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TP、TN、PO43--P、NO3--N、NO2--N、NH4+-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H4+-N在各测定时间的去除率在25.58%~50.82%之间变化,平均去除率为38.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2--N、NO3--N、PO43--P、TN、TP和CODMn去除率分别在16.95%~45.45%、25.23%~48.48%、18.37%~52.43%、19.47%~49.39%、12.24%~50.00%和31.88%~49.63%之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和41.21%,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83.49%。各测定时间的出水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明显低于进水。认为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降低该水域的捕捞强度以减小对鱼类的捕捞压力,同时还需要减少近海的水环境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途径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引起养殖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在过去的10年中,各国学者不断地寻找预防和控制WSSV感染的方法及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和抗体与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免疫增强剂、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遗传育种、RNAi等几种方法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发抗WSSV药物和饵料,更有效地防治WSSV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6项免疫相关组分的估计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科学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量研究证明,血液中的某些免疫组分在对虾抗病和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精确的估计这些性状的遗传参数,特别是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对开展遗传育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建立了中国对虾51个全同胞家系(分别是23个父本亲虾和51个母本亲虾的后代),并养殖到平均体重7.64g,每个家系随机取15尾满足条件的对虾抽取血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了765尾对虾个体血清中的总蛋白浓度(PC)、氧合血蓝蛋白浓度(HC)、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液中与免疫相关性状的活性,并以最优线性无偏估计(BLUP)理论为基础,计算了上述6项免疫相关组分的估计遗传力、各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显示,当中国对虾平均体重7.64g时,血清中上述6项免疫组分的正常含量分别是(153.88±1.65)mg/mL,(36.04±0.71)U/mL,(165.24±4.93)U/mL,(333.33±2.74)U/mL,(52.51±2.15)U/100mL和(61.68±2.61)U/100mL.并且雌雄中国对虾6种免疫相关组分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6项血液免疫相关组分的遗传力估计值(h2)分别是0.00±0.13,0.09±0.22,0.03±0.20,0.30±0.20,0.63±0.32和0.39±0.25.对遗传参数剖分结果同时显示,在不同缸中隔离养殖对虾对家系间个体的影响很大,6项血液免疫相关组分除加性遗传以外的共同环境效应(c2)分别为0.10±0.06,0.20±0.11,0.21±0.10,0.00±0.00,0.02±0.01和0.04±0.01.本研究中,除SOD活性外,几乎所有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虾血液中某些免疫相关组分的遗传力估计值很低,但是大多数免疫性状通过选择育种能够得到改善,从而使选育群体抗病和抗逆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估计遗传力 遗传相关 表型相关 免疫 血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霉素在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残留情况的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土霉素在凡纳滨对虾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在24—30℃水温中,将土霉素添加到饲料中,以每天喂养土霉素100mg.kg-1的剂量,连续喂养10d,停药后每隔一定时间抽样检测土霉素残留量,同时作不加药喂养对比试验,测定并分析凡纳滨对虾组织中土霉素的残留量。实验结果表明,停止喂养土霉素10d后,虾肉中土霉素残留量只有66.78μg.kg-1,低于我国现行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安全限量要求,可供人安全食用。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土霉素 停药期 残留 代谢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ABC曲线评价工程条件下杭州湾周围海域环境变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年和2003—2005年4个年度的2月、5月和8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0个取样站12个航次的底上动物调查,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分析表明,2001年2月、5月和8月群落属于中度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交叉;2003年2月、5月和8月的群落结构中,2003年2月群落的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为中度干扰条件下的群落,2003年5月和8月,丰度曲线位于生物量曲线之上,属于群落整体受到干扰条件下的ABC曲线;从2004年2月、5月和8月到2005年2月、5月和8月群落ABC曲线结构可知,丰度曲线皆位于生物量曲线之上,群落整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洋山港工程于2002年6月开工,工程前的底上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开工后,从2003年到2005年的2、5和8月,群落结构总体受到较大干扰,说明工程对所研究区域总体有干扰影响,群落在2003年到2005年的ABC曲线与2001年的相比,差异较大,受工程建设干扰的程度加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获得cDNA全长序列2 365 bp,其中3’非编码区域(UTR)为318 bp,5’UTR为8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39 kD,理论等电点为5.22,并含有3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DLGTTYS、DLGGGTFD和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的相似性高达86%以上,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与牡蛎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高温、高盐刺激后,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hsp70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高温刺激的表达量高于高盐刺激,高温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消化腺、外套膜、肌肉、性腺,高盐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外套膜、肌肉、消化腺、性腺,表明HSP70参与了机体对刺激的应答过程。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合浦珠母贝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热休克蛋白HSP70 同源克隆 体内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细胞生物学杂志 》 2007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施氏鲟(Amursturgeon,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肝脏、脾脏、肾脏、鳍条和心脏组织的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2~3天左右可见组织块周围有成纤维样细胞迁出,10天左右组织块周围形成单层细胞。对原代培养的单层细胞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后传代培养,建立了可连续传代的施氏鲟肝脏、脾脏、肾脏、心脏组织细胞系。初步确立施氏鲟细胞培养的条件,培养基为MEME,培养温度为25℃,血清浓度为20%。对传代培养细胞以二甲基亚砜为保护剂在液氮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可连续传代培养。施氏鲟细胞离体培养为开展鲟鱼病毒病和遗传资源保存研究提供了重要试验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