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地马铃薯根际补灌栽培最佳补灌时期及适宜补灌量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马铃薯水分亏缺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补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补灌,以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供水效率和产量最大;在块茎形成期以不同补水量实施补灌,在同时满足供水效率最高和产量最大的前提下,以3~4 kg/株的补灌量较适宜。旱地马铃薯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实现节水、增产和高效用水的目的。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发生的适宜生境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不同时期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分布插值图与生态气候图、数字高程图进行叠加,分析了苜蓿斑蚜密度与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斑蚜的分布和发生程度与气候、地貌和海拔密切相关,苜蓿斑蚜在研究区的适宜生境为海拔1440~2000m的半干旱平原区和半干旱丘陵区,最易暴发成灾的区域为海拔1600~1800m的半干旱平原区.苜蓿斑蚜的适宜生境与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插值图相结合,可定量分析各生态区苜蓿斑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个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配制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和评价亲本遗传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株高受基因显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受基因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每穗实粒数受基因加性、显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结实率、千粒重受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受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各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216A的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552A的结实率、中作59A的每穗实粒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间加性×加性上位性的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株高的选择来间接达到对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性状改良的目的。


银川平原土壤盐分及盐渍土的空间分布格局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认识和掌握盐渍土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治理改良盐渍土的基础。在总面积约6184.9km2的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布设101个采样点,分层(0~180cm)测定了土壤全盐量,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各层土壤盐分的分布类型均比较复杂,呈高度的偏态分布。土壤盐分的变异属于中等变异强度。0~120cm土层盐分的空间相关距离一般在20~28km;而深层(>120cm)土壤的空间相关距离较大,约34km。银川平原表层土壤属于非盐化土、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土和盐土的土地面积分别为0、1508.8、3614.9、982.6和78.6km2,总体属于中度和轻度盐化土类型,且呈现一定的盐分表聚趋势。重度盐渍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银北的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县一带和银南的部分地区。总体来说,银川平原的土壤盐渍化现象依然严重,应加强研究与治理改良。
关键词: 土壤盐分测定 盐渍土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银川平原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DNA导入栽培稻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宁粳16号和宁粳23号中,获得外源DNA导入系(以D表示),选择的导入系经4次连续自交获得D4代材料。选择其中36个株系在北京种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变异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导入系分别在株型、生育期、分蘖力、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性状上发生变异;一些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和分蘖数等明显高于受体,表现出高产潜力。本文着重阐述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等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措施土壤机械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0—40cm土层,88542整地和人工草地的粗砂粒平均含量高于天然草地;在0—100cm土层,最大田间持水量: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持水量: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总孔隙度: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孔隙度: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的透气性: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在0—100cm土层:有机质的含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其中人工造林整地对土壤容重、持水量、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它利用方式,有利于植被的快速恢复。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iolog EcoplateTM技术通过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沙米、白沙蒿、柠条、沙冬青和人工乔木林5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以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有显著的差异(P<0.01),5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种类也存在差异,氨基酸类、羧酸类和糖类是其主要的碳源利用类型。在Biolog ECO板培养基接种培养96 h后,5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示,物种丰富度指数(R)和均匀度指数(EH)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H′)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剖面 Biolog生态板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喷灌条件下不同节水措施对玉米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采用起垄覆膜、无垄覆膜、起垄无膜、秸秆覆盖和对照(常规种植)进行玉米生育期、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提早成熟10 d以上,并可提高玉米的产量、保苗率,成穗率,使玉米的产量比对照提高25.7%~30.7%。影响叶绿素含量的主要是玉米各生育时期与玉米叶片的不同部位,影响最大的是叶片中部,其次是叶片基部。起垄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垄覆膜可促进玉米的光合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