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SCI(精确检索)
209条记录
基于数据分割与主成分分析的LAI遥感估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叶面积指数(LAI)经典统计反演模型存在估算效果不理想以及反演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农学物候的数据分割与主成分分析结合的遥感估算方法.综合了原始光谱和微分(或差分)光谱主成分信息作为自变量,融入了以农学物候为先验的数据分割思想,并引入了多尺度建模方式参与反演过程.以冬小麦为实验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既能有效地提高整体估算精度,又能显著地改善数据饱和问题,且在全样本遍历时体现了稳定鲁棒性.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PCA) 农学物候 数据分割 多尺度建模 叶面积指数(L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小波变换和高斯拟合的在线谱图综合处理方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小型移动式现场在线检测技术是分析仪器发展的新领域。针对复杂工作环境中谱图存在强噪声干扰、谱峰重叠、不规则峰形等严重影响仪器的定性和定量准确度的瓶颈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高斯拟合相结合的谱图在线综合处理方法,用自研的仪器对甲苯和全氟三丁胺两种典型化合物的谱图进行了处理,并与实验室分析仪器普遍应用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强噪声干扰、谱峰重叠、不规则峰形问题,提高仪器的定性和定量准确性,同时能够实现数据压缩,满足仪器的在线实时检测要求。综合方法处理甲苯特征峰的平均信噪比(SNR)较移动平滑方法提高了1.3倍,峰位误差ΔM降低了3.6倍,处理全氟三丁胺谱图的数据压缩比为197∶1。

关键词: 小波变换 高斯拟合 信号去噪 谱图处理 数据压缩 现场在线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近地成像高光谱估算玉米叶绿素含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图谱合一的近地成像高光谱是现代数字农业对田块尺度的作物长势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管理的需要,是促进农业定量遥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自主研制的田间扫描成像光谱仪近地获得盆栽和大田玉米的冠层高光谱影像,从影像中精确提取玉米不同层位的叶片反射光谱并计算TCARI,OSA-VI,CARI,NDVI等多种光谱植被指数,构建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光谱指数MCARI/OSAVI构建的玉米植株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样本预测的决定系数R2=0.88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为1.8。研究表明,成像光谱仪在微观尺度上的作物组分光谱信息探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成像高光谱 植被指数 玉米 叶绿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叶片胁迫状态下的高光谱图像特征分析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在遭受各种胁迫下的长势及健康诊断是精细农业操作的重要环节。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图谱合一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叶片尺度的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成像光谱仪,采集遭受养分、病虫害胁迫的小麦叶片高光谱图像,利用逐像素平均法增强光谱特征,根据反射率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高光谱能够反映不同叶位叶片的养分差异,还能利用成像图直观地进行作物养分胁迫程度判断;利用成像光谱仪2 nm的光谱分辨率和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在作物感染病害时,既可定量每个叶片的病斑个数,又能定性地分析感染面积对叶片造成的影响;在作物遭受虫害时,可对蚜虫群体甚至单个蚜虫的光谱信息进行提取,这为定量研究蚜虫对小麦叶片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手段。上述结果充分说明成像高光谱在作物长势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特征分析 胁迫 小麦叶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红边位置提取验证成像与非成像高光谱数据的一致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量遥感是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作物组分信息解析是农业定量遥感的研究热点,而成像高光谱技术为解决微观尺度的作物组分信息探测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利用成像光谱仪(pushbroom imagingspectrometer,PIS)与地物光谱仪(FieldSpec ProFR2500,ASD)同步收集冬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反射光谱,通过不同算法提取PIS与ASD数据的红边位置,验证成像光谱数据的精度。结果表明:(1)PIS与ASD原始光谱数据在红边区间(670~740 nm)有很高的吻合度;(2)从室内光谱(玉米叶片)红边位置的提取结果看,两仪器提取的红边位置都集中在700~720 nm;(3)从室外光谱(小麦叶片)红边位置的提取结果看,PIS与ASD数据提取结果有差异,PIS数据的红边位置在760 nm处,而ASD数据的红边位置在720 nm处,这种差异主要是成像光谱数据受氧气吸收的影响较大所致;(4)PIS与ASD的红边变幅不同,但趋势相同。以上结论为成像光谱数据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红边位置 成像高光谱 玉米 冬小麦 叶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光谱曲线特征参数与水稻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光谱信息检测作物叶绿素含量信息是田间作物长势诊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利用水稻光谱和叶绿素含量田间实测数据,从作物叶绿素含量不同,光谱曲线峰谷波形有"高矮胖瘦"形态变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光谱曲线峰谷波形中特征边的上升、下降速率以及组成峰谷波形两边的夹角等新型特征量,利用归一化光谱信息,分析了这些变量与水稻叶绿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可见光波段范围520~740nm之间的归一化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间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2)绿峰反射光谱曲线特征边的变化速率及绿峰两边的夹角等变量与水稻叶绿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利用这些新型变量开展叶绿素含量高光谱无损监测成为可能,这将为利用高光谱信息开展作物长势与营养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光谱曲线特征 变化速率 夹角 叶绿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相似塑料材料的显微近、中红外成像方法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显微近、中红外成像不仅可以获得样品的光谱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样品的空间分布信息,这是传统的近、中红外光谱分析所无法比拟的。该文以外观非常相似的聚乙烯膜(材料Ⅰ)和封口膜(材料Ⅱ)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样品的显微近、中红外图像。针对两种材料进行化学成像和相关光谱成像,比较并讨论了每种材料的两种成像方法。结果表明,材料Ⅱ的显微近、中红外化学成像中,两种材料化学成像值相差分别为0.004 8和0.254 8;材料Ⅰ的显微近、中红外化学成像中,两种材料化学成像值相差分别为0.002 6和0.326 5;近、中红外谱区的显微成像皆可得到两种材料清晰的成像,从而可区分两种材料。对两种材料相关光谱成像的研究表明,分别以两种材料的近、中红外光谱作为参比光谱的相关光谱成像可以明显地区分两种材料,成像结果较清晰;显微中红外相关光谱成像中,两种材料的光谱和参比光谱的相关系数差异大于0.12,成像结果更清晰;而显微近红外相关光谱成像图可利用图像中两种材料光谱和参比光谱相关系数的细微差异区分两种材料。该研究为农产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快速判别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显微近、中红外成像分辨不同材料提供一定的成像方法参考。

关键词: 化学成像 显微近红外成像 显微中红外成像 塑料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组轮状病毒多个结构蛋白抗原表位的串联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检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北京腹泻婴儿粪便提取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T114株)的RNA中,克隆到轮状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4,vp6和vp7的全长cDNA,对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和可能的抗原表位肽进行了预测,选择了RV主要抗原蛋白VP7、VP6和VP4的4个抗原表位肽,通过人工合成DNA的方式将这些抗原表位肽基因串联融合成一个阅读框RME(rotavirus multipleepitopes,RME)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大肠杆菌表达的RME在ELISA反应中可被RV多克隆抗体识别,纯化的RME蛋白注射免疫小鼠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高滴度的同源氨基酸序列特异抗体和人RV抗体,其中针对RME的IgG抗体滴度达到l∶40 000,针对单个抗原表位EV7、EV6和EV4的IgG抗体滴度达l∶10 000~l∶20 000,针对RV Wa株的IgG抗体滴度较低为l∶2 500,但能特异地中和该病毒对MAC145细胞的侵染.上述结果为新型R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论据和基础.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基因工程疫苗 多价抗原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外显微成像技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方法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刚刚起步,而在国内这项技术还未被广泛认识。它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图谱合一、微区化、可视化、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等优点。文章概述了红外显微成像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重点介绍了其在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法庭科学、材料学、营养饲料学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难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红外 显微成像 光谱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与涩柿内部可溶性单宁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测量涩柿内部指标可溶性单宁的应用价值。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域(570~1 848 nm),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数学建模算法、不同导数处理方法和不同散射及标准化处理的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改进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一阶导处理和去散射处理所建涩柿可溶性单宁定标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其定标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和预测相关系数(R2p)分别为0.722 7和0.678 5,定标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48 4和0.176 3。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涩柿可溶性单宁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涩柿 可溶性单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