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牙鲆标志方法及提高标志苗种成活率的措施
《河北渔业 》 2013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沿岸海区,生活在靠近沿岸水深20~50m潮流畅通的海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拖网捕捞,牙鲆资源严重衰退,产卵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在河北、山东、辽宁三省,因牙鲆是当地土著种,并具有生长快、适应温度广、容易饲养、营养价值高、洄游距离短等特性,被国家列为主要的增、养殖品种。目前仅河北、山东、辽宁三省每年增殖放流牙鲆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4种硝基呋喃原药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产品中4种硝基呋喃类原药(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旋转蒸发仪浓缩,流动相溶解,正己烷去脂后,用配有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药物在0.010~0.25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的检测限和定量检测限分别为1.0μg/kg和3.00μg/kg。4种药物在样品中3个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n=5)为70.9%~116.8%,RSD为1.7%~14%。该方法适合于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原药的残留分析。
关键词: 呋喃它酮 呋喃西林 呋喃妥因 呋喃唑酮 高效液相色谱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关键词: 牙鲆 池塘养殖 室内水泥池养殖 血液生理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摄食水平和氨氮对鮻鱼幼鱼食物消化及生长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以鮻鱼(Liza haematocheila)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实验法探讨了摄食水平和氨氮联合作用对鮻鱼幼鱼摄食、食物转化率、生长、肠胃蛋白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对鮻鱼幼鱼的摄食具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氨氮(3.32mg·L-1)对幼鱼摄食的抑制率达28.78%。鮻鱼幼鱼对食物的转化率(FCE)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减小,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FCE最大值出现在饱食未添加氨氮组(BS5),为19.83%;最小值出现在低摄食水平的高浓度氨氮组(HS1),为-22.19%。鮻鱼幼鱼特定生长率(SGR)的增长水平受摄食水平和氨氮的影响与幼鱼的FCE变化一致。氨氮对实验幼鱼肠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因摄食水平而不同,本实验中,仅饱食条件下高浓度氨氮对幼鱼的肠胃蛋白酶有显著抑制效应,这可能与氨氮胁迫情况下幼鱼摄食量较小有关;氨氮浓度相同时,对照组和低氨氮浓度组鮻鱼幼鱼肠胃蛋白酶活性受摄食水平影响显著,而高氨氮浓度条件下,由于饱食组幼鱼肠胃蛋白酶活性受抑制,导致摄食水平对肠胃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研究证实,摄食水平是影响鮻鱼生长及肠胃蛋白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氨氮会抑制鮻鱼摄食,进而影响蛋白酶活性。


中国明对虾WSSV携带量、生长和抗WSSV育种值的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中国明对虾生长及抗WSSV能力与中国明对虾WSSV携带量之间的相关性,实验对130个中国明对虾家系进行生长及抗WSSV性能测试,对收集到的中国明对虾生长和抗病数据,输入"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数据库,利用综合选择指数法估计中国明对虾各个家系的育种值。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出生长育种值最大的5个家系和最小的5个家系、抗WSSV育种值最大的5个家系和最小的5个家系,分别检测上述20个家系的亲虾、养殖50 d及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结果显示,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及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分别为0.190 8、0.286 6和0.232 9 copies/ng DNA,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和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与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育种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0.363和0.185,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和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与抗WSSV育种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0.048和0.019。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育种值和抗WSSV育种值与中国明对虾体内的WSSV携带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和潮流对虾类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10年11和2011年5月苏北浅滩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苏北浅滩虾类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结合该海域沙脊潮沟系统,探讨了地形特征和潮流对虾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虾类15种;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得出该海域春季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秋季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春季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均高于秋季,春季和秋季虾类生物量分别为35.64和9.24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35.42×103和25.92×103ind·km-2;根据贡献率β值,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平面分布规律也一致;因苏北浅滩海域潮沟和沙脊相间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之受东海前进波和黄海旋转波作用,形成潮流从北、东、南3个方向向心辐聚作用;潮沟的流速大于沙脊的流速,致使无论在春季还是秋季,形成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在潮沟内远大于沙脊上、在沙脊与潮间带浅滩之间的深槽处略高于沙脊处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 苏北浅滩 虾类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地形和潮流 分布格局


新时期我国渔业科研院所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渔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渔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国际科技合作的特征,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了我国渔业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风险,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渔业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学科领域和工作重点。本文建议我国渔业科研院所应在基础生物学、资源与生态学、病理与病害防治以及育种等重点领域,并围绕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利用国内投入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创新水平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科国际合作工作等方面加强国际渔业科技合作工作,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渔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西维因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的非受体介导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维因作为广泛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不仅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神经毒性,其内分泌干扰效应也备受关注。环境激素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主要是通过对脑-脑垂体-性腺轴(HPG)产生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西维因对HPG轴中性腺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产生影响的非受体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机制,且表现为雌激素效应。本文为深刻认识环境激素对动物的生殖、生理活动,以及理解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行为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