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抗生反应及植株体内化学成分与抗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反应中,抗性品种Ptb33、N22、Mudgo、包选2号、南京14、HA79317使白背飞虱取食量减少、成活率降低、繁殖少、发育慢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和白背飞虱取食率极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0.916。抗、感植株体内单宁、草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次生代谢物苯酚含量却差异明显。因此,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等含量低和苯酚含量高可能是抗生性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水稻 代谢物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注入对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及愈伤组织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Ar+、Zn2+离子分不同辐射能量,对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种子 进行离子注入,研究低能量状态下激发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N+、Ar+、Zn2+离子注 入处理后,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率均有下降。其中Ar+处理组种子萌发率高于对照组。由无 菌苗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及其生理活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愈伤组织SOD、POD、CAT活性进 行测定,发现这3种离子注入种子处理后愈伤组织的SOD、POD、CAT活性一般都低于未处 理的对照组。其中Zn2+注入处理后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三角叶滨藜 愈伤组织 离子注入 种子萌发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 ,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 ,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 ,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 ,由 1对基因控制 ,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 ,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在产量比较试验中 ,花叶杂交组合 (宁A6×T1 0 2 )产量 3 1 95kg/hm2 ,比对照宁油 1 0号增产 1 0 .94 % ,有生产应用价值。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花叶性状 遗传 育种 杂种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移栽油菜田杂草防治阈期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多点试验,建立移栽油菜栽后有草或无草天数与油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了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阈期。结果表明:油菜栽后有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26.09/(1+43.35e~(-0.0417x)),栽后无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0.00001+26.52e~(-0.0227x)。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闽期约为栽后41~96d,相当于油菜全生育期的19.5%~45.7%,油菜处于7~9叶期,此前田间杂草的发生量占总量的90%左右。在此阈期内保持田间无草,既能保证杂草造成的减产率低于3%,又能充分发挥杂草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油菜 杂草 防治阈期 减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尔山羊细管冷冻精液保护液保存效果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 4种波尔山羊细管冷冻精液保护液保存效果对比试验 ,筛选出稀释后精子活力、解冻后精子活力及解冻后室温保存 12 h精子活力较好的保护液 ,并且用于细管冷冻精液的批量生产和推广。

关键词: 波尔山羊 细管冷冻精液 保护液 保存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 1996~ 2 0 0 0年 2 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 (系 )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 94 4 4、962 18、镇稻 2 72、汕优抗 63、汕优 0 84、金优 63、10 9、70 1、70 5 7、95 10、9619、5 172、92 13 3、扬粳 70 5 7、泗稻 98 3 789、新 10 8、镇稻 99、4 4 / 15 7、95 2 2等品种 ,其中 95 10、95 2 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 3 6 4 %、2 7 3 %和 4 3 3 %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 67 2 %、71 4 %和 72 2 %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 173菌株 (致病型Ⅳ )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品种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李品种授粉试验

中国果树 2001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粳稻新品种南粳38的选育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南粳 38 (原名南京 72 0 31)是以一个籼粳交的中间品系 4 5 115 - 2 (R4 0 5 / Si- pi6 810 32 / /UPR130 - 80 )作母本 ,与引进的日本品种静千子千米作父本进行杂交 ,经多代选育而成的一个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叶形态好 ,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产量水平稳定 ,一般都能达到 6 0 0 kg/亩以上 ,抗病抗逆能力较强 ,稻米品质较优 ,适口性较好 ,适合城乡人民的消费需求。其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为 :适期播种 ,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 ,优化群体结构 ;科学肥水运筹 ,提高群体质量 ;及时防病治虫 ,确保高产稳产。

关键词: 中粳稻 南粳38 选育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棉铃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

棉花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多元回归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 3 0个陆地棉杂交组合棉铃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铃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 1 )陆地棉品种间 F1的棉铃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单铃重、单铃种子数、铃容重和结子效率的竞争优势较大 ,分别为 2 5. 70 %、 1 7. 58%、 1 6 . 6 9%和- 1 3 .6 1 % ,而中亲优势以单铃种子数、结子效率、单铃重和铃容重居前 ,分别为 1 1 .93 %、7.73 %、5.1 4%和 - 1 0 .56 %。 ( 2 )铃容重、铃体积和单铃种子数的偏相关系数为达极显著水平 ,在竞争优势和中亲优势中 ,三性状的合计相对决定度分别占总决定度的 6 9.0 6 %和 71 .0 7%。 ( 3 )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找出了影响铃重杂种优势的三个主要性状 ,按其直接效应大小依次为铃容重 >铃体积 >单铃种子数。单铃种子数通过铃容重和铃体积对铃重的间接效应较大 ,故其净效应居首位。 ( 4 )根据灰色关联度排序 ,对铃重杂种优势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单铃种子数的杂种优势 ,其它影响较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子效率 >铃容重 >铃体积

关键词: 陆地棉 棉铃性状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氟虫腈(商品名为锐劲特Regent)对三化螟的内吸杀虫活性、杀卵活性、持效期和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以及对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氟虫腈由水稻根和茎叶内吸传导对三化螟的杀虫活性高,根和茎叶的内吸对初孵蚁螟的LC_(50)值分别为29.12和13.07mg/L;(2)持效期长,50mg/L氟虫腈药后10d和15d对接三化螟初孵蚁螟的防效仍达92.1%和87.2%,而甲胺磷1000mg/L药后3d的防效即降为0;(3)对三化螟的杀卵效果较差,100mg/L的杀卵效果仅为30.3%,极显著低于500mg/L三唑磷的杀卵效果(95.26%);(4)对褐飞虱的综合活性高,对3龄若虫的LC_(50)值为10.52mg/L;(5)在江苏高淳、丹阳等地的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0.3、0.45、0.75L/hm~2分别有效控制白背飞虱、三化螟枯心、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白穗和褐飞虱;(6)氟虫腈对以狼蛛为代表的稻田蜘蛛杀伤力大,但对螟卵内赤眼蜂幼期较安全。

关键词: 氟虫腈 水稻害虫 天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