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暗纹东方鲀非01霍乱弧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Vibrio cholera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PCR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的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407bp序列,该菌株与N16961菌株中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的完全一致,证实该片段源于ctxA基因。进一步说明从暗纹东方体内分离到的J-1和H-3菌株具有霍乱肠毒素ctxA,有一定的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摄食诺氟沙星强化卤虫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诺氟沙星强化卤虫(Artemia)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强化4~8 h,卤虫体内的药物质量浓度达到最高,此后卤虫体内药物摄入和排除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温度影响诺氟沙星在卤虫体内半衰期:体长3mm和6 mm的卤虫,在4,16,28℃时的半衰期分别为51.33,19.29,18.64 h和39.67,13.26,12.6 h。对虾摄食诺氟沙星强化的卤虫后,对虾组织中药物质量浓度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投喂剂量对Tmax和Cmax影响较大,当对虾给药质量分数分别为800,400,200mg/kg时,肌肉中给药后出现最高血药的时间或达峰时间分别为0.403,0.540,0.481 h;肝胰脏中给药后出现最高血药的时间或达峰时间分别为0.826,1.839,1.469 h;肌肉中给药后的最高血药质量浓度分别为98.943,46.752,10.887 mg/L;肝胰脏中给药后的最高血药质量浓度分别为738.267,597.352,415.268 mg/L。药物在对虾肌肉的消除半衰期(约26.688 h)明显长于肝胰脏中消除半衰期(约13.988 h)。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诺氟沙星 卤虫(Artemia)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的胚胎发育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其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速度。驼背鲈成熟卵呈浮性,透明,平均卵径为810μm,油球一个。在水温25~27℃,盐度30条件下,胚胎发育时间为24 h 10 min。
关键词: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受精卵 胚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株海水鱼致病性弧菌OmpK基因序列及其抗原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克隆、测定了共19株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外膜蛋白OmpK基因序列,探讨其作为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共同抗原的分子基础。根据已知的弧菌外膜蛋白OmpK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从19株弧菌总DNA中分别扩增得到约800 bp外膜蛋白OmpK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DM18-T Vector载体筛选阳性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OmpK基因分别含有786 bp~849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61~282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在72%~100%,推测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71%~100%,且种内OmpK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比种间高。序列分析还表明,每一种弧菌OmpK基因都有一段特异性序列,可用于设计核酸探针或特异性引物来诊断、检测哈维氏弧菌等海水鱼致病性弧菌。本研究不仅从基因水平上证实了外膜蛋白OmpK广泛存在于海水鱼致病性弧菌中,而且证明了它们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由结果推测外膜蛋白OmpK是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性弧菌的一种共同抗原,是较好的亚单位疫苗候选成分,为进一步研制广谱的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外膜蛋白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弧菌 外膜蛋白OmpK 序列分析 相似性 共同抗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冬春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12月和2005年3月份分别在大亚湾5个典型站位采样,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冬春季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g)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率(μ)。结果显示:12和3月份大亚湾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分别为0.18-1.19 d-1,0.16-1.14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0-2.08 d-1,0.33-1,74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范围为76%-287%,47%-258%,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范围分别为101%-445%,70%-330%。说明大亚湾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海湾,具有高的μ、g值,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也处于较高水平。
关键词: 摄食压力 稀释法 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骤降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NO、NOS水平及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水温骤降后(A组(25→22℃)、B组(25→19℃)、C组(25→16℃)、对照组(25℃))6、24 h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 ei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一氧化氮合成酶(n 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并在水温变化后24 h用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 olyticus对对虾进行人工感染,以评价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温骤降后6 h,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NOS活性、溶菌酶活力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温骤降后24 h,B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两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对虾血清中NOS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对虾的死亡率C组为58.3%,与对照组(33.3%)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水温大幅度急剧下降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NOS活性、溶菌酶活力下降,因而导致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养殖大黄鱼品质变化特征及细菌相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养殖大黄鱼5℃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特征及新鲜鱼、货架期终点时细菌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用Gompertz方程定量描述了冷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细菌生长情况。新鲜大黄鱼菌落总数(TVC)为(5.52±0.41)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TVBN)为(10.65±0.41)mg/100g,细菌相比较复杂,革兰氏阴性菌占84.3%,主要包括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7.1%,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p.)15.7%,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10.0%,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12.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18.6%,革兰氏阳性菌玫瑰小球菌(Micrococcus rose)7.1%。货架期终点216~264 h时,菌落总数为(7.63±0.28)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30.35±0.95)mg/100g。冷藏过程中细菌相发生很大变化,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增殖比其他细菌快,货架期终点比例为8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