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喉拟水龟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重组表达及抗菌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是一种可诱导的分泌蛋白,通过相应受体对多种免疫细胞产生趋化,在多种疾病的免疫反应和炎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采用RT-PCR技术克隆出黄喉拟水龟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aCCL20)的成熟肽基因序列,通过双酶切将目的基因序列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2a上,然后转化进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了pET-32a-CCL20融合蛋白,以该融合蛋白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Western-blotting鉴定及抑菌性检测。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在37℃、0.8 mmol/L IPTG,4 h条件下得到高效表达;经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所表达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0 ku,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并与带His标签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经His Bind镍柱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出现单一条带,说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MaCCL20重组蛋白。抑菌实验表明,MaCCL20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 重组表达 抗菌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水产品中游离态三价铝(Al~(3+))
《科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SPE-HPLC-ICPMS)测定水产品中游离态三价铝(Al3+)的提取、净化及检测方法.选用CG5A阳离子保护柱和CS5A阳离子分析柱对样品中Al3+进行分离,流动相组成为0.040 mol/L LiOH,0.0060 mol/L吡啶-2.6-二羧酸(PDCA)和0.090 mol/L CH3COOH(pH 4.7);用流动相做提取剂,将样品置70℃恒温水浴振荡器浸提2 h,浸提液经离心后,上清液用Oasis MCX(3 mL/60 mg,30 m)固相萃取柱净化,固相萃取柱使用前用2 mL甲醇和4 mL去离子水活化和平衡,2 mL 0.075 mol/L的HCL溶液洗脱目标组分.该提取净化方法能有效排除水产品中有机质的干扰,提高方法灵敏度.新建方法的回收率>89%,相对标准偏差<5%.采用本方法对样品中Al3+的检测结果与化学试剂浸提法的分析结果一致.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水产品 Al3+ HPLC-ICP-MS


基于整合图谱的鲤生长相关性状QTL的分布及变异规律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个群体数量性状位点(QTL)的检测和识别效率通常是有限的,而多个群体能提高QTL的检测效率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等位基因的变异和分布.本研究利用4个群体构建了鲤鱼的整合图谱,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群体QTL的分布及变异.整合图谱长度为2371.6cM,包含257个微卫星(SSR)和421个SNP标记分布于42个连锁群,平均标记间隔为3.7cM.将4个群体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共67个QTL定位到整合图谱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仅有1个QTL为3个群体共享,9个QTL为2群体共享,未发现4个群体均共享的QTL.QTL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享QTL可能在控制不同鲤鱼种质间生长性状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探讨了QTL在不同群体间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同时揭示了主效和微效基因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表现,为QTL定位策略和分子育种改良鲤生长性状提供理论基础.


青鱼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毒力因子检测及药敏试验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8月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某养殖场养殖的青鱼出现大量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及鱼体尾柄处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后,可见肠道内无食物,并充血发红,腹腔内有的有淡黄色积液,肝胰脏呈紫红色、胆囊肿大。从患病青鱼肝脏、血液中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WJ110801-1)对健康青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特征检验、毒力因子检测、胞外酶分析及药敏试验,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显示,病原菌进化树与嗜水气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结合分离菌的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判定该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气溶素Aer和不耐热性细胞肠毒素alt是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相关因子,利用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对进行Aer和alt基因的PCR扩增,分离菌可以扩增出大小分别为280 bp的和250 bp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分离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气溶素和细胞肠毒素毒力因子;胞外酶分析显示,分离菌具有淀粉酶、DNA酶、脲酶、明胶酶活性。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7种抗生素中,氨曲南、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12种抗生素抑菌效果显著。文章报道了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常州青鱼大量死亡,并针对病原做了详细的研究,对青鱼的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青鱼 嗜水气单胞菌 16S rRNA Aer alt 药敏试验


构建鲤现代种业的核心技术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农业物种而言,现代种业核心技术包括3个方面:收集与创制最优良的种质资源、建立先进实用的育种技术、方便的可最大化利用上述资源的数据库及网站。针对鲤这个水产养殖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及合作单位经过30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创制了抗寒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三大系列种质,在此基础上已经培育出6个水产新品种;构建了基于亲本遗传距离的分子育种技术,并在常规育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了统计分析和染色体操作技术,如BLUP技术、雌核发育技术等,将现代育种技术充分地运用于鲤的品种培育之中;同时建立了涵盖表型、生物学特征、一般遗传参数的鲤种质数据库和涵盖基因、标记及经济性状QTLs的鲤基因组数据库,使鲤具备了现代种业需要的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完整数据库。综上所述,初步构建了鲤现代种业的核心技术。


猪苓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猪苓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建鲤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鱼类肝胆综合征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基础饵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1%、0.5%和1.0%)的猪苓多糖连续饲喂建鲤8周后,采用CCl4进行急性肝损伤造模,72 h后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活性;采集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匀浆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同时采集肝脏组织制备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结果】经CCl4诱导处理能引起建鲤血清肝功能指标、抗氧化指标显著变化,肝脏组织结构明显受损,肝细胞核仁大部分消失,呈核空泡化。但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猪苓多糖能极显著降低血清GOT、GPT活性(P<0.01),显著升高血清TP、ALB、T-AOC值(P<0.05,下同);显著升高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SOD、GSH、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抑制CCl4对肝脏组织结构造成的损伤,肝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建鲤基础饵料中添加1.0%猪苓多糖对CCl4所引起的肝脏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清除机体内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
关键词: 建鲤 猪苓多糖 肝细胞 肝功能指标 抗氧化指标 组织切片 保护作用


富营养化水体降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作为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直接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如何根据养殖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开展精准培水、定向培水,培养养殖生物所需要的浮游植物,在维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同时又能为养殖生物提供一定的饵料资源,这一直是摆在水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难题和研究热点。已有的资料大都是通过添加磷的方式研究磷改变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而有关富营养化水体降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试验通过向取自富营养化湖泊的水体中加入磷去除剂,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研究自然水体中的磷被降低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所取富营养化水体中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6门2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蓝藻、硅藻、隐藻、裸藻、甲藻分别有7、4、2、1、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4.13%、13.79%、6.90%、3.45%、3.45%。富营养化水体降磷后,虽然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没有差异,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浮游植物数量明显降低,由13 238.8×104cells·L-1降低至3 997.5×104cells·L-1,下降了69.8%;浮游植物优势种从1门(蓝藻(Cyanophyta))6种增加到3门(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12种,优势度指数从97.29%降低至86.30%,优势种门数和优势种种数远远高于对照组,优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从1.85和0.38升高至2.60和0.54,显示出试验组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降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使群落结构处于更加复杂、完整和稳定的状态。


无磷品质改良剂对阿根廷鱿鱼冷冻变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通过考察阿根廷鱿鱼(Sepiaiuex argentinus)在冻藏过程的浸泡增重率、自由液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盐溶性蛋白、肌原纤维蛋白钙ATP酶(Ca2+-ATP酶)活性、pH、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色泽的变化,试验分别比较了蒸馏水、常用的含磷保水剂及无磷品质改良剂对阿根廷鱿鱼冷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鱿鱼经无磷品质改良剂或含磷保水剂处理后,在冻藏过程中较用蒸馏水处理的具有更好的保水性,浸泡增重率达到26%~35%,但无磷品质改良剂较含磷保水剂能更好地减少鱿鱼自由液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且盐溶性蛋白减少率和Ca2+-ATP酶活性损失率分别比含磷保水剂组少6%和5%,TVB-N变化缓慢且小于0.30 mg·g-1,而对鱿鱼pH和色差值影响不大。因此,无磷品质改良剂能有效防止冻藏鱿鱼冷冻变性,且效果优于含磷保水剂,值得在鱿鱼冷冻加工中推广应用。


不同碳源对陶环滤料生物挂膜及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碳源及不同碳氮比对生物滤器挂膜及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选择3种生物膜培养常用的有机物质——葡萄糖、蛋白胨和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并采用微生态净水剂作为挂膜菌种,在初始总氨氮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对陶环滤料进行生物膜培养实验,直至反硝化系统完全建立,并探究挂膜成熟的3组生物滤器在3种碳源及4种碳氮比条件下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结果显示:采用葡萄糖、蛋白胨和乙酸钠作为有机碳源生物膜,成熟时间分别为31 d、40 d和28 d;在初始总氨氮浓度为5 mg/L的条件下,碳氮比为4:1时滤器去除溶解态无机氮的效果最佳,3组滤器在48 h时的TN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碳氮比过高或过低时均显著影响滤器的硝化反硝化性能;添加乙酸钠在相同情况下具有最好的生物脱氮效果.
关键词: 生物挂膜 有机碳源 碳氮比 硝化反硝化 循环水系统

