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垦淡灰钙土磷肥后效研究初报
《土壤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灰钙土是宁夏重点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针对新垦淡灰钙土土壤速效P含量贫乏的问题,采取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垦淡灰钙土4年的玉米施磷效应,结果表明:新垦淡灰钙土施用磷肥不但当季玉米增产效果显著,而且连续3年磷肥残效也十分显著,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后效也增大。同时,增施磷肥可迅速提高土壤速效P含量,P2O5施用量为138.0、207.0、279.0、414.0kghm-2,当季土壤速效P含量较不施磷肥增加1.8mgkg-1~10.4mgkg-1,提高90%~520%。但在第2年~第4年不施磷肥的情况下,土壤速效P含量明显下降。


植物遗传转化中选择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标记基因在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标记基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选择标记基因安全性的策略。


1.65%氧苦·牛心朴子生物碱水剂毒理检验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照《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对1.65%氧苦.牛心朴子生物碱水剂进行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受试物对雄性和雌性经口LD50均>5000 mg/kg;对雄性和雌性大鼠经皮LD50均>2000 mg/kg;对试验兔急性皮肤刺激、眼刺激平均指数均为0;对豚鼠致敏率为0。因此,该受试物属低毒性、无刺激弱致敏物。
关键词: 1.65%氧苦.牛心朴子生物碱水剂 急性毒性试验 致敏试验


几种石灰性土壤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3种石灰性土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0~20 cm土层游离氨基酸(以N计,下同)含量为7.18、7.42、7.41 mg/kg,分别占可溶性有机氮(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土壤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占SON的比例有显著影响。林地有机层的游离氨基酸为10.95~25.47 mg/kg,约为林地0~20 cm土层(7.32 mg/kg)的2.5倍。林地(7.32 mg/kg)与农田0~20 cm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7.18 mg/kg)相当。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SON、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土壤肥力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游离氨基酸 SON(可溶性有机氮) 土壤养分


野生稻DNA导入后代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D3-60、2005D3-136和2005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D3-60/白皮稻和2005D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D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作物种类对中国2种典型土壤中铜锌有效性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不同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采集2种典型土壤——红壤和黄泥土,人工制成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的土壤(铜为50mg/kg、锌为200mg/kg),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了小麦、油菜、番茄和小白菜4种作物的生物量、铜锌浓度及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结果表明:(1)在2种土壤上,4种作物的生物量均小于没有污染的对照,且铜锌复合污染的作物生物量总体上比铜锌单一污染的低;(2)4种作物在红壤和黄泥土上种植对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影响的趋势一致,均为种植番茄后铜锌污染土壤的有效态铜、锌浓度最高,油菜和小白菜次之,小麦最低,即番茄>油菜和小白菜>小麦,与作物中铜、锌浓度以及富集系数的高低顺序完全相反;(3)对照、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pH变化均不甚明显;(4)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并不只是通过提高土壤pH来降低有效态铜、锌浓度,对铜锌的吸收富集作用是降低其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不同农艺措施下温室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日光温室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质量退化的问题,研究了5种不同的农艺处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菊花和番茄轮作、番茄嫁接2个处理对提高不同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显著;夏季石灰氮消毒处理对提高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效果显著;夏季填闲大葱对前季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后季作物。番茄产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可以作为设施蔬菜敏感的土壤酶学指标。在难以进行轮作的以番茄生产为主的地区,采取嫁接栽培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有条件轮作地区,采取食用菊花与番茄轮作,对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栽培效益方面有积极作用。


海原小茴香优良品种筛选及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海原引种不同产地(甘肃、内蒙和山西)高产优质小茴香与当地品种中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的差异性,为海原小茴香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以挥发油的收率(%)为指标,选择药材粉碎度(A)、加水量(B)、浸泡时间(C)、提取时间(D)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L9(34),确定小茴香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最佳提取方法提取引种海原不同产地小茴香品种中的挥发油,并结合GC-MS分别测定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及含量。结论:小茴香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是将药材粉碎40目,加水12倍,浸泡1h,提取9h;不同产地小茴香品种中挥发油含量不同,其顺序:山西>海原>甘肃>内蒙;不同产地小茴香品种中所含挥发油成分相同,但含量略有差异。


3种植物枯落物水提液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生长的作用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种主要草地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枯落物水提液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处理下,3种植物水提液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伸长和全株质量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长芒草和茵陈蒿水提液在高质量分数时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根质量有抑制作用,对根长影响不明显,达乌里胡枝子枯落物水提液仅在高质量分数下对其自身幼苗干质量和根长有显著影响。说明3种牧草的枯落物水提液对受体物种存在明显的抑制潜势,且对质量分数效应有敏感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