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丙型肝炎病毒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civirus, DuHCV)是近年来从临床表现为产蛋异常鸭(Anas)群中新发现的一种丙型肝炎病毒。为建立DuHC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用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一步探究其致病机制,本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中DuHCV参考株(HCL-2株, GenBank No. MK737640.1)的NS5B基因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DuHCV的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DuHCV的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64拷贝/μL;特异性好,与鸭群常见传染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仅DuHCV出现1个特异性单峰,Tm值为(82.22±0.21)℃;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分别为0.13%~0.54%和0.53%~1.12%。利用建立的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常规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方法同时对103份临床样品进行DuHCV感染的检测,结果显示,RT-PCR方法检出阳性样品8份,阳性率为7.8%;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出阳性样品11份,阳性率为10.68%,且8份RT-PCR阳性样品经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本研究为后续开展DuH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鸭丙型肝炎病毒 NS5B基因 TB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


"春闺"绿茶香气成分鉴定分析
《茶叶通讯 》 2021
摘要:采摘"春闺"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原料,按烘青绿茶工艺制样。连续3年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闺"品种适制绿茶,制绿茶干茶紧结,色泽绿润,味醇爽回甘,茶汤有特殊的花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富集其香气物质,并利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鉴定,结果表明,春闺烘青绿茶共鉴定出70余种香气化合物,其主要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20.2%)、α-法呢烯(16.96%)、吲哚(13.57%)、反-β-罗勒烯(6.74%)、己酸叶醇酯(3.99%)、壬醛(2.03%)、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4.61%)、顺-茉莉酮(2.13%)、苯乙醛(1.35%)、己酸己酯(1.28%)、石竹烯(1.34%)等;与绿茶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对比分析发现,春闺绿茶的醇类组分(21.85%)远高于福鼎大白茶绿茶(6.56%),烯烃类(37%)和含氮化合物(15.15%)也比福鼎大白茶绿茶高;而醛类、酮类、酯类、杂氧化合物等低于福鼎大白茶绿茶。


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病原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于2018—2019年从宁夏银川贺兰、兴庆和永宁地区大豆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田间试验明确6种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离纯化获得126株镰刀菌,属于4个种,分别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和短肥镰刀菌(F. brachygibbosum),占比分别为51.59%、24.60%、13.49%和10.32%。4种镰刀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造成根腐病症状。供试6种种衣剂在播种后20天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60天后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造成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短肥镰刀菌。供试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在大豆成株期防治效果下降。


一株金龟子绿僵菌对茶尺蠖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从茶园腐殖层昆虫尸体上分离的虫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对茶尺蠖的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该菌株对茶尺蠖4龄幼虫的毒力及其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从茶园腐殖层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金龟子绿僵菌CHMA-005;该菌株侵染茶尺蠖4龄幼虫10 d后,致死率、 LC50和LT50分别可达100%、1.84×104cfu/mL和3.57d;蛋白酶活性和几丁质酶活性均在第6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1.43和27.73 U/mL。可见,金龟子绿僵菌CHMA-005对茶尺蠖的致病力强,胞外酶活性高,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福鼎白茶茶园土壤有效锌与茶叶锌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采集福鼎白茶代表性茶园土壤和相应茶叶样品,分析不同成土母质、植茶年限、种植品种对土壤有效锌及茶叶锌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鼎白茶茶园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为2.65mg·kg-1,土壤发育于花岗岩的茶园有效锌、茶叶锌含量低于调查样点平均值;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有效锌含量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种植小白茶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土壤缺锌临界值,白茶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福鼎白茶茶园土壤锌含量总体还比较低,应针对不同的茶园土壤采取相应的措施,科学施肥,配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进而土壤有效锌从而提高茶叶锌含量。


福建省果园水肥一体化配置和使用现状调查
《中国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调查了福建省45个县(市)1 800个农户不同果园的施肥现状,并深入了解水肥一体化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较少,仅占调查户数的14.91%,其中葡萄园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户数最多;在水肥一体化3种模式中,重力式水肥一体化最常见,占调查户数的82.07%,自动化操作中以手动最多,占调查户数的74.50%,而远程控制和全自动操作分别仅占1.20%和3.59%;水肥一体化中注肥设备和出水方式最常使用重力自压式和滴灌,分别占调查户数的86.85%、40.63%,而过滤系统操作主要是以手动为主,占调查户数的81.27%;滴灌作为水肥一体化最常用的出水方式,可以起到节水省肥的作用,且对肥料的水溶性要求较高,含杂质极少,另外在水肥一体化规范模式中占比较高,为55%;施肥量方面,在相同产量水平下,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使施肥量减少10%~15%,同时发现水肥一体化围绕关键期施肥的比率较小,缺乏合理的施肥策略,省肥力度还不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光温效应的大白菜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动态模拟效果
《中国农业气象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环境下,研究大白菜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的动态模拟关系,以期为温室大白菜生长管理与环境优化调控提供参考。2020年6-9月,以"新早熟5号"大白菜为试材开展前后三期实验,自动采集温室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每3d进行1次大白菜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测定。计算实验期间各处理大白菜光温效应LTF以及辐热积TEP、积温GDD值,利用一期实验数据建立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动态模拟模型;利用独立两期实验数据开展模型检验,比较动态模拟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对大白菜各项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模拟,以LTF模型效果较佳,R2>0.956,RMSE<46.752,RE<11.99%,LTF模型拟合度和模拟精度优于GDD和TEP模型。其中,大白菜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其LTF模型可用Extreme函数表达;硝酸盐含量呈"N"字形变化规律,其LTF模型可用Poly5函数表达;纤维素、根系活力、叶绿素(a、b、a+b)和类胡萝卜素呈"S"型变化规律,纤维素LTF模型可用Gompertz函数表达,其余指标LTF模型可用Logistic函数表达。LTF法能根据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数据较精准地预测温室大白菜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为建立更具普适性的温室大白菜生长模型提供参考。


茉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研究
《茶叶通讯 》 2021
摘要:为客观评价茉莉花茶香气品质,以福州茉莉花茶为试材,测定不同品质花茶的香气成分。结果显示,福州茉莉花茶香气主要由醇类、酯类、萜烯类及含氮化合物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主成分载荷有显著影响的6个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构建了香气品质评价得分公式:XFJTF=(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吲哚+氨茴酸甲酯)含量/(芳樟醇+乙酸叶醇酯+乙酸卞酯)含量×100;根据得分将花茶分为5个级别(低等、中等、高等、优等、特优等),得分越高,花茶品质越好。该指数对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赛样本的香气品质评价准确率达到85.7%,比现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JTF指数的评价准确度提高20%。所建立的指数不考虑α-法呢烯的作用以排除可能由玉兰香气成分带来的影响,且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做到标准化评价,评判结果客观、可行,能够真实区分茉莉花茶香气品质的优劣。


地膜与稻秸覆盖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抑草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阐明地膜和稻秸覆盖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冬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在大田条件下,以‘费乌瑞它’和‘闽薯1号’为试材,设置4种覆盖栽培方式,分析各处理产量、营养品质及杂草防效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和稻秸覆盖处理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3.2%~15.8%和13.7%~30.9%,总产量分别提高3.2%~18.1%和14.8%~21.9%。黑膜覆盖处理下的块茎淀粉含量最高,较对照显著提高15.9%~19.3%;黑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块茎维生素C含量,相比对照增幅分别为10.1%~39.6%和26.7%~36.1%。覆盖栽培明显抑制马铃薯田间杂草发生,黑膜、白膜和稻秸覆盖处理杂草鲜重较对照分别下降66.4%~77.6%、32.4%~34.5%和25.9%~37.4%,其中黑膜覆盖的杂草鲜重防效最明显。综上,地膜和稻秸覆盖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采用黑膜覆盖还有利于改善块茎品质,而且具有明显的抑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