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盐池县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建盐池县粮食总产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对盐池县25 a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与评价:影响单产的主要5个主成分,因子1由投入因子决定;因子2由光温因子决定;因子3由生育期因子决定;因子4由降水量因子决定;因子5主要由风害因子决定。各因子各自占的比例分别为38.755 9%、17.985 2%、10.872 8%、11.888 4%、10.479 9%,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主要是依靠第一因子。总体评价最好为2004年,最差为1984年。并针对盐池县粮食总产量发展的现状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防治甘草萤叶甲生物源农药筛选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昆虫知识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 Weise的生物药剂,采用多种生物源药剂,通过室内、田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萤叶甲对0.5%黎芦碱SL的敏感性最高,LD50为0.139mg/L,0.3%印楝素EC、L2、1%苦参碱SL、L1依次递减,LD50分别为0.457,1.352,2.014和2.251mg/L,均高于其他药剂。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黎芦碱药后21d对甘草萤叶甲的防效最高,为100%,苦参碱、印楝素次之,均为86.67%,L2、L1的分别为66.67%和40%;对非靶标害虫小绿叶蝉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药后21d防效L1较低,为56.67%,其他防效均高于68.89%;对田间天敌多异瓢虫和中华草蛉的安全性,除黎芦碱外,印楝素、苦参碱、L2、L1均较好,药后21d校正虫口减退率最高为57.14%;另外,苦参碱药后各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最高,为2.93,印楝素次之,为2.88,藜芦碱、L1、L2依次递减,分别为2.45,2.43和2.07。因此,印楝素、苦参碱是防治甘草萤叶甲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 甘草萤叶甲 生物源农药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生物多样性


SSR标记对宁单11种子纯度的鉴定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选用24对引物,以杂交玉米宁单11杂交种子及其父母本为实验材料,对宁单11种子纯度进行鉴定。通过带型分析,筛选出在杂交种中呈现清晰且双亲互补带型的特异性引物,并依据特异性引物的筛选标记结果对抽样批次的宁单11种子样本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phi034、phi080、umc1638、bnlg439、bnlg1792五对SSR引物可用于玉米杂交种宁单11种子纯度鉴定。


北方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的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馒头品质是中国小麦改良的重要目标,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方法是有效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目的为研究实验室北方馒头品质评价方法。【方法】25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分别种植于黑龙江、宁夏、新疆和甘肃,采用机制方法加工北方馒头,用国标GB/T17320-1998和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BRI)馒头品质评价方法进行品质评分,以比较2种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的异同。【结果】BRI评价方法中的压缩张弛性(SR)与国标馒头评分中体积、比容、弹性及总评分呈正相关(r=0.60—0.72),可作为馒头品质评价的有效指标。BRI总评分与国标总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66,P<0.01),但其总评分值相对较低。【结论】BRI馒头品质评价方法能更好区别不同筋力馒头品质间的差异,且较为客观、易操作,可以用来有效评价中国北方馒头。质构仪压缩张弛性可以较好地反映馒头的适口性,能对馒头品质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基于国标和BRI方法,研究提出了新的馒头品质评价标准。
青铜峡灌区水稻田化肥氮去向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铜峡灌区是我国古老的特大型灌区和粮食主产区之一,灌区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已经导致化肥氮向水体流失.用15N示踪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青铜峡引黄灌区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化肥氮素去向.结果表明,施氮量为当地习惯施氮300kg.hm-2时,水稻吸收的化肥氮在籽粒中最多,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3%,吸收的土壤氮约占52.63%;作物中的回收率为27.90%,在0~90cm土壤中的残留率为23.31%,作物-土壤体系中的回收率为51.21%,氮肥的损失率为48.79%;氮肥除了被当季作物吸收和部分以矿质氮残留在土壤中外,灌区19×104hm2的水稻田化肥氮年流失量为2.78×104t,生产1000kg水稻(净籽粒),排放纯氮20.17kg;在0~90cm土壤层中均有化肥氮残留,残留化肥氮主要富集在表层0~30cm,在60~90cm检测到化肥氮,说明青铜峡引黄灌区在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当季的化肥氮淋溶到90cm以下,成为浅层地下水的潜在污染源.
关键词: 灌区 水稻田 化肥氮去向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
基于GIS的瓜蚜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模拟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西甜瓜瓜蚜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模型的普通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瓜蚜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瓜蚜数量在不同发生时期(初发期、盛发期和盛末期)均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空间结构,其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型或高斯型,田间种群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时期的聚集程度(1-变异程度)均大于45%,空间相关范围在10.37~29.11 km,空间变异主要受空间自相关影响;空间分布模拟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模拟不同时期瓜蚜种群的动态变化,易于确定瓜蚜的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磷流失特征初探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引黄灌区选择相对封闭灌排体系作为试验监测区,通过2年在作物灌溉期间对试验监测区的灌排水中氮磷的跟踪监测,研究了该区域氮、磷流失,分析了支渠灌溉水、支沟排水中的氮磷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06年种稻区的氮磷流失明显高于2007年的稻旱区,稻区氮的流失负荷15.2kg·hm-2,磷的流失负荷6.9kg·hm-2;稻区比稻旱区氮磷流失严重,稻区总氮变幅在0.32~8.22mg·L-1,总磷变幅在0.012~0.921mg·L-1,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指标;稻区支沟排水中氮磷组分变化与稻旱区一致,氮都是以硝态氮为主,磷以溶解性总磷和颗粒磷为主,支沟排水中的硝态氮动态变化与总氮变化一致,颗粒磷与总磷动态变化一致,均为前期颗粒磷含量较高,中后期较低,可溶性总磷与之相反;灌溉前期支沟排水中氮磷流失严重的几个时期,均是在各种作物施肥7~10d后,尤其氮、硝态氮流失严重,后期支沟排水中氮磷流失是由于传统的不合理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灌溉水养分含量迁移到排水中,造成支沟排水氮磷流失加重。结合宁夏引黄灌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在作物灌溉期间非点源污染产生过程及污染特点,为该地区非点源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脱硫渣、改良剂及不同有机物改良盐碱地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与不施脱硫渣的基础上,研究施糠醛渣、生物有机肥、腐殖酸、秸秆、农家肥的改土效果。研究表明:施脱硫渣0.9 t/667 m2,可将强碱性土(pH8.87)改良为微碱性土(pH 7.96),同时提高养分有效性,使速效氮、磷从31.5和3.0 mg/kg提高到38.6和5.4 mg/kg。较不施脱硫渣枸杞平均增产20.8%,其中以糠醛渣效果最优;不施脱硫渣,各有机物改碱效果较差。盐土上在施脱硫渣0.4 t/667 m2的基础上再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10 g/kg左右,施脱硫渣可使土壤脱盐至中盐渍化,脱盐率达66.6%,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虽不能继续提高脱盐率,但可明显的提高枸杞产量,羊粪+秸秆产量增产50.4%。强碱性土(pH 8.88)在施脱硫渣的基础上,施"改良剂、改良剂+化肥、改良剂+有机肥"等试验表明:施脱硫渣可使土壤降至轻碱性土,pH下降0.7,脱盐率34.1%,同时可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不施脱硫渣改良剂等处理改良效果微弱,pH仅降0.3个单位,积盐率53.8%,施脱硫渣增产率21.66%,单施改良剂等措施增产作用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