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夏防沙治沙应关注的几个科学问题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交汇地带,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为寒冷气流南下之要冲,夏季为东南季风西行的末梢,形成较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


宁夏干旱风沙区夯土砖土复合墙体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宁夏干旱风沙区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能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温室外温度、温室内温度、温室内土壤温度和温室墙体温度日变化及各种温度之间相关性分析得出,日光温室内部温度变化呈现非标准正弦曲线变化规律,在温室内温度下降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即急速下降阶段和缓慢下降阶段,急速下降阶段(14 :00 -18 :00)主要是由于下午光照强度降低所引起的,缓慢下降阶段(18 :00 -次日9 :00)主要是由于室内温度降到低于土壤温度和墙体温度时,土壤及墙体开始缓慢放热,缓解由缺少光照所引起的温度急速下降;墙体温度变化与土壤温度变化趋于同步,同时受温室外部温度影响较大;通过本研究得出在西北干旱风沙区日光温室墙体采用砖土复合结构,内部土墙1 .5 m高度处以90 cm厚度为宜。


柠条粉作基质对西瓜幼苗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柠条粉作为育苗基质对西瓜幼苗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确定柠条粉作为育苗基质的可行性,进而为柠条资源后续产业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壮苗二号"育苗基质为对照,通过基质理化性状、幼苗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柠条粉基质育苗效果。结果表明:柠条粉基质与壮苗二号基质在物理性状方面基本一致,柠条粉基质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壮苗二号基质;在育苗方面,两种基质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叶片数、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全株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全株干质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趋于一致,且柠条粉基质幼苗壮苗指数高于壮苗二号基质幼苗壮苗指数9.76%,同时柠条粉基质幼苗光能利用效率略高于壮苗二号基质幼苗。柠条粉基质完全具备取代以草炭为原料的现有育苗基质的潜能,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设施瓜菜工厂化育苗基质进行开发、利用。
关键词: 干旱区 基质 生长 柠条 育苗 叶绿素荧光 生态效应


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为甘草规范化种植中吡虫啉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灌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依推荐剂量设1次和2次施药处理,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样品经盐酸溶液和甲醇提取及氯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净化后,采用AgilentHPLC-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对吡虫啉在甘草根部及其根际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残留动态进行分析。【结果】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低检出量为7.49×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3.75μg/kg。标准品不同进样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进样量为0.1~10μg/mL时,吡虫啉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75.4%~90.4%,相对差标准为7.01%~8.13%,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吡虫啉的添加回收率为82.7%~93.6%,相对差标准为3.97%~5.1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其半衰期分别为5.44和5.63d;吡虫啉1次施药60d后,甘草中的残留低于最低检测浓度,土壤中的残留仅为0.009mg/kg;2次施药后53d,甘草中的残留量为0.013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95mg/kg。【结论】依据欧盟制定的"未纳入标准的农药均不得检出"的规定,建议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甘草上宜采用1次施药,且施药期距采收期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0d。


草地枯落物分解研究进展及展望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枯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枯死后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除冠层外,大气与矿质土壤层、植物根系层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另一介质,在生态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型家畜等草食性动物退出草地生态系统后,枯落物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调节枢纽。近年来,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枯落物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文章在综述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草地枯落物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其进行了准确定义;归纳出了尼龙网袋法、室内分解培养法、现量估算法和同位素法等多种草地枯落物分解方法,并就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分解率概算模型、时间衰减模型、影响因子关系模型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枯落物的分解是由淋溶、自然粉碎和代谢等3个主要作用,碎屑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等2种不同的食物链共同组成的复杂过程。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探索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碳循环微观机理,以及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未来草地枯落物研究工作的重点。


不同改良剂对宁夏地区盐碱土土壤结构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玉米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大兴墩村的盐碱土在施用硫磺、有机肥、石膏、PAM等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类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随之增加,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与水分利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当地盐碱土的改良;硫磺的最佳用量确定为在30.45g/盆,并需要注意土壤通气性,防止发生反硫化作用,对玉米根系产生毒害;综合而言,PAM改良效果最佳,其次是石膏和S3处理。


枸杞花药培养若干影响因子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杞1号、大麻叶、0207、蒙杞1号4种枸杞花药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枸杞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胚状体发生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枸杞花药培养对基因型有很大的依赖性,宁杞1号是较容易培养的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本培养基对枸杞花药培养的影响很大,1.0 mg/L 6-BA与0.1 mg/L NAA组合有利于胚状体的产生,1.0 mg/L 6-BA与0.5 mg/L 2,4-D组合适合于愈伤组织的诱导,MS培养基比B5培养基更适合枸杞花药培养;花药经过0.3%甘露醇预处理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培养基中添加1.0 g/L活性炭、花药32℃热激处理24 h有利于枸杞胚状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