年田,正茬田酚酸含量始终最低.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和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顺序依次为香草醛、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其中香草醛达到显著水平(P<0.05);重茬土壤中的N、P、K大量元素及有效Fe、Mn、Zn等微量元素高于正茬.结论 肥料不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增加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GGE双标图分析氮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南农业科技 》 2022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周麦16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46%)为氮源,设置5个施氮水平,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GGE双标图对小麦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各农艺性状均达到显著差异,年份间差异均不显著;施氮240 kg/hm2和施氮300 kg/hm2处理千粒重差异显著;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120 kg/hm2时达到最大.不育小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结合GGE双标图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出施肥量在施氮180 kg/hm2和施氮240 kg/hm2处理下各个性状的表现最佳.


猪细小病毒7型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畜牧与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用于猪细小病毒(PPV)7型的特异、灵敏、快速、简便检测方法,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与侧向流动层析试纸(LFD)相结合,根据GenBank发布的PPV7保守区NS1蛋白基因序列设计1套带生物素标签的特异性引物和异硫氰酸(FITC)探针,以PPV7-pET28a重组质粒为阳性模板建立了 PPV7-LAMP-LFD检测方法,对LAMP-LFD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胶体金标记FITC单克隆抗体(FITTC-mAb)比例进行优化,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建立的PPV7-LAMP-LFD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温度为64℃,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标记1mL胶体金需要FTTC-mAb量为15.6pg;该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 copies/μL,其灵敏度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高10倍;对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乙型脑炎病毒、猪瘟病毒和PPV1~6型病毒检测为阴性,特异性良好;不同批次引物和探针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好;对86份血样的诊断结果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对,LAMP-LFD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为9.30%(8/86),检测灵敏度为100%(8/8),特异性为100%(78/78),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8.83%(85/86).本研究为PPV7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的水平上对细胞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包含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的测序以及多组学联合测序等.目前,单细胞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如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肿瘤等,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对家畜家禽进行早期选种选育,缩短世代间隔,提高繁殖效率.本文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后续家畜家禽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秸秆附着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小麦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还田秸秆附着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后对下茬作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秸秆不还田(SR0)为对照,设置秸秆灭菌还田(SRD)和秸秆直接还田(SR)处理,研究秸秆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且SRD与S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R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SRD处理却降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还田后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增加.其中,SR处理株高、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高于SRD处理.各样本共检测到细菌类群1 878个OTU,隶属于23门81纲128目223科373属.3个处理小麦根际土壤细菌总OTU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R>SRD>SR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占所有细菌群落总数的90%以上.在纲分类水平下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Subgroup_6、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是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分别占47.11%和14.27%,3个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排序轴共解释42.79%细菌群落变化,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秸秆还田条件下附着的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冬小麦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 秸秆还田;秸秆微生物;冬小麦;高通量测序;细菌多样性


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季(2017-2018年、2018-2019年)研究施肥(F)、不施肥(F0)条件下立式旋耕[FL,(30±5)cm]和常规旋耕[XG,(12±5)cm]对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为实现小麦高质量绿色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XG处理相比,FL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35%~34.13%,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容重也均提高.其中,在不施肥条件下,2019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7.51%、0.87%.与XG处理相比,不施肥条件下,FL处理小麦籽粒含水量、湿面筋含量、面粉吸水量、面团稳定时间、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延伸性、最大拉伸阻力均在2018年增加,2019年降低;面团弱化度在2018年降低,2019年显著增加;2 a出粉率分别显著降低1.52%、3.35%,面团形成时间缩短,2018年显著缩短17.86%.在施肥条件下,FL处理籽粒含水量、出粉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面团弱化度降低或持平;湿面筋含量、面团延伸性在2018年降低,2019年增加;面粉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均降低.总之,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等,在第1季不施肥条件下可改善或提高面团的一些流变特性,施肥条件下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
关键词: 小麦;施肥;耕作方式;立式旋耕;常规旋耕;籽粒品质;面团流变特性


生物炭对潮土土壤肥力特征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物炭对潮土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不施肥不施生物炭(CK)、常规施肥(B0)、低量生物炭(B7.5,7 500 kg/hm~2)、中量生物炭(B15,15 000 kg/hm~2)和高量生物炭(B22.5,22 500 kg/hm~2)5个处理,研究生物炭对潮土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以及0~15、15~3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有显著影响。0~15、15~3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及有效钾含量均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加;0~15、15~3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B15处理最大,较B0处理分别提高29.35%、19.92%。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以B15处理最大,2 a(2018—2019年)平均产量、千粒质量较B0处理分别提高31.05%、6.44%,穗粒数增加3.55粒。同时,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B15处理较B0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6.88 kg/kg,氮肥利用率提高21.77个百分点。综上,适量生物炭能够增加土壤碳氮储量、有效养分含量。为实现小麦高产,生物炭施用量以15 000 kg/hm~2为最佳。


月季红双喜花瓣变色的化学基础及比较转录组分析
《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月季(Rosa hybrida)花色丰富,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月季红双喜因其花瓣的变色特性而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该研究通过类黄酮和类胡萝 卜素靶向代谢并结合转录组分析,发现红双喜的黄色花瓣呈色主要源于叶绿素、类胡萝 卜素以及类黄酮的积累,红色花瓣呈色主要是花青素苷积累增加且糖苷化的结果.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CHI、ANS和UFGT,以及R2R3-MYB家族的AN2-like成员在红色花瓣中的强烈表达是花青素苷积累的分子基础;类胡萝 卜素成分改变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在红双喜花瓣变色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并且miRNA156可能参与其调控过程.该研究揭示了月季红双喜花瓣变色的分子和化学基础,研究结果为观赏植物花色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