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苁蓉寄生对梭梭幼苗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寄生和未寄生肉苁蓉的梭梭为对象,分别测定其同化枝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定了2种条件下梭梭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2种处理的梭梭在6—9月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后降,且寄生肉苁蓉梭梭的保护酶活性在前期均高于未寄生的梭梭。梭梭在被肉苁蓉寄生后,MDA含量显著增加,且植株体内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可溶性糖含量却有所降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肉苁蓉的寄生给寄主梭梭造成了胁迫的环境,对寄主保护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系统产生了明显的伤害,并降低了寄主梭梭的抗旱性。


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方法的优化及抗源筛选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小麦抗全蚀病育种提供更有效的抗病鉴定方法和便于利用的抗源材料。【方法】以感病小麦品种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将小麦全蚀病(G.graminis var tritici)菌种制成菌饼或菌粒,设菌饼法、菌粒法、菌粒+菌饼法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调查统计病根率、严重度和病茎率,用于筛选有效的抗病鉴定方法;选择22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麦材料,采用优选出的抗病鉴定方法对其进行抗性鉴定,筛选便于利用的抗源材料。【结果】菌饼+菌粒法对宁春4号的致病力明显高于菌饼法和菌粒法,其病根率、严重度和病茎率分别达到100.0%,57.3%和28.6%。22个遗传背景不同的小麦材料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其中小麦-簇毛麦易位系Pm97033的抗病性最强,病根率和严重度分别为11.3%和5.4%;代换系Wan7107次之,病根率和严重度分别为21.4%和10.6%;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TH1)与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强于粗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代。【结论】菌饼+菌粒法是较佳的小麦抗全蚀病鉴定方法;TH1是一个很好的抗全蚀病育种材料。
西北粳稻花药离体培养与再生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稳定、高效的西北粳稻花药培养再生体系,以22个西北粳稻品种的花药为材料,N6和A4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激素、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花药离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西北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较大,参试材料中‘3279’的培养效果最好;A4培养基的培养效果优于N6;诱导愈伤组织中2,4-D浓度因基因型不同而不同,其范围在1~3 mg/L之间;花药培养以蔗糖为碳源时效果最好,而蔗糖浓度为60 g/L时培养效果最好;麦芽糖虽然有利于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但绿苗分化率较低。


宁夏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宁夏8个市县采集旱育秧立枯病病样550份,分离后获275株菌,分属8属真菌:①镰孢属(Fusari-um),占53.1%;②腐霉属(Pythium),占22.5%;③丝核属(Rhizoctom),占1.5%;④蠕孢属(Bipolaris),占2.5%;镰格孢菌(Alternaria)28株,占10.2%;青霉菌(Penicillium)13株,占4.7%;根霉菌(Rhizopus)9株,占3.3%;木霉菌5株,占1.8%。经对镰孢菌、腐霉菌、丝核菌致病性测定表明,不同病菌的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有一定差异。3个属的病菌均能引致稻苗的黄枯、青枯,并且伴随茎基部褐色病斑;引起矮化的是镰刀菌和腐霉菌;引起徒长的主要是镰刀菌。镰刀菌发病率75.4%,腐霉菌发病率41.5%,丝核菌发病率12.9%。
不同供钾水平对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惠农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芹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与对照比较各处理增产率在11.4%~19.1%之间;钾肥利用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在41.1%~53.9%之间,以施K量75 kg/hm2处理钾肥利用率最高。施钾量在225kg/hm2范围内,增施钾肥均可以提高芹菜的vC含量;施钾均可降低芹菜硝酸盐的浓度,各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6.2%、45.9%、18.9%、13.5%。扣除肥料投入成本,K150处理增收额和纯收入均为最高,分别是9700元/hm2和6800元/hm2。综合考虑芹菜的产量品质因素,当地芹菜合理的施钾量应为150 kg/hm2。


两种钾源对马铃薯养分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马铃薯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钾源(硫酸钾与氯化钾)对马铃薯养分累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马铃薯苗期与花期植株中钾的含量,马铃薯花期硫酸钾和氯化钾处理植株中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0%和3.5%。与对照比较,硫酸钾与氯化钾处理产量分别增产7.1%和12.0%,淀粉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4%和14.5%。两种钾源间比较,氯化钾处理要优于硫酸钾处理,氯化钾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于硫酸钾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可以用氯化钾肥料替代硫酸钾,不会对马铃薯产生负面影响,但用量不宜超过本试验条件下的90 kg/hm2。


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的风险性评估与防治策略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农田生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中,成灾性害虫爆发的事件多为群落内部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建立了枸杞害虫风险评估体系的2亚体系、5方面、14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并同时运用害虫风险指数法与经验公式法对宁夏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主要害虫进行了风险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自生园枸杞瘿螨、枸杞蚜虫、枸杞木虱为频发性成灾害虫,枸杞负泥虫、枸杞实蝇、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有机园频发性成灾害虫与自生园一致,枸杞裸蓟马、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化防园枸杞瘿螨、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枸杞裸蓟马为频发性成灾害虫,枸杞红瘿蚊、枸杞蛀果蛾为偶发性成灾害虫.对枸杞园害虫亚群落的分割为最优5分割,分别为萌芽期、盛发Ⅰ期、休眠期、盛发Ⅱ期和衰退期.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种群动态显著相关,说明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枸杞园害虫种群动态基本一致,每年均有两个建群期,一个指数增长期.综上确定萌芽期中后期至盛发Ⅰ期前期、盛发Ⅰ期中期、休眠期晚期至盛发Ⅱ期前期为最佳防治阶段,是控制害虫的关键时期.


不同价态离子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植物营养需要常见阳离子Fe3+、A l3+、Ca2+、Mg2+、K+、Na+,阴离子C l-、SO42-、CO32-、H2PO4-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阴、阳离子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种离子浓度的增加,保水剂的吸水倍率下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各种阳离子对保水剂D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A l3+>Fe3+>Mg2+>Ca2+>Na+>K+;对保水剂PRK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A l3+、Fe3+>Mg2+>Ca2+>Na+>K+。对这两种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得出的共同结论为:三价阳离子>二价阳离子>一价阳离子。各种阴离子对D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C l-、CO32->H2PO4-、SO42-;对PRKM吸水倍率影响的顺序为:C l-、CO32->SO42->H2PO4-。试验结果并没出现高价阴离子比低价阴离子对保水剂吸水倍率影响大的情况。


不同温度下多异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完成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在13,17,21,25,29和33℃6个温度处理下的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3℃下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为62.23d,而33℃时仅为10.92d;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13℃时最长,为71.39d,33℃时最短,为11.95d;各温度下净生殖率25℃时最大为31.42,13℃时最小为1.40;内禀增长力33℃时最高为0.21,13℃时最小为3.87×10-3;各温度下的稳定年龄组配29℃下最稳定,具体分布为:卵,36.54%;1龄,22.95%;2龄,7.56%;3龄,11.05%;4龄,10.11%;蛹,5.65%;成虫,6.13%。


基于3S技术编制大比例尺土壤养分图方法研究——以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地处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植业核心区为例,介绍基于3S技术的大比例尺土壤养分图制图过程,主要包括基于DGPS定位的网格取样法土壤样品采集、基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的样品分析、基于Quickbird遥感影像和ArcGis9平台的研究区边界和非耕地区域数字化、土壤养分数据库的建立及其与样点属性数据库的链接、基于Kriging方法的空间插值和土壤养分图绘制等过程。这一制图方法具有简捷、高效、准确、清晰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精准施肥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