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株致病性哈维氏弧茵胞外产物的特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从哈维氏弧菌EcGY020401株和SpGY020601株培养物中提取其胞外产物,并对胞外产物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株哈维氏弧菌的胞外产物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对鲫鱼的半致死剂量LJ50为7.1g蛋白/g鱼体重;均具有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而无脲酶和明胶酶活性;除EcGY020401株胞外产物对斜带石斑(Epinephelus coioides)红细胞有较强溶血作用外,对小鼠、鲫、人O型血等红细胞的溶血性都较弱或无;对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都具有细胞毒性.此外,经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对SpGY020601株的胞外产物中蛋白酶进行了初步提纯,SDS-PAGE分析得一分子量约为38Kda的蛋白酶,该蛋白酶对鲫鱼有致死毒性,半致死剂量为3.3g蛋白/g鱼体重.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胞外产物 溶血作用 细胞毒性 致病性 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酚、Cu~(2+)、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中华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苯酚、Cu2+、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8~12日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稚鱼的急性毒性,中华鲟稚鱼的全长为(2.36±0.10)cm,平均体重为0.07 g。结果表明:苯酚对中华鲟稚鱼24、48、72 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97(87~109)、83(73~95)、75(69~83)mg/L和71(64~80)mg/L;Cu2+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1(0.29~0.34)、0.20(0.15~0.27)、0.09(0.08~0.12)mg/L和0.07(0.06~0.10)mg/L;亚硝酸氮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7.05(6.22~8.03)、4.07(1.51~7.88)、3.10(2.07~4.34)mg/L和2.57(2.31~2.85)mg/L;非离子氨对中华鲟稚鱼的24、48、72 h和96 h的LC50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7(0.64~1.07)、0.52(0.44~0.67)、0.43(0.40~0.54)mg/L和0.39(0.30~0.45)mg/L。126 mg/L苯酚浓度组中,中华鲟稚鱼的心率(119±10次/min,n=10)明显快于对照组(106±5次/min,n=10)(P<0.05);0.4 mg/L Cu2+浓度组中,稚鱼的心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20.30 mg/L亚硝酸氮和29.20 mg/L总氨氮浓度组中,鱼的心率分别为(112±4)次/min和(112±7)次/min,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关键词: 中华鲟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苯酚 Cu2+ 亚硝酸盐 总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生化指标
《水产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1-5龄5个年龄组的人工养殖史氏鲟血液的总蛋白、血脂、血糖、血清酶和无机离子等共22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龄史氏鲟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5龄史氏鲟GLB最高,且与1-4龄组有显著性差异。1-4龄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间无差异,5龄组A/G值显著降低,并与1-4龄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逐渐升高,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5),5龄HDL-C与1-4龄有显著性差异。所有年龄组中甘油三脂(TRIG)无显著性差异。1-4龄组血糖(G)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G含量显著降低。尿素氮(BUN)与年龄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0.3627),但相关性不显著(P=0.0815>0.05)。CREA与年龄呈正线性相关(R=0.4154,P=0.0389)。1-4龄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性差异,5龄最高。1-4龄组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无显著性差异,5龄组显著升高,与1-4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年龄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Y)无显著性差异。1龄组钠离子(Na+)最低,并与2-5龄组有显著性差异,2-5龄组中的Na+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中钾(K+)、氯(Cl-)、镁(Mg2+)无显著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鳗鱼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变化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多学科综合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1991年等相关历史资料,从体长组成、集群特征、年龄结构、性腺成熟度、性成熟系数、性比、摄食强度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鳃鱼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鳃鱼生殖群体全长组成范围为6~16CM,优势长度9~12CM,长度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生殖群体组成趋向小型化;(2)生殖群体由1-4龄鱼组成,与1991年相比1龄鱼比例增加,生殖群体的平均年龄减小;(3)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鳃鱼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Ⅳ期、ⅤA期占优势,6月下旬Ⅳ期和ⅤA期比例减少,VB期和Ⅵ-Ⅳ期比例增加,7月上旬Ⅳ-Ⅲ期和Ⅳ-Ⅱ期比例占优势,盛产期结束;(4)鳃鱼生殖期间摄食强度较弱,空胃率超过60%.(5)生殖群体按个体大小集群产卵,各群聚优势长度组成存在明显差别,性腺发育程度不一致.该文还对鲤鱼资源衰退给生殖群体结构和种群补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鳀(ENGRAULISJAPONICUS) 生殖群体 年际变化 山东半岛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中国的海洋鱼、贝类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幅度增长,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自身污染加剧、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海水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在改善水质,促进健康品种养殖方面展示了良好前景.分析研究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挖掘海水养殖潜力,推动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针对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对海水健康养殖的发展构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花鲈胚胎干细胞株的建立及其体外分化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基因(PCMV-EGFP)为报告基因,用GENEJAMMER、GENEJUICE和METAFECTENE三种脂质体介导花鲈胚胎干细胞(LJES1)的基因转移.实验发现,GENEJAMMER介导的细胞转化效率最高,高达27.3%,其余分别为12.1%和5.3%.转移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LJES1细胞经过药物筛选和单克隆化培养,获得了表达GFP基因的阳性克隆细胞株,经PCR对GFP阳性细胞株的基因组DNA及提取的RNA扩增,获得了目的条带,证实了GFP基因已经整合到LJES1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获得了正常的表达.通过体外诱导,GFP阳性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用悬滴法培养获得了GFP阳性细胞的拟胚体,证实了经过长期的药物筛选后,LJES1细胞仍然保持着发育的多能性.这一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海水鱼类胚胎干细胞进行遗传操作及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选择性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三个牙鲆群体各30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普通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6,显著高于感病群体的5.80,略高于抗病群体的7.2.普通群体的10个位点的平均基因型数为11.4,而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分别只有8.3和9.0.普通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7,略高于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的3.78和3.72.普通群体10个位点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平均频率值为0.388,而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分别为0.407和0.425.普通群体低频等位基因(0-0.05)总共有27个,而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分别只有15个和19个.普通群体共得到14个私有等位基因,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仅各得到3个等位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了感病群体和抗病群体两个选择性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群体不同世代间的AFLP分析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7对AFLP引物组合检测了中国对虾连续五代选育群体基因组DNA的遗传结构,根据AFLP分析结果计算了选育世代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AFLP标记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检测效率,7对引物共产生500余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33.7个多态性标记,平均杂合度为0.0854~0.1025,非常适合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成为一个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